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與黃金生產建設

王震與黃金生產建設

1975年8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前排左二)到煙臺視察,觀看牟平縣淘砂金時的情景。

今年是王震同志誕辰110週年。王震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新中國黃金工業的奠基人。本文作者在冶金工業部有色金屬司和後來成立的黃金局工作時,曾多次隨王震到各地視察,親眼目睹了王震不辭辛勞,跑礦點、搞調查、抓黃金生產建設的一些主要活動。現以王震關懷、視察山東黃金生產為主線,對段丁波文章進行選編,以期更多讀者瞭解這段歷史。

兩次視察金礦

遵照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從1975年開始,國務院副總理王震抓黃金生產和建設工作。

我國是世界上生產黃金最早、產量較大的國家之一。到1888年,我國黃金產量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在當時居世界第5位。此後隨著軍閥戰亂,黃金生產衰退。全國解放後一個時期,黃金生產也沒有得到重視。直到1964年在周恩來的倡導下,冶金部成立了中國黃金礦產公司,黃金生產才開始恢復。但隨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使剛成立的黃金礦產公司被砸爛。幾經周折,到1975年黃金生產才達到1888年的水平。因此,王震下決心要扭轉這種落後局面。

1975年6月3日下午,我接到電話通知:“立即準備隨從王老視察山東招遠金礦(我國當時最大的金礦),明天上午到天津市馬場道天津新港革委會找王震副總理的秘書伍紹祖和谷牧副總理的秘書胡光寶同志報到。”

6月4日清晨5點多鐘,我同有色組的技術員邢克隆一起趕赴天津,上午10點多到達新港。當時,兩位副總理正在聽取新港建設情況彙報。晚餐後,我們乘一艘坦克登陸艇改裝的中型軍艦去山東黃縣龍口港。上艦後,我剛把行裝放在住房裡,就被帶到軍艦上曾標有“艦長會議室”的房間裡開會。

王震副總理講過一段話後,拿過一部大型中國地圖冊,一面翻一面說:“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國家之一,它的領土和整個歐洲的面積差不多相等。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有廣大的肥田沃地,給我們以衣食之源;有縱橫全國的大小山脈,給我們生長了廣大的森林,貯藏了豐富的礦產……”這是毛主席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第一章第一節第一段中對我國自然資源條件的描述。在以後的日子裡,王震常引用這一段話抒發他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也激勵其他同志。他接著說:“1972年,周恩來總理就曾經囑託我過問一下金子的生產,但是頭幾年沒有這個條件。現在國際市場上黃金價格漲到160美元一兩(市斤16兩制的1兩,合31.25克,相當於1盎司),一兩黃金可以購買一噸小麥,或一噸鋼材,4兩黃全可以購買一噸橡膠。”說來非常慚愧,我們這些多年管理有色金屬生產的人,只管生產,不管銷售和使用,對於國際市場的黃金價格一無所知。我們像聽到了新聞似的,把王震所說的幾個數字馬上記錄在筆記本上。

王震接著又說:“咱們明天到煙臺招遠金礦,然後再找幾個搞地質的同志一道到內蒙古金礦看看。兩個地方都看了,再開一個重點省發展黃金生產的座談會,這個會我一直參加到底。”王震接著問了我們一些有關煙臺地區和招遠金礦黃金生產的情況,又看了招遠金礦的地理位置。其實他早已在他的地圖冊上給招遠縣城劃了一個又粗又大的紅圈圈。

第二天早晨6點,軍艦到達龍口港,山東省委秘書長張子石、煙臺地委書記陸升雲等前來迎接。乘車到達黃縣縣城後,我們被安排住在縣委招待所。

早飯後稍事休息,就開始聽取陸升雲和地區工交辦負責同志關於煙臺地區黃金生產情況的彙報。當彙報到社隊群眾集體採金,積累資金辦硫酸廠、化肥廠、農機廠,發展社隊工業,同時興修水利支援農業時,王震非常高興地說:“一個生產隊有50個勞動力,拿出5個到10個勞動力搞金子也可以”。聽完彙報後,即乘車視察招遠金礦。

6月6日,王震主持召集煙臺地區招遠、黃縣等已發現有黃金資源的各縣縣委負責同志及重點產金公社、金礦負責同志參加座談會,詳細聽取彙報,並多次插話指示。王震說:“我國人口是世界第一,黃金產量只佔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一,這像什麼話呀!在國際貿易中黃金是硬通貨,什麼外國的先進技術、先進設備都可以買,有錢買得鬼推磨!”大家聽後都笑了。座談會結束時,王震又作了長篇講話。他說:“現在山東的黃金生產不能說很好,只是打下了好的基礎,開步走了。你們打算超額完成今年計劃,很好!這裡的金礦資源很好,脈金、砂金都有。靠勤勞勇敢的人民廣開生產途徑,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要解決生產需要的設備、材料,如鋼材、木材、炸藥等,每兩增加補貼100元,給化肥50斤,我看能打開這個局面,同時也可以把農業帶起來。”

視察結束時,煙臺地委寫了一個書面報告,提出了增產黃金的方案。6月7日,王震對這份報告作了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儘快如數供應方案中所提出的設備和物資。在國家計委、經委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這個方案付諸實施了,煙臺地區黃金生產計劃也超額完成,為以後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基礎。

之後,王震又組織冶金部、地質局、中國人民銀行等多單位負責同志,到內蒙古察右中旗金盆金礦進行現場實地考察。

發動地質界勘探金礦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之後,王震感到普遍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黃金地質資源不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親自出面發動地質界勘探金礦。

6月26日,國家計委地質局根據王震的指示,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黃金地質工作座談會。會議首先由各省、市、自治區地質局的領導和技術人員彙報黃金地質資源情況。新疆、吉林、雲南、黑龍江、湖南、湖北等省、區都反映該地區黃金地質資源豐富,生產歷史悠久,發展黃金生產的前景很好。

座談會開了7天,王震參加了6次,並在會議開始和最後一天作了兩次重要講話。其中,關於山東黃金生產,他提到:山東招遠縣搞得好,那裡過去農業生產最低,為生產金子,社隊聯營開採黃金,收入增加了,糧食生產也上去了,單位面積產量變成煙臺地區較高的。內蒙也搞了幾年了,一個人一年生產四五十兩金子,相當於8000多元美金,創造的價值很高。這都是很好的經驗。把你們請來開這麼一個會,就是要搞金子,要加快速度。”

這次座談會後,在國家計委、經委的支持下,地質局、冶金部都逐步加強了黃金地質勘探工作,投入黃金勘探的地質力量成倍增長。在王震的倡議下,還組建了基建工程兵黃金指揮部,專門從事黃金地質勘探工作。我國黃金地質勘探工作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召開六省區座談會

1975年7月13日上午9點,王震副總理來到冶金部機關,常務副部長楊殿奎,還有在機關的其他副部長和各司、局主要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根據王震指示,冶金部核心組對黃金生產較前重視,成立冶金部黃金組。

王震在調查研究了招遠和金盆金礦的經驗後,召開了全國黃金地質座談會,並親自敦促冶金部加強對黃金生產的領導,決定於8月上旬召開山東、河北、內蒙古、河南、黑龍江、湖南等六個重點產金省、區的冶金廳(局)長座談會,首先在這些重點省區掀起黃金生產的高潮。

8月1日,座談會在山東煙臺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山東省委第一書記白如冰、煙臺地委書記朱本正、陸升雲等。6個重點產金省(區)的代表是:山東省冶金局趙克明、楊光祖,內蒙古自治區冶金局張青、張明德, 河南省冶金廳程亮、王玉田,黑龍江省冶金局劉浪、趙海燕,河北省冶金局蘇金海、甘當銓,此外還有許傑、胡宗鍔、陳立,以及外貿部的郭月齋。冶金部參加會議的有石豁、邢克隆和我。

當天下午,王震率領與會的全體同志視察牟平縣解甲公社規山大隊和萊山公社南陳家大隊砂金生產現場。王震脫掉鞋襪,赤腳下到淘金溝底仔細察看淘金情況,並同採金社員和幹部親切交談,鼓勵大家多采金,把採金同平整土地結合起來,規劃好,注意節省採金用地。他要求結合挖金生產,請地質技術人員研究挖開的地層地質情況。

8月2日,王震接國務院通知,回北京參加賀龍骨灰安放儀式。王震回京期間,與會代表先後參觀了招遠縣的一些金礦,聽取了他們的經驗介紹,然後座談,各省區彙報各自的黃金生產情況和發展規劃。王震返回煙臺之後,6、7、8日各省、區繼續彙報,並共同商討了有關發展黃金生產的政策和措施。

從8月1日煙臺六省區座談會開始,此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王震行程1萬多公里,召開了六省區座談會,視察了東北、中南6個省,再加上6月份視察的山東、內蒙古、河北3省區,一共視察了9個重點產金省區,完成了一次大範圍的調查,同時也是發動黃金生產的一次大宣傳、大動員。每到一地,他都傳達周恩來總理以及鄧小平、李先念、陳雲等中央領導同志對發展黃金生產的重要指示,廣泛傳播了山東、內蒙古、河北等省區發展黃金生產的先進經驗,對打開黃金生產新局面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制定政策 頒發文件

經過3個月的調查研究、徵求意見之後,用1個月的時間反覆討論研究發展我國黃金生產的方針、政策和具體規劃,王震主持起草了以冶金部、國家計委地質局名義上報國務院的《關於大力發展黃金、白銀的報告》。這是我國第一個全面系統的關於發展黃金生產的正式報告。報告分析了我國當時黃金生產的形勢和任務,要求“各級黨委重視發展黃金生產,把黃金作為國家重點產品來抓”。這是建國以來第一次這樣提出問題。報告還提出了“國營金礦和群眾採金並舉,大力發展群眾採金”和“採探結合、土洋結合”的方針。10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這些方針完全符合我國國情。對於加強黃金工業的科學研究和綜合利用、加強對黃金工業的組織領導、設置必要的管理機構,報告中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廣泛調查研究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報告中提出一整套扶植黃金生產發展的具體政策。例如,在當時國家物價普遍凍結情況下,規定了黃金“每兩收購價格人民幣262.5元以外增加100元的補貼,作為國營金礦和群眾集體採金的維檢費和擴大再生產的補助資金”;低利率(月息一釐八)專項貸款作為小型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資金;重申1972年規定的外匯分成辦法;實行實物補助,對於群眾集體採金,每交售一兩黃金國家撥給標準化肥50公斤、布票5市尺;物資供應上規定,群眾採金每生產1萬兩供應鋼材200噸、木材400立方米、炸藥100噸。

這些方針、政策給黃金生產建設以極大的鼓勵和物質支持,給黃金工業注入了極大的活力,創造了在當時情況下難得的有利條件,對“五五”“六五”期間黃金生產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和保證作用。從1975年到1986年的11年中,我國黃金生產連年增長,平均每年遞增速度在10%以上。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同王震克服種種阻力和困難制定的一系列正確的方針和政策分不開的。(段丁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