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大鵬:容克地主究竟是一羣怎樣的人

1834年春,有個年輕的普魯士貴族沒能順利從中學畢業,所以擔心自己不能按計劃進入柏林大學。在給友人的信中,他設想了自己如果上不了大學,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會先當幾年軍官,對著新兵大呼小叫;然後娶妻、生子、種地,無節制地生產蒸餾酒,用酒來毀壞我的農民們的道德。所以,如果十年後你正好到我家鄉,我會邀請你一起尋歡作樂,從莊園找一個水性楊花、曲線玲瓏的小娘們兒來耍一耍。我還會請你痛飲土豆白蘭地,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我還請你去打獵,玩得痛痛快快。那時你看到的我,會是一個肥胖的本土民兵軍官,蓄著兩端翹起的鬍鬚,罵人可以罵得地動山搖,厭惡猶太人和法國人,恣意鞭笞狗和家僕,與此同時是個妻管嚴。我會穿皮褲子,在什切青毛料廠大出洋相。大家向我這個男爵大人請安的時候,我會和氣地捋須,給大家一個優惠價。國王誕辰那天我會喝得爛醉如泥,並高聲為陛下祝壽。其餘時間,我會定期高談闊論。我的口頭禪是:“老天!這匹馬真棒!”

這個年輕人就是後來的鐵血首相俾斯麥。

陆大鹏:容克地主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

19歲的俾斯麥

俾斯麥出身普魯士容克地主家庭,他這一席話把自己所在的階級挖苦得體無完膚。俾斯麥的父親是貨真價實的易北河以東的容克貴族,非常保守。但他的母親是薩克森的資產階級書香門第出身,她的祖父是法學教授,曾在弗里德里希大王的政府裡擔任內閣秘書。和絕大部分容克不一樣,在母親言傳身教之下,俾斯麥受過很好的教育,人生軌跡和絕大部分容克不同,他對容克群體的評價也很負面。

陆大鹏:容克地主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

晚年俾斯麥

那麼,什麼是容克?容克在德意志歷史上究竟發揮了什麼作用?它的真實形象是什麼?

普魯士容克

我們從容克這個詞的本意開始說起。容克(Junker)的本意是“年輕貴族”或“少爺”,在中世紀和現代早期用來指年輕或者地位較低的貴族,有點像英國的鄉紳。馬丁·路德潛伏在瓦特堡期間用的化名是容克·約爾格(Junker Jörg)。他還曾譏諷地稱英王亨利八世為“容克·海因茨”。作為低級貴族的容克一般沒有頭銜,只是姓氏中有“馮”或“祖”。

到了近代,在普魯士,尤其是易北河以東地區,“容克”這個詞有了特殊的意思,指的是這些農業地區的地主,他們大多是小貴族,也有的不是貴族。我們今天說到容克,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指的是普魯士容克。

普魯士容克控制了普魯士東部的大部分土地,驅使農民為他們勞作,而這些農民與德意志西部和南部農民相比,享有的自由和權益少得多。容克生活環境的自然條件不好,多沼澤和沙地,土地貧瘠。容克地主總的來講是一個較貧窮的鄉紳階層。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與德意志西部和南部的富裕貴族相去甚遠,簡直不是一個世界。因為窮,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容克常常和沒文化聯繫在一起。“他們一般沒有受過教育,文不成句,甚至說話也不連貫,只會把名詞和名詞化的詞連在一起亂說出來,然後再加上驚歎號。”

農業是容克的核心利益。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後,容克在德國政府中佔據了重要的位置。並且普魯士長期施行三級選舉制(Dreiklassenwahlrecht),貴族地主的選票權重特別大,所以容克在普魯士的政治影響力很大。他們運用自己的影響力,積極地干預和影響政府的農業政策,提高糧食進口的關稅,以保護普魯士自己的農業。德國保守黨(DeutschkonservativenPartei,1876年建立)和19世紀70年代之後的農場主聯盟(Bund der Landwirte,1893年建立)主要為容克地主的利益服務。他們向政府遊說,要求為地主提供資金補助、減稅,並保障較高的糧價。

在有些比較正面的描繪里,容克地主是性格嚴峻、執行嚴格紀律但待下慈愛的一家之主。不僅對自己的妻兒和直系親屬,對僕人和農民,容克也是父親式的人物:威嚴但友愛的權威和管理者,為一大家子的生計而奔波忙碌。文豪特奧多爾·馮塔納的小說《斯特希林》(Der Stechlin)描寫的就是這樣理想化的容克地主,他是一個脾氣粗暴但正派善良的可愛老鄉紳。馮塔納筆下是一個理想化的田園風光、父慈子孝、領主仁慈、農民恭順、大家一團和氣的老普魯士。

陆大鹏:容克地主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

1975年德國電影《斯特希林》中的容克莊園

天生的軍人

來自窮山惡水的容克往往堅忍不拔,是很好的軍人材料。18世紀上半葉,容克從軍開始成為傳統,於是一代代容克子弟自幼就受到這種精神和軍人榮譽感的灌輸,世代從軍。在七年戰爭期間,弗里德里希大王領導普魯士與歐洲大陸的另外三個超級大國(俄、法、奧)對抗,容克軍人在流血犧牲的過程中鑄造了與普魯士國王的緊密聯繫。也正是這樣的人,幫助普魯士打贏了1866年和1871年的大戰。英國曆史學家多米尼克·利芬說,正是霍亨索倫家族與容克的聯盟把普魯士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國窮國發展成近代強國,所以容克的軍國主義、威權主義和貴族原則得到合法化,從而他們在普魯士和德國政府與軍隊中都有了很大的發言權。

容克總是和軍隊聯繫在一起,即便是遭到政敵攻擊時。19世紀80和90年代德國自由派的各種諷刺漫畫上的容克形象往往是身穿筆直軍服的軍官。慕尼黑的雜誌諷刺《痴兒西木》(Simplicissimus)的漫畫裡,容克軍官虛榮、無能、穿的軍服過緊,要麼是把自己繼承的財產揮霍一空的賭棍,要麼是追逐女性的登徒子,要麼是不學無術之輩。而1937年讓·雷諾阿(Jean Renoir)的電影《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中埃裡希·馮·施託洛海姆(Erich von Stroheim)扮演的容克更是深入人心:身材瘦削、站得筆直、短髮、小鬍子、面無表情、戴著單片眼鏡。

陆大鹏:容克地主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

電影《大幻影》中施託洛海姆扮演的容克軍官

普魯士容克的形象——鄉土、狹隘、粗俗、頑固、保守甚至反動的貿易保護主義者——逐漸成了一種刻板印象,常常受到自由主義者(以及後來的社會主義者)的嘲笑和惡評。“捲心菜容克”(Krautjunker)成為一種常見的貶稱。普魯士改革家施泰因男爵對容克發出這樣的惡評:“普魯士貴族是國家的累贅,因為他們人數太多、大多貧窮,對官職、薪俸、特權和形形色色的優待貪得無厭。他們貧窮,所以不能接受良好教育,只能上水平很差的軍校。因為沒有受過教育,他們沒有辦法擔任高級職務……這一大群只受過較差教育的人,還要神氣活現地索取……同時是貴族和官僚,他們對同胞來說是一害。”

魏瑪共和的敵人

一些有影響力的歷史學家指控容克集團應當對第二帝國民主的失敗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負責。的確,容克是反民主勢力,是軍國主義者,是威權主義者。英國曆史學家利芬指出,容克雖然不是第二帝國唯一的反民主勢力,甚至也不是最堅定的帝國主義者,卻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民主化,製造了一種極端的輿論和氣氛,而這種輿論和氣氛是1914年德國統治者選擇戰爭的一個主要原因。容克之所以危險,因為他們人數多、堅韌不拔並且深深植根於霍亨索倫國家,很難把他們的邊緣化。但英國曆史學家利芬在《歐洲貴族1815—1914》中反對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怪罪到容克頭上,因為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還是帝國主義時代的國際關係與列強競爭。

陆大鹏:容克地主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人

英國曆史學家多米尼克·利芬的《歐洲貴族1815—1914》

在魏瑪共和國時期,容克地主一般支持右翼政黨德國國家人民黨(DNVP),繼續扮演保守乃至反動的角色。德國曆史學家海因裡希·奧古斯特·溫科勒說:“沒有一個群體,比易北河以東的容克地主更早、更積極、更成功地參與了摧毀魏瑪民主。”但在刺殺希特勒的“7月20日”抵抗運動裡,也有不少容克地主和軍官,比如漢寧•馮•特雷斯科。

德國曆史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則認為,“容克”主要是自由派和馬克思主義者批判貴族時用的詞,用來指他們的敵視對象;而這種批判早就完成了歷史使命,所以學術界不應當用這個詞。的確,把一個群體臉譜化很容易,但要真正理解和描繪它卻很難。不管是好是歹,容克都是普魯士歷史的一部分,有時是積極的力量,有時是消極的勢力。

參考文獻:

明克勒,赫爾弗裡德,《德國人和他們的神話》,李維、範鴻譯,商務印書館,2017,P.210.

Clark, Christopher. Iron Kingdom: The Rise and Downfall of Prussia, 1600-1947. Penguin, 2007, pp. 168-9., pp. 518-9.

Henry VIII: September 1540, 26-30', Letters and Papers, Foreign and Domestic, Henry VIII, Volume 16: 1540-1541 (1898), p. 51. URL: http://www.british-history.ac.uk/report.aspx?compid=76214

Lieven, Dominic. The Aristocracy in Europe, 1815-1914. Palgrave Macmillan, 1992. P.19.,P.71, P.251.

Malinowski, Stephan. Vom König zum Führer. Sozialer Niedergang und politische Radikalisierung im deutschen Adel zwischen Kaiserreich und NS-Staat. Oldenbourg Akademieverlag, S.20-3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