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滨海”感知滨海新区智能科技力量

“外媒看滨海” 走进一飞智控:第一次见这么大无人机

“外媒看滨海”感知滨海新区智能科技力量

外媒记者们参观无人机厂房

“外媒看滨海”感知滨海新区智能科技力量

外媒记者与无人机合影

8月27日,“外媒看滨海”大型采访活动在天津滨海新区启动。采访团来到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了解这里的智能无人装备行业应用。

走进生产厂房,一架直升机映入眼帘,当工作人员介绍到它是一架重达300kg的无人机还能用于农业和物流等方面时,外媒记者一下子来了兴趣,纷纷提问,并在采访之余拿出手机与无人机合照。

“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无人机!”来自利比里亚《新闻报》的尼姆雷竖起了大拇指,“以前我只见过用于拍摄的小无人机,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民用无人机,它还能应用到这么多的领域,中国的科技发展真的太快了。”

“这款大型无人机是全球首款由商业公司改造直升机生产的,飞行时间可达到4小时。”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媒介经理李云飞介绍说,“公司专注于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研发与制造,目前无人机可应用于农业、物流等领域。希望未来能用人工智能机器替代人工,以此来减少人工成本。”

“外媒看滨海” 走进滨海-中关村 对话产业协同创新

“外媒看滨海”感知滨海新区智能科技力量

外媒记者参观相关企业产品

“外媒看滨海”感知滨海新区智能科技力量

外媒记者走进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协同创新展示中心

8月27日下午,“外媒看滨海”采访团来到天津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感受这座改革开放先行区的独特魅力。走在两侧布满入驻企业展示的走廊上,外媒记者们围住工作人员,积极询问入驻企业的发展、主营业务等问题,工作人员就问题分别进行一一解答。

天津中关村科技园运营服务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李琦介绍,2016年11月,由京津两市共同建立的“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揭牌。目前产业协同创新已初见成效,中关村引入企业与天津企业协同发展。自管委会揭牌以来,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新增注册企业638家,注册资金86.83亿元,来自北京企业200余家。

来自巴基斯坦独立新闻社的阿卜杜勒·瓦吉德·汗表示,天津是一个科技发达的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天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希望天津的科技成果也能向世界推广。

“外媒看滨海”外媒记者点赞深之蓝水下机器人:我真想有一个

“外媒看滨海”感知滨海新区智能科技力量

外媒记者体验VR

“外媒看滨海”感知滨海新区智能科技力量

外媒记者拍摄大水柱中的水下机器人

“看,飞鱼!”在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里,来自安哥拉国家电视台的若奥一下子被大厅里水柱中的水下机器人白鲨MAX ROV吸引住了。“快,帮我拍张照片!”他赶紧叫旁边的同事帮忙。

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控制台操作机器人,巴布亚新几内亚《信使邮报》的梅丽莎赶忙凑了过去。“这个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个机器人可以检测水下环境,现在已经被用于大坝的巡检。”深之蓝的销售工程师王明学指着白鲨MAX ROV解释道。

走进另一个展厅,新颖多样的体验产品让外媒记者们争相体验。来自布隆迪《新生报》的姆伯尼汉库耶在体验了手持白鲨MIX水下助推器后兴奋不已,“这个太有趣了!我家乡有一片很大的湖,如果能有这个,我的孩子们都可以在里面很顺畅地游泳,真想有一个!”

“我们开发这些产品,是希望更多的人体验到水中游玩的乐趣。”天津深之蓝海洋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姜平月介绍,深之蓝是国内第一家从事全系列水下机器人研发的高科技公司。公司目前合计申请授权专利150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提供了核心装备保障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