谎言!国外教育

在中国自古以来教育就是中国的头等大事,网上不少有关各种教育的段子,比如说盛传的一句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来中国父母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当年我认识一个师姐读研的时候硕导一路绿灯,顺利毕业,还经常开车接我学姐出去。。。是不是里面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呢,这里面到底是人性的丧失还是道德的泯灭呢,让人深思。后来才知道师姐一直给硕导的孩子补习了很多年,孩子的名次上升了100多名,已经达到年纪中游水平。开始的时候是硕导的父母在教孩子,老两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一辈子要强,还锲而不舍。结果一个高血压眩晕症,一个支架,简直人间惨剧。

现在网上一大堆各种批判国内教育的,各种歌颂国外教育的。上网一搜除去出国留学的广告就是批判中国教育的,还有个特定次,中国式家长。

谎言!国外教育

因为教育这事简直被抨击的一无是处,从学习模式到考试模式,从招生模式到家长模式。基本上说成垃圾中的垃圾,垃圾中的战斗机。

首先我们来说下招生模式,这里有一个敏感的词,名额一说。网上还流传着北京400分上清华,北大的事情。先不论真伪,就说说名额的事。

首先不知道各位看官知不知道我国的高考难度并不一样?一共分6级

谎言!国外教育

①极其难(S):江苏

②非常难(A+):浙江,河南,河北,山东

③难(A):湖北,安徽

④较难(B):四川,湖南,江西,广东

⑤一般(C):陕西,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山西,甘肃,重庆,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北京,天津,上海

⑥简单(D):宁夏,新疆,青海,西藏,海南

如果全国一套卷子,并且就根据分数录取,可以说上面那7个省基本上可以包揽大多数的重点大学。而且河南和山东还是人口大省,河北,江苏,湖北,安徽,浙江人也不少,都是中国人口前10的省份。这还有其他人上学的机会了吗?也许你感觉现在这种名额配比不公平,那只看分数的话,那就不是不公平,那是绝望。我是辽宁省的,当年高三的时候有高考模拟题,其中黄冈的卷子非常非常的难,有一次做过江苏的试题,印象深刻。其中有道题不用做,原因是超纲了(请允许我做一个掩面哭泣的表情)。所以我国一直按照分省定额。

分省定额沿袭自察举制时代,可谓历史悠久。

汉朝分配定额的方案,简单粗暴。汉武帝时,即郡国不分大小,每年各举两名。人口少的郡国占尽了便宜。

东汉时,汉和帝按照郡国人口的多少分配察举名额。人口超过二十万的郡国,每年举一人。不足二十万的郡国,两年一人。不足十万人则三年一人。

隋唐时期,科举制出现,仍然是按照州分配乡贡的名额,并兼顾人口因素(会试时不分)。

宋代时期,南北录取比例十分悬殊。司马光和欧阳修还为此大吵过一架。司马光主张“逐路取人法”,也就是按各地的解送举额中,每10人取1人。欧阳修则提出凭才取人,吵完后,分省定额的方法也没变化。

所以,太阳底下无新事,靠分数说话还是按区域取才的争论古来就有了。

明朝经过了一番南北博弈之后,分“南卷、北卷、中卷”,南卷录取比例为55%,北卷为35%,中卷为10%。这个方法直到清朝康熙年间才被废除。

谎言!国外教育

此后的清朝按照分省取中的办法,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分配会试录取名额。

民国时期的国立大学基本上依照分数录取,从而导致学生地域分布不平衡。

所以说现在的招生方式可以算是不公平之中还算公平的方式了。

再说说中国的教育模式。很多人都给它定义为应试教育,说简单点就是为了考试而产生的。其实美国有 SAT 和 ACT,日本有全国统一的高考和各大学的选拔考试,在通过考试分数高低选拔人才这个方面,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并没有区别。但是很多人看到的是中国学生的头悬梁,锥刺股。看到的是美国学生下午3点就没事了,没有家庭作业,没有课外辅导。所以国外的教育模式要比中国的好,比中国的更有效率,更先进????

教育资源也是一种资源,美国有十个学生在争夺,中国就能有一百个。

因为教育资源匮乏,所以选拔考试必须要足够难,否则不能筛掉足够多的人;

因为教育资源匮乏,所以学生必须要拼了老命地学习,才有可能把足够多的人甩在身后;

因为教育资源匮乏,中国学生活得不像人。

你能想到的一切关于应试教育的错,都不该由应试教育来承担,一切都是被逼的。

要命的就是中国人本身就会读书,这事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种族天赋。

下面我们再说说国外的素质教育。

大多数刚到欧美发达国家的国人,通常会感慨其教育的宽松——— 隔三差五的假期、三点钟就下课的学校、近乎于游戏的课堂教学以及老师们体贴耐心的鼓励,似乎只要孩子表现得不那么差,就可以轻松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一个家长,你会情不自禁地觉得,在欧美读书太轻松了、太容易了、太简单了。大多数在欧美短期待过几年的家长,都会把这种印象带回国内,作为他们与朋友们闲聊时的重要谈资。其实主要原因是中外教育的职能不同,美国的教育是提前完成了社会分级。

欧美的中小学的确与中国的中小学存在巨大不同,在那里,学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压力。然后在快乐几年之后,大多数的孩子也就这样了,他们或者去社区大学再混几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层的体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开始拿失业补助,在街上闲逛。在美国,一个不去辅导班补课、不花大价钱去学习才艺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履历的孩子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名牌大学。在学校下午3点放学,大多数的学生蹦蹦跳跳就回家了,而在这个时候,中产阶级白人,犹太人以及华人的孩子,都背着书包、拿着乐器,去了各种辅导班。而且很多好的私立学校基本上招收的都是这几种孩子,所以有些电影你发现有一帮男孩带着礼帽,穿着裙子,他们就是犹太人。

谎言!国外教育

坦率来说,在西方社会,孩子们的确可以有一个开心、幸福的中小学,但“更少的学习、更多的游戏、更宽松的管理”,实际上意味着如果想要跻身社会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课外辅导与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中国教育以显性的应试来划分学生群体不同,西方教育实际上通过一个宽松的过程,偷偷完成了社会分层。大多数老百姓的孩子在这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淀了下来。而且很多公立学校教学质量非常糟糕,美国是个比中国社会要复杂很多的地方。各种移民,而且还可以持枪,贩毒、黑帮,无所不有。这个去洛杉矶市中心走一圈就知道了。为什么南加州大学中国留学生总发生惨案,就是因为处在洛杉矶市中心南边特别乱的地方。公立学校里的学生整体质量非常低,要知道,SAT那么简单的数学,美国学生很多只有三四百分。而且大部分学生没有形成好的世界观教育,对于尝试已经匮乏到毛骨悚然的地步。

说到底,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绝不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国的教育是底层向上攀登的阶梯,平民子弟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则是一个分层机制,它的大众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为精英,就必须从市场上另行购买教育,买不起的人则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而且美国大学的学费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了的,

美国学费是以一个学年计算,约从每年 9 月到来年 5 月,共 9 个月;有些大学还提供暑期课程(6 月-8 月)。一些大学学费是统一的,有一些则根据学时收费。公立大学的收费一般低于私立大学。以下数据仅为学费,不包括书本费、生活费、杂费。

谎言!国外教育

这个价位也不是一般家庭能负担的了的。更何况有很多学校除了看考试成绩还需要面试,其实就是看关系。当年小布什成绩就不是很好,但是因为家族的缘故还是如愿进入了耶鲁大学,同时还加入了耶鲁大学骷髅会(这个神秘的协会一般人是加不进去的)。国外一些嬉闹散漫的所谓现代公立教育,其实不过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标准公共产品。我们不能把这些标准当做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这些标准当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也不要被什么公知宣传所蒙蔽,不努力就可以做人上人的方法是没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