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之王,99式主戰坦克

99式主戰坦克,是ZTZ-99式主戰坦克。主戰坦克裝甲車——Zhǔ Tǎn Zhuāng的縮寫)的簡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的新一代主戰坦克。99式主戰坦克主要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第二〇一研究所研製,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生產,具備優異的防護外型,大量採用複合裝甲,融合新時代信息化作戰技術,是中國陸軍裝甲師和機步師的主要突擊力量。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裝備的主戰坦克大部分已經進入了戰後第三代主戰坦克。豹2、M1A2等西方主戰坦克的火力性能、機動性能和防護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遠遠超過了蘇制坦克。

坦克之王,99式主戰坦克

中越戰爭時,解放軍仍大量裝備第一代的59式坦克,在戰時59式主戰坦克暴露出了大量問題,中國坦克發展迫切需要追上世界各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解放軍研製並裝備的第二代主戰坦克80式、85式採用了西方坦克的技術,與解放軍長期使用蘇式裝備不同,整體性能接近戰後第二代主戰坦克的水平。然而仍然存在著防護,動力,電子系統上的巨大差距。但由於定型時間晚,那時前蘇聯和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大規模裝備T-80、M1A2和豹2等第三代主戰坦克,所以80系列主戰坦克僅少量裝備部隊。

為了儘快趕上世界各國第三代主戰坦克的步伐,中國加緊了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研製。而對於三代坦克是使用西方坦克設計還是蘇式傳統風格,內部產生了討論。由於中國已經獲得了蘇聯T-72主戰坦克的技術,輔以某些西方更先進的坦克技術(比如來自豹2坦克的部分技術),決定以蘇式設計為基礎開始研製第三代主戰坦克,1989年開始研發,項目工程代號WZ-123。

坦克之王,99式主戰坦克

1989年春,解放軍總參裝甲兵部與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簽署第三代主戰坦克的第一階段研發合約。在1990年初,位於內蒙古包頭的617廠推出首輛WZ-123第三代坦克初期原型車,隨即展開工程定型測試。經過充分驗證後,第三代坦克論證與分析組在1991年將第三代坦克的戰技指標由40多項增加到70多項,整個研發目標遂日益明確。

1992年,617廠進一步推出4輛第三代坦克原型車。1993年,相關研發部門召開“第三代坦克炮塔正面防護三步指標專案”技術研討會,決定將炮塔正面裝甲防護能力從二步指標的600毫米RHA增至700毫米,以適應未來日益嚴苛的戰場考驗。

1994年,解放軍總參兵種部和兵器總公司先後舉行兩次“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統研發方案評審會”。在1994年8月,兩輛第三代坦克原型車於南方測試場地進行溼熱環境適應性驗證,測試中兩輛原型車完成16個測試項目,總共行駛了3800公里,併發射大量各型炮彈;隨後在9月,兩輛原型車運至北京槐樹嶺地區進行可靠性與渡河測試。在1995至1996年,3輛原型車於黑龍江塔河縣北方試驗場進行寒帶地區操作測試。

坦克之王,99式主戰坦克

1996年初,兵種部第三代坦克型號辦公室在包頭召開設計定型協調會;同年5月,617廠展開第三代坦克正式原型車的總裝工作;同年12月3日,研發單位在解放軍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所試驗場隆重地將第三代坦克研發計劃移交給軍方實驗部隊。至此,99式主戰坦克正式定型。

99式的原始設計參考了T-72,其底盤酷似一輛放大的T-72,換裝一座新型焊接炮塔,這是85-IIM以來中國新型坦克慣用的炮塔構型。與先前85/90式坦克相較,99式坦克外觀最容易辨認之處,就是車頭的V字形檔彈板,此種設計先前見於俄羅斯T-72坦克,主要用於防止彈片沿著車頭擊中炮塔環。

駕駛席設置於車頭中央,駕駛艙蓋為單片式,艙蓋設有三具潛望鏡,中央的一具可換成雙目星光夜視鏡,夜間有效使用距離約200米。炮塔戰鬥室內有兩名乘員,車長位於炮身右側,頂上的車長指揮塔艙蓋四周設有5個潛望鏡,炮手艙蓋沿襲俄式的向前開啟設計,指揮塔前方設有車長全周界瞄準儀。99式的炮塔戰鬥室空間比以往中國坦克更大,預留了安裝更大口徑坦克炮的空間。炮手席位於炮身左側,炮手瞄準儀位於炮手艙蓋前方。車尾發動機艙與炮塔戰鬥室之間以裝甲隔絕,整個動力包件可以一次吊換。由於車內裝備較多,99式的炮塔也比先前的90式略大一些。 之後的99式改進型與原始設計外型上的差異就是炮塔正面的附加裝甲和取消了正面V字形檔彈板;99式的主要量產工作都集中在第二次的改良構型,原始設計只是一種過渡型號。99改進型炮塔正面的箭簇型裝甲基本結構有兩層,本體是一箇中空的箱子,並在正面與側面前部的外部再用增加一層裝甲(以螺栓固定);因此,裝甲套件本身至少有外部裝甲板與內部結構本體這兩部分的裝甲,而本體的中空結構也有助於消散HEAT穿甲噴流的威力。除了炮塔正面裝甲之外,99式改進型車的體正面與炮塔兩側也加裝不少方形裝甲塊(應為反應裝甲);炮塔兩側中部到整個炮塔尾部設置一個大型的整體儲物架,中間可以加掛水箱等隨車物品,而炮塔兩側的儲物架外側則設有裝甲板;這個儲物架能提前引爆敵方HEAT穿甲彈,在不增加太多重量的情況下,加強了炮塔兩側與後部的防護能力。

坦克之王,99式主戰坦克

99式仍沿用過去的機械傳動與液壓輔助手排變速箱系統,傳動裝置由傳動箱、兩個側變速箱與同軸側傳動器組成,側變速箱為二級行星齒輪式,帶摩擦離合器,使用液壓操作,每個側變速箱內有2個閉鎖離合器和4個機械式制動器,總共有7個前進檔和1個倒退檔;在99改型上,中國以1200馬力的150HB發動機為基礎,開發新一代的1500馬力大功率柴油機,以德國MTU MT883作為性能指標。此種新發動機以及新的傳動系統已經安裝於98式改坦克進行測試,並展現了80公里每小時的最大道路速度以及60公里每小時的最大越野速度。在行走部分上,99式坦克採用兩條雙銷掛膠履帶(每條由85塊履帶板組成,總質量為2.1噸,使用壽命為10000公里)、6對直徑為730毫米的雙緣路輪、兩對掛膠託帶輪、兩對掛膠託邊輪以及主動輪和誘導輪組成,主動輪在後,誘導輪在前。在第一、第二和第六路輪上安裝有液力套筒式避震器和“Z”形軸避震器。懸吊裝置的扭杆沿底甲板橫向佈置,操縱裝置的拉桿沿側甲板佈置。由於對扭杆進行了改進,路輪行程增至340毫米,從而使車輛平均行駛速度提高了12%,從停車狀態加速到42公里/小時只需10秒。

99式坦克配備先進的指揮式數位坦克射控系統,較先前85-IIM以及90-II的系統更為先進。99式的射控系統整合有雙軸穩定系統、車長瞄準儀、 炮手瞄準儀(含紅外線熱像儀與激光測距儀)、炮耳軸傾斜感測器、炮塔水平角,率感測器、橫風感測器、數位射控電腦、操縱介面以及相關電路控制盒所組成。

坦克之王,99式主戰坦克

99式坦克的射控系統穩定方式為“上反穩像”,也就是在瞄準器鏡頭的上反射鏡的俯仰與迴旋軸上加裝陀螺儀來實施穩定,並以電子同步方式維持炮身與瞄準軸線的連動,即在上反射鏡俯仰軸上安裝一個角度傳測器(稱為上反射鏡解算器),用於測量瞄準線與炮塔內某考物之間的角度偏差,此外在炮耳軸上也安裝另一個角度傳感器(稱為炮耳軸解算器),用於測量炮身軸線與炮塔某參考物之間的偏差角。

9式安裝有一挺炮長操縱的7.62毫米並列機槍和1挺車長操縱的12.7毫米85式高射機槍。 [12] 我國前後發展了120毫米和125毫米反坦克彈藥,前者採用整裝式結構,後者採用了分裝式結構。125毫米坦克炮早在1985年就研發成功,經不斷改進,定型後的125毫米坦克炮的膛壓已高於120毫米坦克炮。最終安裝在99式坦克上的是ZPT-98式50倍徑125毫米高膛壓光膛坦克炮。炮聲身採用高強度 pcrni3nov,炮口動能比俄羅斯2a46m-1型125毫米坦克炮提高近45%,比“豹”2a5和m1a1/a2坦克上的rh-120型120毫米坦克炮高近30%。由於對身管實施了液力自緊技術,從而滿足了高膛壓火炮對身管強度的要求。為提高身管的耐燒蝕磨損壽命,火炮採用全膛鍍鉻工藝,使其壽命達到700發穿甲彈的水平,接近世界先進水準。為增強熱防護效率,身管上安裝了雙層鋁板氣隙式熱護套,防護效率為70%。與俄羅斯2a46m-1型125毫米光膛坦克炮一樣,Ztp-98型坦克炮的炮閂也為橫楔式,由衝杆彈簧式半自動控制,其上裝有機械和電氣式雙功能擊發系統。火炮反後坐裝置為下置式,由帶液量調節的筒式後坐節制杆式駐退機以及帶針形杆復進節制器的三筒液氣式復進機組成。火炮的藥室長880毫米,正常後坐距離為280毫米~320毫米,最大後坐距離為330毫米。火炮身管質量為2.02噸,炮閂質量為72公斤,迴轉部分質量為2.6噸。火炮身管的抗彎強度為4320牛頓/米,厚度公差為0.6毫米,工藝加工彎曲度為0.7密耳,自由誤差為0.18密耳。射擊精度比俄式2a46m-1提高了25%。

ZPT-98型坦克炮配備的彈種包括採用半可燃藥筒的(使用新型太根發射藥)鎢/鈾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尾翼穩定破甲彈和尾翼穩定多功能殺傷爆破榴彈,彈藥基數為41發,其中2發置於自動裝彈機的旋轉輸彈機內,19發放置在戰鬥室的各彈藥箱內。在發射第三代鎢合金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初速為1780米/秒),可在2000米距離擊穿850毫米厚的均質裝甲,而最新型特種合金穿甲彈(貧鈾穿甲彈)在該距離上的穿甲厚度可達到960毫米,其彈芯長徑比為30:1。為強化反坦克作戰能力,98式坦克還配備了多功能榴彈,為增加裝藥的高爆型,威力較大,足以使坦克喪失戰鬥力。在之後的99改進型換裝QJG-02 14.5mm車長用防空機槍,換裝更可靠、操作更簡易、性能更優良的數字化化自動裝彈機。觀測方面,99改進型的炮手瞄準儀換裝中國新研發成功的凝視焦平面紅外線熱影像儀,其感測單元直接接收整個視場的熱輻射訊號並形成凝視圖像,不需要光學掃瞄動作。中國為99改進行推出更新的彈藥,新APFSDS的炮口初速略增至1720m/s以上,而新的HEAT高爆穿甲彈威力也比早期型增加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