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地圖|捏一尊塑像,訴說歷史記憶

本期非遺傳承人:王士龍,已入駐“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匠人——

“了知二法空無相,泥塑金裝為佛像。日日香華夜夜燈,誰知在一毛頭上。”一尊可愛的小和尚坐立在那裡,雙手平放在盤坐的膝蓋之上,一對大耳垂飽滿而豐潤,雙目微睜目視前方,這尊泥塑簡直活靈活現,讓人目不轉睛......


非遺地圖|捏一尊塑像,訴說歷史記憶


泥塑,俗稱“彩塑”,一項中國傳統民間技藝,是用粘土塑制而成各種形象的民間手工藝。在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地圖|捏一尊塑像,訴說歷史記憶


早在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泥塑的雛形作品,考古學家發現了很多具有動物形象的泥製品,雖然還不是很精美細緻,但是已經有了整體的輪廓。

非遺地圖|捏一尊塑像,訴說歷史記憶

在泥塑發展到明清時代,逐漸演變為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中大型泥塑可作為觀賞品展覽陳設,小型泥塑小巧可愛可讓兒童玩耍,後來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張”、無錫惠山、陝西鳳翔、河南浚縣、河北白溝、山東高密等。而來自山東的王士龍則順利地將這個傳統民間工藝繼承了下來。


非遺地圖|捏一尊塑像,訴說歷史記憶

王士龍,1971年出生,山東肥城市人,自幼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從小受到祖父和父親的影響薰陶,逐漸對泥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在同齡的小朋友還是玩耍的時候,他已經開始初步接觸泥塑的製作工藝。

天剛矇矇亮的清晨,大地萬物還在沉睡之中,王士龍就已經開始準備工具材料開始一天的創作,首先選用一個帶有粘性而又細膩的土質,經過捶打、摔、揉,在加些棉絮和蜂蜜。

隨後根據提前設計出的模型圖,運用雕、酥、捏的手法,塑成一個人物的形象,泥坯成型後再經過局部修改,晾乾,最後再進行彩繪,這樣一個精緻泥塑的作品就新鮮出爐了,他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鑽研才取得了現在的成就造詣。


非遺地圖|捏一尊塑像,訴說歷史記憶

王士龍曾說道:“泥塑有‘ 三分塑,七分彩 ’之說,塑型是創作出優秀作品的前提,隨後的上色彩繪是整個工藝流程的點睛之筆,讓作品徹底鮮活充滿生命的關鍵步驟,而我也希望能通過作品向大家展示泥塑藝術的價值,以及非遺文化留給我們這代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非遺地圖|捏一尊塑像,訴說歷史記憶

現在王士龍任肥城市民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泥塑非遺文化的第三代傳承人,作品《吹、拉、彈、唱》榮獲全國首屆《金手指》銀獎,榮獲“好客山東”全國桃文化商品旅遊評展活動優秀獎,山東省民間藝術博覽會銀獎,作品還曾在無棣古城大覺寺廟會文化節榮獲銅獎。


非遺地圖|捏一尊塑像,訴說歷史記憶

雙手輕捏一尊泥塑,彷彿在訴說難忘歷史的回憶,王士龍也將在這條道路上繼續前行,為非遺文化的發展與傳承助力。

更多有關非遺文化與民族傳承匠人的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 :時代記憶 (ID:tjsdj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