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三對顧命大臣,人生結局各有不同,唯有能忍方爲大贏家

漢末三國魏、蜀、吳,三國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三家都歸了晉,另一個就是三國的首任皇帝死時新帝年少需要有治國經驗的顧命大臣輔佐。而顧命大臣一般都是二到四個,主要是為了讓他們那互相制衡,有制衡就有爭鬥,所以三國的各個顧命大臣的結局也都不一樣。

三國時期的三對顧命大臣,人生結局各有不同,唯有能忍方為大贏家

蜀漢顧命大臣:諸葛亮和李嚴

劉備臨終遺命諸葛亮和李嚴輔助後主劉禪,希望兩人好好配合,可諸葛亮要北伐,不管是想要實現心中的夙願也好,還是想要完成對劉備當初的承諾也好,諸葛亮後半生的主要目標就是這個了,但要北伐就需要集中蜀漢國內所有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圍著北伐而轉,有個政敵掣肘實在是很麻煩,並且兩人分屬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兩個不同的利益團體,都想要掌控朝政以達成自己的施政目標,所以他們不可能和諧共處。

三國時期的三對顧命大臣,人生結局各有不同,唯有能忍方為大贏家

雖然諸葛亮取得兩人鬥爭的勝利,但李嚴也只是被罷官閒居離開政治舞臺,諸葛亮抖擻精神嘔心瀝血的去北伐,結果累死在北伐前線。而李嚴在諸葛亮死後馬上就憂鬱成疾也迅速病故,原因是諸葛亮死後,諸葛亮指定的繼任者更加不敢放他出來為官,放出來沒人能制衡他,老虎還是關著比較好,李嚴也深知其中奧妙,於是追隨諸葛丞相而去。

三國時期的三對顧命大臣,人生結局各有不同,唯有能忍方為大贏家

吳國顧命大臣:諸葛恪和孫峻

吳大帝孫權晚年疑心特別重,結果他親自立的太子也是他最喜歡的兒子孫和被他廢掉,還因此得罪了整個江東士族,凡是跟江東士族有點來往的兒子孫權都信不過,於是立了個孩童繼承人,臨時前沒辦法,也搞了兩個顧命大臣,一個是諸葛亮的親侄子、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另一個是孫堅的侄曾孫,也就是孫堅的弟弟的曾孫,吳國宗親孫峻。

三國時期的三對顧命大臣,人生結局各有不同,唯有能忍方為大贏家

諸葛恪因為不是江東土著士族出身被晚年的孫權所信任,受命輔政前就是東吳大將軍掌握著軍權,有軍權在手就有底氣,所以有些囂張跋扈,另一個顧命大臣孫峻早先被他壓制,但諸葛恪在一次伐魏失敗後威望大減,結果被孫峻找到機會,蠱惑年幼的皇帝孫亮一起合謀把諸葛恪騙到皇宮中幹掉,然後被滅三族,下場比較慘。

三國時期的三對顧命大臣,人生結局各有不同,唯有能忍方為大贏家

孫峻成功幹掉諸葛恪後也開始走諸葛恪的老路開始跋扈,而且因為他是孫氏宗親,對孫家皇帝的威脅更大,合法繼承人往後數幾十位,孫峻也是有機會輪上做皇帝的,他也的確在往篡位的道路上走,不但廢掉了孫權親自指定的皇帝孫亮,還大肆殺戮孫氏宗親,包括前太子孫和在內的大量孫氏宗親被他幹掉,要不是他死在伐魏的途中,死的早,讓他立下戰功勝利歸來,估計十有八九還是要篡位的。他死後交權給親弟弟孫綝,孫綝沒能幹過新帝孫休,孫休把他們兄弟二人都從孫家族譜中除名,還挖了孫峻的墳墓,可見孫峻在世時有多遭人恨。

三國時期的三對顧命大臣,人生結局各有不同,唯有能忍方為大贏家

魏國顧命大臣:司馬懿和曹爽

司馬懿不止一次做顧命大臣,魏文帝曹丕死的時候他就是顧命大臣了,但當時包括大將軍曹真和曹休在內有四個顧命大臣,曹氏牢牢掌握著軍權,而繼位的魏明帝曹睿當時也有十八歲了,並不是年少無知,所以司馬懿首次擔任顧命大臣基本上屬於打醬油的,可司馬懿能熬,他把這些壓在他頭上的曹家老輩都熬死了,還通過抵禦蜀漢諸葛亮的北伐慢慢的掌握住了軍權。

三國時期的三對顧命大臣,人生結局各有不同,唯有能忍方為大贏家

司馬懿運氣也特別好,老曹家就沒幾個活得長的,文帝曹丕和明帝曹睿都是三十多歲就掛掉了,終於讓司馬懿等到機會,曹睿臨終前再次託孤司馬懿,繼位的曹芳是個小兒,和司馬懿共同輔政的曹爽更是年輕沒經驗,哪能鬥得過司馬家的老狐狸,老狐狸隱忍不發然後一擊必中,順利的幹掉曹爽掌控住魏國大權,然後將老曹家和夏侯家有點能力的都殺掉,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就是為逃避司馬家的追殺而去投靠殺父仇人之國蜀漢的。從此司馬家就再沒放下過手中的權力,直到司馬炎創立晉朝。司馬懿也是壽終正寢,後被追認為高皇帝。

三國時期的三對顧命大臣,人生結局各有不同,唯有能忍方為大贏家

綜合以上所訴的三國輔政大臣的經歷可以看到,蜀漢的顧命大臣雖然壯志未酬,但鬥爭形勢相對和平,基本上都是善終。東吳的內鬥充滿血腥,兩個顧命大臣全部下場悽慘,只有魏國的司馬家懂得韜光養晦加上耐心無敵,最終成為最大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