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生命的成敗在於「入局」

所謂局外人,就是沒有親身去處理和接觸的人,這樣的人是沒有任何資格去評價局內人的所作所為。因此,不在局中,你就不會體會到四方的壓迫與做事情的艱辛以及下決定時的決絕!今天帶您看看這位自稱穿越君的作品,可謂不可多得的好文,一起來欣賞!

曾国藩:生命的成败在于“入局”

人才不到困頓厄難的境地就不能激發其鬥志,不經歷練和深思熟慮就不能通達。

曾國藩無疑是一個入局且最成功的一個,為大清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61歲,累死在工作崗位上。最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傳統儒士,深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影響,棄文從武,成功的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轉型為入朝局的國家棟梁。

曾國藩的時代,乾隆、嘉慶之後的清王朝,由於貪汙腐敗的極度惡化,由極盛迅速走向衰敗。八旗兵、綠營軍的腐敗致使白蓮教的興起。

西方列強又看到了東方這塊肥肉,無恥的司機侵略。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劃開了列強入侵中華的口子。可謂是內憂外患,清廷岌岌可危。

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才能有改變的希望。

入局後的曾國藩,定下了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迅速吸引聚集了湘軍集團的書生骨幹分子。他不愛財,也不愛命,受到皇帝的限制、大臣的排擠,承受辱罵、責難、批評,揹負 賣國賊、偽道學、殺人狂的惡名,在局中做一名自始至終的人可謂是難上之難。

大家一直想弄明白曾國藩怎麼會沒有一點私心?他的做事原則又在哪裡?也許是想的太多,看的太多,穿越君總會在不經意間深入人物的內心,或許是在夢境中,或者是在神識中。其實曾國藩的內心是純淨的,很好懂。

曾国藩:生命的成败在于“入局”

曾國藩自己曾經說過,貪戀名利之人,其內心多是自私,心胸多為狹隘。他是如何放棄名利與私慾的呢?

緣由很簡單,那是因為他的志向與堅守:我的志向是聖賢,這是因為受到了唐鑑和倭仁兩位貴人的點撥,使得深諳儒釋之精髓的我找到了在世的定位與追求的樂趣,明白了“靜”字在世俗中的作用。也明白了堅守才是思想不動搖,不生自私與邪念的約束之法。

人在世上走一遭是挺不容易的,所以,既然來了,就要做好入世的心態。入世也可做入局,只有入局了,才能有所作為,才能有所成就。

這是曾國藩給李鴻章講過的一個小故事,他常常講給自己的子孫聽:

一老翁請客,讓兒子買些果蔬,很久未回。老翁便到到村口看,見兒子挑著菜擔與一個挑京貨的漢子在一條田間狹窄的水路上對峙。

田埂窄,兩人無法同時通過。老翁說家中有客,兒子身材矮小,下水必溼擔子,漢子身材魁梧,下水不會沾溼擔子,請漢子下水田稍避。

漢子說,你兒子挑的是果蔬,浸溼沒關係,他是京廣貴貨,浸溼一文不值。於是老翁就近對漢子說:“這樣,我下田,你將擔放在我頭上,等你空身而過,再給你。”

邊說邊解衣脫鞋。漢子見此,過意不去,當即下田避讓,爭執就此消散。

這個故事就告訴我們入局的道理: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身負責,才能有成事得可能。無論做任何事,入局很重要!

古人處在艱難憂患的時候,也正是道德學業長進的時候,其功顯現在胸懷坦蕩上,其效體現在身體健康上。

一心聖賢生死無畏的追求,只有局中人才能明白我的行為不是為私。

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為佛家,關鍵都是在他們經歷大磨難的時候,能把心放寬,滋養靈活,有活潑潑的胸襟,有坦蕩蕩的心境,把“遇事能靜”的心態放到正位,身體上雖然受到外界的傷害,但沒有感到不適,更引發內心的傷痛,傷害自己。一心走自己的道,勇往直前,心無旁騖,超脫凡塵俗世的牽絆。

曾国藩:生命的成败在于“入局”

曾國藩在回想起自己前半生的榮考生涯,不禁暗自欣喜:我10歲熟讀《五經》,開學八股文,文采略有小成,一次家宴小試牛刀作“共登青雲梯”喜獲歐陽先生暗許其女。

23歲初到考場如願以償中的秀才。然秀才並非我凌雲之志,便惜別新婚之妻,背井離鄉走上了科考之路。

然而,好事多磨,中舉之後,長沙會館的潛心修習使得自己大開眼界,兩次進士之旅均名落孫山,此時才感覺到自己功力還尚淺,須下苦功夫。

此時,韓愈的文章走進了我的生命,他的文章格式條框少了許多,更利於作者抒發自己的見解和想法,讀起來也生動靈活,氣雲非凡。此時才明白寫作如人生,行於套,而又出於限。

四年後我捲土重來,三次進京趕考,此時已囊中羞澀,借友二十二串錢為路費,終中進士,後得朝考一等二名,入翰林院當了庶吉士。

由於環境的改變和社會的形式所迫,使得自己棄筆從戎,奈何大道使然,必有所作為。有人說我狠,令酷無情,我也承認。可是要知道,治理一個國家,維護一個良好的社會秩序,捍衛大多數孱弱百姓的利益,我以為,恩威並施,剛柔相濟才是前進之道。

另外,弱國無外交,在當時的環境下,一謂的“和議”也只是休養生息的權宜之計。賣國求榮亦不是我的選擇。

局外人是沒有資格評價局內人的,人生的成功在於入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