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批國內科學界這一亂象:一塌糊塗


楊振寧批國內科學界這一亂象:一塌糊塗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發言 楊天鵬 攝

“我一直覺得20世紀、21世紀科學的發展實在是太快了,各個領域發展空前活躍,而且改變了整個人類的命運。但是國內對於這方面的各種分析、介紹和記載工作做得非常、非常之不夠。”9月22日,“紀念《自然辯證法通訊》創刊40週年暨中國科學院大學建校40週年學術座談會”在京舉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在會上發言時表示,“尤其對於中國科學家的貢獻的記載分析工作,不是做得不夠,而是根本做得一塌糊塗。”

在楊振寧看來,關於科學發展的記錄和介紹工作有很多方向。一個方向是要跟近代的科學發展緊密地、近距離地結合在一起。他認為近年來中國在這方面工作“限於籠統”,沒有做進一步的分析。

楊振寧列舉了自己的老師吳有訓先生的事例。吳先生是西南聯大物理系一位重要的人物。上世紀20年代時,吳先生是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的學生,幫康普頓做了很多重要的工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時,不知道誰發明出來一個名詞‘康普頓-吳效應’,但是我在國際文獻中從來沒有見到過這個名詞。”楊振寧說,“有人要表揚吳先生的工作就發明了這樣一個名詞,於是別人就引用。這既是對歷史的不忠實,對吳先生的不尊敬,也是對中國年輕人的誤導。”

楊振寧還談到自己在這方面的努力。上世紀八十年代,楊振寧與李炳安合作,對我國物理學家趙忠堯在正電子的產生和正電子的湮沒方面的工作進行了回溯研究。“我聽說趙先生晚年看到我們的文章才瞭解到,為何他當年重要的工作沒有得到國際認可。”

關於正電子的產生和正電子的湮沒,趙先生在1929年前後就率先通過實驗得到了正確而關鍵的結果。楊振寧介紹說,當時只是研究生的趙先生與另外的“大牌”物理學家的工作方向一樣、結果不同,可是因為“咖位”問題,趙先生的工作沒有得到學界的認同。實際上回頭看,“大咖”的實驗不夠小心,數據有自相矛盾的地方,趙先生的工作的正確性和重要性沒有得到應有的評價。

“我很得意的是,我和李炳安澄清了這個事情。”楊振寧說,“但是這樣的工作還有很多,都沒有人做。”

楊振寧認為,對於科學發展的記錄工作,另外一個重要方向就是通俗的介紹。他遺憾地表示:“我沒有看到過一本,用中文寫的,中學生、大學生和一般知識分子能看懂的,通俗地介紹原子彈在世界各個國家發展過程的書,我覺得這是一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事情,可是沒有這樣的書。”

“每年都有幾百萬的畢業生要找出路,我覺得科學史是一個非常好的出路。”楊振寧呼籲,學界要努力向年輕人推介科學史研究和科學普及方面的工作。

本次座談會由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和中國科學院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聯合主辦。《自然辯證法通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大學主辦的國家一級學術期刊,也是哲學類和人文社會科學類核心期刊。1978年,經鄧小平同志批准,在中國科學院創設併成立了《自然辯證法通訊》雜誌社,著名哲學家、經濟學家于光遠擔任首任主編,著名物理學家錢三強擔任首任社長。40年來,《自然辯證法通訊》一直代表著我國科學技術哲學等相關學科領域的最高學術水準。網易科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