麥迦|汽車行業社羣的心路歷程

麥迦|汽車行業社群的心路歷程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兩部分:第一是我運營社群的歷程;另外是我個人對社群的一些粗淺的看法,供交流用。

熟悉我的朋友都應該記得,我是在2013年年尾開始微信公眾號的運營。在此之前,我在汽車流通行業奔波了七八年,採訪過數百位經銷商店總、投資人。最初的做法其實很簡單,只是將他們的經驗和分享、對行業的看法,整理成文字,結合自己的理解和評述,發表在公眾號上。

2014年開春,我開始運營自己的線下活動:汽車經銷商商友會。最多的時候拓展到80多所城市。2014年九月,我利用年假的機會,和清華大學的鄭毓煌老師、蘇丹老師,陪同近20位汽車行業的同仁奔赴美國,組織了第一次海外遊學項目。那時候我還在一家汽車類的互聯網公司做部門主編。2015年,我開始創業,2015年廣州車展前夕,主辦了汽車行業首屆汽車互聯網+創新大典,到今年為止,已經是第四屆(上海,九月底,大概2000人左右)。2016年-2017年,出版了《汽車人的互聯網聚變》,也是行業內首次通過眾籌方式完成的書。

麥迦|汽車行業社群的心路歷程

目前在做一個小程序和APP,是關於在線教育的。下面是我在社群運營過程中趟過的一些坑:大概是2014年,發起成立中國汽車經銷商商友會,最初的形式是帶有公益性質的汽車行業免費公開課。當時的初衷非常簡單,正如商友會的口號——發現和分享汽車行業的價值——想讓汽車行業的從業者打破封閉體系,通過自願分享和公眾演講的方式,讓行業從業者們彼此互助學習,從而提升自我認知和技能。2014年4月在上海啟動商友會,到2015年籌辦中國汽車互聯網+創新大典暨100強發佈,中國汽車經銷商商友會一直依靠贊助商提供資金支持,才得以延續下去。我們當時的實踐有以下幾點:

1、商友會的線上和線下課全部免費;

2、不支付演講嘉賓任何課酬費用;

3、為了增強用戶的體驗,推出了聽眾評價體系,每場活動結束演講後,聽眾通過票選的方式,評選出最佳演講者。

從今天回顧當年,這種實驗確實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很多演講者之所以答應參與,也是看中我們具備一定的媒體屬性,為演講者帶來更多流量。但是,問題也很突出,就是缺乏自我造血能力;當贊助商不再給予支持的時候,就難以維持運營。反省我們的問題,除了線下成本太高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將我們的價值觀堅持下去,由於社群入門的門檻太低,魚龍混雜,泥沙俱下,難以留住核心用戶。好處就是吸粉比較快,迅速就衝到20多萬粉絲,和我們合作的意向老師達到400多位。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在全國的近3萬家汽車4S店,幾乎每家店都有我們的讀者,很多店總經常在週一例會上分享我們發送的文章和行業心得與採訪。你可以拿我們和餐飲行業的餐飲老闆內參做類比,不同的是他們是在餐飲行業,我們在汽車流通行業,打法基本都差不多。

第二部分,說一下我個人的感受。

由於之前我是做內容出身,團隊大多數也是以內容出身為主,缺乏產品商業化和社群運營的經驗,在流量紅利期沒有及時找到商業變現路徑,錯過了最好的時機。今天回頭看錯過了最好的時機,也許培訓早做兩三年,現在就不是這樣了。當然直到今天大家依然看好汽車後市場的2億車主這個大蛋糕,我有一年多忙著做車主服務平臺,沒有把精力放在B端的商家運營上。後來車主運營平臺做不下去,轉回來才開始做針對B端的這些4S店、汽車維修連鎖、服務店的服務。我們曾經利用QQ開過80多個城市戰的QQ群,發展最快的時候是非常迅猛的,後期由於難以持續輸出有價值的內容,幾乎都成了殭屍群。

麥迦|汽車行業社群的心路歷程

總結一下:我個人在汽車行業的IP還可以。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過去沒有在用戶身上找到商業變現、提供價值交換的途徑。去年,有一位曾經的會員(某經銷商集團的董事長,我們的會員有很多是4S店投資人)他問我一句話:如果你面對的群體是我們,除了提供業內優秀的資訊服務之外,你還能提供其他更好的增加粘性的東西嗎?他的意思是,其實他們是願意為更有價值的服務付費的。這句話引發我的深思,我發現過去自己一直忙忙碌碌,看上去似乎什麼都能做,但是最後用戶都不知道我在做什麼,甚至有人問我是不是幹會務服務的,所以大概也是去年的時候認識了盧彥老師,我開始系統看一些社群方面的書,包括秋葉的PPT群。閉關了一段時間,那段時間比較痛苦。現在在學習和經營自己的社群,通過培訓的方式,不僅僅是講我自己的課,也通過連接專業老師,期望包裝更多的老師的專業課程,在線教育是我個人覺得能為汽車行業B端群體提供比較高粘性和價值的服務,所以頭部老師就是我們內容的,我們團隊包裝和服務老師的課程推介給行業用戶。和得到、混沌相比,我們的優勢是更垂直,更懂汽車行業,更實用,更貼近一線,更聚焦終端用戶的痛點,內容更偏向實用的技能:比如汽車的銷售、市場、營銷、售後服務的技巧、維修等做到定位區隔。甚至你可以把我們看成是汽車行業的混沌。由於社群維護需要大量成本(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及時間),所以我個人不贊成免費的社群,起碼也要有一定的任務,必須要有門檻。所以目前我自己的社群嘗試著全部收費作為入門的門檻。

目前從運營情況看,效果比預期還要好一些。剛才我看到群裡在分享一個做社群的文章,我讀了一遍,關於社群的產品體系(小程序、APP)、會員體系(我們需要重新改進一下)、流量(目前主要還是微信公眾號以及今日頭條等)、培訓體系(在做)、績效考核(這塊還在改進),我覺得很管用。社群的關係最終還是要有成交,但是成交的前提是要為社群成員提供物超所值的產品和服務。比如我們現在也在給汽車廠家和用戶之間搭建招商的渠道;比如有投資人想投資奧迪的4S店,我們幫牽線搭橋,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比如汽車用品廠家需要找到這些商家做批量採購,提供的連接服務;比如小商家需要的車輛採購服務的信息連接之類。但是從我個人層面來看,最核心的依然是知識付費版塊,這也是我們團隊今年最重要的目標和連接客戶的核心。

點評:通過對麥老師社群心理歷程的回顧,我們發現社群對麥老師而言,可謂是“社群虐我千百遍,我待社群如初戀”。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了什麼而活,他就能夠忍受任何一種生活。”創業不易,且行且珍惜。最後借用一句詩來表達我們對麥老師的汽車經銷商商友會社群的期盼,“直掛雲帆寄滄海,長風破浪會有時”!

麥迦|汽車行業社群的心路歷程

麥迦|汽車行業社群的心路歷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