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思維模型:過度自信一行爲金融學思達研究成果之一

很多年以前,一個六旬老頭帶著他的5歲孫子去趕集,經過一座獨木橋的時候,老頭想嚇唬一下他的小孫子,於是抱起他,還說要把他扔進河裡。小孫子被嚇壞了,使勁掙扎,結果真的掙脫出了爺爺的手掌,掉進河裡,湍急的水流把孫子沖走了。老頭原本就覺得自己完全可以抱住孫子,想當年,他可以把10歲的兒子舉好高的,老頭就是過度相信自己的掌控能力,高估了自己,才把他的小孫子給害了。

有一位非常有經驗的游泳愛好者,從水面上40多米處的大橋上跳下,結果被淹死。為什麼這麼會游泳的人,還會被水淹死呢?就是過度自信,忽視了風險存在。根據牛頓第三定律,力的作用與反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再根據衝量定理,物體速度變化越快,衝量越大。當一個人跳下大橋至到達水面,這個過程一般會持續數秒甚至數十秒(一般大橋都比較高),速度會很大,由此產生的衝量很大。水是不可壓縮流體,在這個情況下,就相當於跳橋者撞上了一堵牆。所以,一般情況下,跳橋者都是被拍死的,不是被淹死的,因為如果跳水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身體,讓肚子或者背部著地,巨大的衝擊力就會導致內臟破裂而死亡。都是過度自信惹得禍。

幾年前,《衛報》的一名記者採訪了卡尼曼。記者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人們如何讓自己的思維更高效?”

32思維模型:過度自信一行為金融學思達研究成果之一

“如果我有一根魔法棒,我最希望消除掉的是什麼呢?”卡尼曼斟酌著自己的話,“過度自信。”

實際上,我們大多數人都遭受著過度自信的影響。我們自認為比實際上懂得多,幾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比一般人聰明、比一般人漂亮、比一般人技藝高超。在工作中,我們總覺得自己比旁人工作效率高;總覺得自己能力高,創業者總覺得自己的項目是最好的,自己的公司成功概率最高。投資者總覺得自己選擇的股票具備上漲潛力。這個在認知心理學上叫做過度自信。

一、過度自信概念

過度自信理論是二十世紀末提出的行為金融學四大研究成果(前景理論、後悔理論、 過度反應理論、過度自信理論)之一。

“過度自信”一詞源於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大量的認知心理學的文獻認為,人是過度自信的,尤其對其自身知識的準確性過度自信。人們系統性地低估某類信息並高估其他信息

關於過度自信,DeBondt和Thaler在對行為金融的微觀基礎進行總結的時候曾經說過:“在心理學領域有關個人判斷的研究成果中,最強的結論就是人們是過度自信的。”

Gervaris、Heaton 和Odean( 2002)將過度自信定義為:認為自己知識的準確性比事實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種信念,即對自己的信息賦予的權重大於事實上的權重。

簡單說來過度自信是指,人們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了自己成功的幾率和私人信息的準確性。

例如:大多數吸菸者認為,和其他吸菸者相比,他們染上與吸菸相關疾病的風險要小。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瞭解自己能力的方式上存在著自我崇拜的偏見與誤區。當成功的時候,人們往往相信這是來源於自己的能力;當失敗時,又往往把失敗歸咎於運氣、環境或者他人。這種偏見與誤區會導致人們對自己的能力與知識過於自信,從而影響決策。

我們總是帶著過分良好的感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過度自信,總覺得自己比別人能幹一點、聰明一點、眼光看的遠一些、分析比別人精準一些,儘管事實一再證明這只是我們的幻覺而已。

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而否認很大程度上其實是運氣使然。 

成功者成功之後會寫自傳,做演講,他們用盡一切辦法告訴人們,自己的成功是有正當依據的。他們把彼此之間都非常類似的過去經歷講一番,最後送給那些如飢似渴的年輕人一句激勵的話:“努力就有收穫,我的成功可以複製”。 

32思維模型:過度自信一行為金融學思達研究成果之一

案例1:你以為自己的駕駛技術如何?是高於、等於還是低於均勻水平呢?

一項報告顯示,在抽樣出來的被測試者中,有82%以為自己的駕駛技術高於均勻水平。既然如此,那麼到底什麼才是均勻的駕駛技術水平呢?根據均勻的定義,是盡不可能有82%的目標樣本高於均勻的,這一調查結果與事實顯然不符。

開車顯然是一項有風險的活動,駕駛技術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假如人不是過度自信的話,回答高於、等於、低於均勻水平的人應該是各佔三分之一,然而大部分接受測試的人都自以為在均勻之上。

案例2:

創業的風險很大,事實上大多數的新公司會以失敗收場。有一個針對2994個新公司進行的調查,訪問公司創始人自認創業成功的機率有多大。平均而言,他們認為自己的創業成功率為百分之七十,可是隻有百分之三十九的受訪者認為,其它像他們一樣的新公司會成功。為什麼

大部份的創業者認為,自己的成功機率會是近乎別人的兩倍?

以上兩個例子都證明一件事──顯然很多人都錯了!因為他們都過度自信。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指出,這種過度自信的傾向在投資者中表現得尤為強烈。與其他大多數人相比,投資者往往更能誇大自己的技能技巧,更會否認機會、運氣的作用。他們會高估自己的知識水平,低估有關風險,誇大自己控制事態的能力。

32思維模型:過度自信一行為金融學思達研究成果之一

我們來做個測試題,看看你是否有過度自信。

題目:假如給你提供一套全新的床上用品,不需要考慮價格,也不用考慮後果,有四款床上用品,你會選購哪一款呢?

A、卡通或動物圖案

B、方格或圓點圖案

C、炫彩花朵圖案

D、純白色

選擇A:自信度:30%

你應該是在父母的象牙塔里長大的人,雖然親和力十足,與人溝通融洽,但是缺少自己的主見。遇事慌亂,缺乏自信心。性格有些急躁,內心常有不平,但是又無能為力,不敢為自己申張。

選擇B:自信度:50%

你是個嚴謹甚微的人,明明很有自信,但處於自我壓抑狀態。不會將內心真實的想法暴露出來,防衛度高。你會對自己,對他人,對事物產生懷疑,你總是以求平和心態處事,以退為進。經常受人指使。

選擇C:自信度70%

你應該是個圈子中的寵兒,很多人會圍著你轉,如果是女人,會有很多男人拜倒在你的石榴裙下,愛臭美的人。喜歡追求新鮮刺激,有些任性。不過你缺少安全感,喜歡左右搖擺。所以要堅定自己的意志。

選擇D:自信度90%

你對愛情和事業都有很高的理想和追求,不過會很少注意身邊人的感受。你的自信程度很高。頭腦清楚,做事有能力,不過很多時候會給人以自我為中心,自高自大的感覺。

二、過度自信的成因

1、知識幻覺(盲目自信)

知識幻覺是指人們通常會相信,隨著信息量的增加,對某種信息的認識也會增加,從而改進他們的決策。引起知識幻覺的原因一般是由於過多資訊和規律情結。

32思維模型:過度自信一行為金融學思達研究成果之一

超量資訊

傳統的觀念是,資訊越多越好。其實,過多資訊對投資者來說並無幫助,有時反而更像一種噪聲。近年互聯網普遍使用,投資的生態和方式都起了重大的變化。事實上,網上投資也助長了過度自信的情況。除了報紙、雜誌、實時收音及電視廣播外,網上也提供了不少有關投資的信息,包括市場實時消息、個別股票技術分析和圖表。網絡上的大量訊息常常造成知識的幻覺,以為預測的準確度將隨信息增加而提升,這種知識的幻覺也會助長「過度自信」。

其實當信息收集達到某一點時,預測精確性就達到了最高限度,根本不會隨著信息的增加而繼續增加。但是,隨著獲得信息的增加,對自己決策的信心會繼續穩定上升。這樣,到信息收集過程結束,大多數投資者過分相信自己的判斷。

規律情結

人類傾向於從無序中看出規律,尤其是從一大堆隨機的數據中,推出所謂的規律。例如,擲骰子,骰子六面是1至6,如果你連續五次擲出都是5,那會認為第6次是多少?一般會相信出現5的可能性大。

Amos Tversky提供了大量的統計數據,來說明許多事件的發生完全是由於運氣和偶然因素的結果,而人類有一種表徵直覺推理特點,即從一些數據的表面特徵,直覺推斷出其內在的規律性,從而產生認知和判斷上的偏差。

2、控制幻覺

控制錯覺也是產生過度自信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一個人擁有了絕對的權利,那麼就會產生控制幻覺,進而過度自信。實驗發現權力確確實實會滋生過度自信,而過度自信確確實實會導致糟糕的決策。由於擁有某種權利或者資源的控制力,會讓人錯誤地認為自己對事情走向擁有控制力。

賭客在擲骰子的時候,如果希望出大點時,會用力地搖色盅,希望擲出小點時,則用力相對輕柔。其實是一種控制幻覺,不管用力大小都是隨機出現大小點。

在專業的投資機構,過度自信也是所有交易員面臨的最大的心理問題。主要原因在於交易員從摸爬滾打的失敗中,逐漸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以為自己掌握了股市規律,過度肯定了自己所擁有的知識,並高估自己對股市的控制能力。這種操控的幻覺也是「過度自信」的成因之一。

32思維模型:過度自信一行為金融學思達研究成果之一

研究表明,過度自信的投資者會頻繁交易。男性投資者比女性投資者交易更加頻繁,而單身男性投資者又比已婚投資者更加頻繁。

3、證實偏見(自我肯定)

為自己的觀點找理由或者說只關注和自己的觀點一致的證據,而不關注也不收集和自己的觀點相牴觸的證據,這種行為就是自我肯定偏向,它的一個原因就是過於自信。

因為過度自信,所以我們更加追求自我肯定。當你確信房價還會繼續上漲的時候,更願意關注的就是土地的供應是有限的、城市化的推進會繼續提供大量的真實有效需求等有利證據,同時也會輕易忽略房價上漲的不利證據和下跌風險。在房價不斷上漲的時候,你又會不斷的強化這種認知。

假如你是科比的球迷,對他的表現充滿信心,那麼即使他在某次比賽中失利,你也會找到各種各樣為其辯護的理由,一廂情願地認定他明年的表現一定非常出色。

因此,要作出現實客觀的判斷,不僅需要正面的信息,也需要負面的信息。但是通常,情況越複雜,判斷越困難,人們就越可能出現證實偏見。

4、生理原因

人的身體受到強烈的情感刺激後,會產生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就會讓人感到興奮、個性,從而導致過於自信。

例如:成功的喜悅常常使人產生飄飄然的感覺,人們在這種“飄飄然”感受的驅動下就會過於自信,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從而忽略未來面臨的困難,做出錯誤的決策。

三、過度自信的優劣勢

1、過度自信的好處:激發潛能,富有創造力

判斷一個人是否過度自信,主要是看他的實力和目標是否對等,如果你擁有超強的實力,制定遠大的目標自然就容易實現,如果你沒有什麼實力,制定的目標過於遠大,你絕對相信你可以實現你的目標,這是就是一種過度自信,這種過度自信有時候會激發你的潛能,從而奇蹟般的實現目標。

例如:孫正義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找了一個蘋果箱子,站在上面對著僅有的兩個員工演講:“我要成為世界首富”。結果第二天兩個員工都辭職了,原因是他們不願意和瘋子一起工作。由於孫正義的過度自信,所以最終取得了自己的成功。

32思維模型:過度自信一行為金融學思達研究成果之一

還有硅谷“鋼鐵俠”馬斯克,他要殖民火星,看了幾本書,就準備造火箭,還要建立超級高鐵,超級隧道,都是看上去難以實現的超級計劃。人類需要夢想,需要激情,需要一些看上去不可能實現的想法,這樣才能激發人類的創造力想象力,更好的去建立更高的人類文明。社會要包容這些人,不以成敗論英雄,容許犯錯,包容失敗,這樣才可以激勵更多的人去嘗試新事物,創造新世界。

2、過度自信的弊端:判斷失誤和準備不足

市場如戰場,一個人如果過度自信,就會輕敵,過於相信自己的能力,進而準備不足,而市場是不確定性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很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例如:在股市中,投資者過度自信的話,表現之一就是頻繁交易。研究發現我國投資者的換手率遠遠高於其他市場,有的年份達到500%-600%,平均的持股時間為2個多月左右,絕大部分投資者淪為了投機分子。過度自信投資者在網上交易時,容易產生以下幾種幻覺,從而導致他們的過度自信:

一是這些投資者將此前的良好投資收益歸功於自已的投資能力(而不是運氣),因而會過度自信;

二是這些投資者在網上可以接觸到大量的投資數據,這些數據會引致他們的知識幻覺,從而增強了過度自信;

三是這些投資者在網上通常可以自己掌握股票的投資組合情況,且可利用鼠標輕鬆下單,這會導致他們產生控制幻覺,從而進一步增強其自信度。

由於過度自信,投資者太相信自己的判斷,而市場變化莫測,最終導致自己決策失誤。

總結

英國心理學家菲利浦和勞倫斯通過研究發現,大多數中國人的自信水準往往是比較高的。

耶茨等人推斷認為,由於中國教育制度強調唯一正確的答案,使得學生不習慣進行批判性思維。因此,一旦確認某一個答案是正確的時候,我們就更願意相信自己已經選擇的答案,比沒有選擇答案要準確得多。這種不善於從反例/反證的角度去思考的傾向,很容易讓我們產生“過度自信”的偏差。

作為一名中國人,過度自信是我們每個人都會面臨的問題,不管你是成功人士還是正在成功的路上,都會影響到你的決策,為了避免過度自信給我們帶來負面的影響,我們可以使用以下方法。

1、學習系統知識,我們要不斷的學習新知識,迭代自己的認知,跨學科學習,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

2、時刻保持謙虛之心,就像喬布斯先生所說:stay hungry,stay foolish。時刻保持對市場環境的敬畏之心,幼態持續。

3、逆向思考,查理芒格先生總是在提醒投資者,反過來想,總是反過來想,就是不斷的提醒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不能只能事情好的一面,還要想想不好的一面,正逆向雙向思考,才能最大化看清問題的全貌。提前做好準備應對不測。

未來我們在面臨重要決策時,時刻問一下自己,我有沒有過度自信?我有沒有準備充分?這樣才可以最大化的規避過度效應的負面影響。

獲取50個思維模型 微信公眾號 模型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