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大師」查理芒格的終極智慧(上)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的終極智慧(上)

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1924年1月1日—)‍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與巴菲特同鄉。這位今年已經94歲高壽的老人,在過去的46年裡和巴菲特聯手創造了有史以來最優秀的投資紀錄——伯克希爾公司股票賬面價值以年均20.3%的複合收益率創造投資神話,每股股票價格從19美元升至84487美元。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的終極智慧(上)

查理·芒格在一次畢業典禮的演講中分享了一些他自己的人生道理和態度。他表示,這些態度不一定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完美的,但它們之中有許多具有普遍價值,也有許多是“屢試不爽”的道理。以下是他的演講內容: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非常幸運,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是黃金法則。你們要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在我看來,無論是對律師還是對其他人來說,這都是他們最應該有的精神。總的來說,擁有這種精神的人在生活中能夠贏得許多東西。他們贏得的不止是金錢和名譽,還贏得尊敬,理所當然地贏得與他們打交道的人的信任。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是非常快樂的事情。

我很小就明白的第二個道理是,正確的愛應該以仰慕為基礎,而且我們應該去愛那些對我們有教育意義的先賢。我懂得這個道理且一輩子都在實踐它。

堅持終身學習


另外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可能會讓你們想起孔子):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它不僅僅是為了讓你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有一個相關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們必須堅持終身學習。如果不終身學習,你們將不會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識,你們在生活中走不了多遠。離開這裡以後,你們還得繼續學習,這樣才能在生活中走得更遠。

就以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來說,它的長期大額投資業績可能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出色的。讓伯克希爾在這一個十年中賺到許多錢的方法,在下一個十年未必還能那麼管用,所以沃倫·巴菲特不得不成為一部不斷學習的機器。

我不斷地看到有些人在生活中越過越好,他們不是最聰明的,甚至不是最勤奮的,但他們是學習機器,他們每天夜裡睡覺時都比那天早晨聰明一點點。孩子們,這種習慣對你們很有幫助,特別是在你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的時候。

哲學家懷特海曾經說過一句很正確的話,他說只有當人類“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後,人類社會才能快速地發展。人類社會在幾百年前才出現了大發展,在那之前,每個世紀的發展幾乎等於零。人類社會只有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後才能發展,同樣的道理,你們只有學會了學習的方法之後才能進步。

我非常幸運。我讀法學院之前就已經學會了學習的方法。在我這漫長的一生中,沒有什麼比持續學習對我的幫助更大。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的終極智慧(上)

芒格在泰晤士河畔等待用餐


進行跨學科的學習


再拿沃倫·巴菲特來說,如果你們拿著計時器觀察他,會發現他醒著的時候有一半時間是在看書。他把剩下的時間大部分用來跟一些非常有才幹的人進行一對一的交談,有時候是打電話,有時候是當面,那些都是他信任且信任他的人。仔細觀察的話,沃倫很像個學究,雖然他在世俗生活中非常成功。

所以我這輩子不斷地實踐跨學科的方法。這種習慣幫了我很多忙,它讓生活更有樂趣,讓我能做更多的事情,讓我變得更有建設性,讓我變得非常富有,而這無法用天分來解釋。我的思維習慣要正確的指導實踐,這種對學科的學習習慣真的很有幫助。

我想進一步解釋為什麼人們必須擁有跨科學的心態,才能高效而成熟地生活。在這裡,我想引用古代最偉大的律師馬爾庫斯·圖魯斯·西塞羅的一個重要思想。西塞羅有句話很著名,他說,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出生之前發生過什麼事情,在生活中就會像一個無知的孩童。

這個道理非常正確,西塞羅正確地嘲笑了那些愚蠢得對歷史一無所知的人。但如果你們將西塞羅這句話推而廣之,除了歷史之外,還有許多東西是人們必須瞭解的。所謂的許多東西,就是所有學科的重要思想。但如果你對一種知識死記硬背,以便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這種知識對你們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你們必須掌握許多知識,讓它們在你們的頭腦中形成一個思維框架,在隨後的日子裡能自動地運用它們。如果你們能夠做到這一點,我鄭重地向你們保證,總有一天你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意識到:“我已經成為我的同齡人中最有效率的人之一”。與之相反,如果不努力去實踐這種跨科學的方法,你們中的許多最聰明的人只會取得中等成就,甚至生活在陰影中。

逆向思考


我發現的另外一個道理蘊含在麥卡弗雷院長剛才講過的故事中,故事裡的鄉下人說:“要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就好啦,我將永遠不去那個地方。”這鄉下人說的話雖然聽起來很荒唐,卻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對於複雜的適應系統以及人類的大腦而言,如果採用逆向思考,問題往往會變得更容易解決。

讓我現在就來使用一點逆向思考。什麼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失敗呢?我們應該避免什麼呢?

有些答案很簡單,例如,懶惰和言而無信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失敗。如果你們言而無信,就算有再多的優點,也無法避免悲慘的下場。所以你們應該養成言出必行的習慣,懶惰和言而無信是顯然要避免的。

另外要避免的是極端的意識形態,因為它會讓人們喪失理智。

我有一條“鐵律”,它幫助我在偏向於支持某種強烈的意識形態時保持清醒。我覺得我沒資格擁有一種觀點,除非我能比我的對手更好地反駁我的立場。我認為我只有在達到這個境界時才有資格發表意見。這種別陷入極端意識形態的方法在生活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們想要成為明智的人,嚴重的意識形態很有可能會導致事與願違。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的終極智慧(上)

芒格和巴菲特夜讀


避免“自我服務偏好”與自憐情緒


有一種叫做“自我服務偏好”的心理因素也經常導致人們做傻事,它往往是潛意識的,所有人都難免受其影響。

你們認為“自我”有資格去做它想做的事情,例如,透支收入來滿足它的需求,那有什麼不好呢?嗯,從前有一個人,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可是他大部分時間過得非常悲慘,原因之一就是他總是透支他的收入。那位作曲家叫做莫扎特。連莫扎特都無法擺脫這種愚蠢行為的毒害,我覺得你們更不應該去嘗試它。

總的來說,嫉妒、怨憎、仇恨和自憐都是災難性的思想狀態。過度自憐可以讓人近乎偏執,偏執是最難逆轉的東西之一,你們不要陷入自憐的情緒中。傑克韋爾奇說,永遠不要把自己當做受害者,也是這個道理。我有個朋友,他隨身攜帶一疊厚厚的卡片,每當有人說了自憐的話,他就會慢慢地、誇張地掏出那一疊卡片,將最上面那張交給說話的人。卡片上寫著“你的故事讓我很感動,我從來沒有聽過有人像你這麼倒黴。”

你們也許認為這是開玩笑,但我認為這是精神衛生。每當你們發現自己產生了自憐的情緒,不管是什麼原因,哪怕由於自己的孩子患上癌症即將死去,你們也要想到,自憐是於事無補的。自憐總是會產生負面影響,它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如果你們能夠避開它,你們的優勢就遠遠大於其他人,或者幾乎所有的人,因為自憐是一種本能的反應。你們可以通過訓練來擺脫它,讓不自憐成為新的本能。

你們當然也要在自己的思維習慣中消除自我服務的偏好,別以為對你們有利的就是對整個社會有利的,也別根據這種自我中心的潛意識傾向,來為你們愚蠢或邪惡的行為辯解,那是一種可怕的思考方式。你們要讓自己擺脫這種心理,因為你們想成為智者而不是傻瓜,想做好人而不是壞蛋。你們必須在自己的認知行動中允許別人擁有自我服務的偏好,因為大多數人無法非常成功地清除這種心理,人性就是這樣。如果你們不能容忍別人在行動中表現出自我服務的偏好,那麼你們又是傻瓜。

所羅門兄弟公司的法律顧問曾經做過《哈佛法學評論》的學生編輯,是個聰明而高尚的人,但我親眼看到他毀掉了自己的前途。當時那位能幹的CEO說有位下屬做錯了事,總顧問說:“雖然我們在法律上沒有責任彙報這件事,但我認為那是我們應該做的,那是我們的道德責任。”

從法律和道德上來講,總顧問是正確的,但他的方法卻是錯誤的。他建議日理萬機的CEO去做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而CEO總是把這件事一推再推,因為他很忙嘛,完全可以理解,他並不是故意要犯錯。後來呢,主管部門責怪他們沒有及時通報情況,所以CEO和總顧問都完蛋了。

遇到這種情況,正確的說服技巧是本傑明·富蘭克林指出的那種,他說:“如果你想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非訴諸理性。”人類自我服務的偏好是極其強大的,應該被用來獲得正確的結果。所以總顧問應該說:“喂,如果這種情況再持續下去,會毀掉你的,會讓你身敗名裂,家破人亡。我的建議能夠讓你免於陷入萬劫不復之地。”這種方法會生效的。你們應該多多訴諸利益,而不是理性,即使是當你們的動機很高尚的時候。

「投資大師」查理芒格的終極智慧(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