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第四十二章:从苏州吴中区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谈起

《三字经》第四十二章:应从苏州吴中区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谈起。因为范仲淹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三字经》有一个主要目的,那就是劝学,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的话,甚至连鸡和狗都还不如呢。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就是现在的苏州吴中区。

《三字经》第四十二章:从苏州吴中区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谈起

范仲淹

苏州吴中区,位于苏州南城,是江苏省苏州市辖区,过去这里为吴县,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南部,东接昆山市,西衔太湖,与无锡市、浙江省湖州市隔湖相望,南与吴江区相连,北与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苏州虎丘区接壤,我国著名的《孙子兵法》就是在这里诞生的,北京故宫的设计者蒯祥的故里也在此地,这里最有名的就要属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了。我们学习本章《三字经》,再联想一下范仲淹的勤学故事,一定会有所收获的。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章《三字经》的原文:

《三字经》第四十二章:从苏州吴中区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谈起

苏州吴中区

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我先把需要讲解的字解释一下:

(1)守夜:在夜间守备。

(2)司:掌管。

(3)苟:假如。

(4)曷:何、怎么。

(5)酿:酿造。

(6)物:动物。

为了帮助一些朋友的读音,我把这个原文的拼音也写出来:

犬(quǎn) 守(shǒu) 夜(yè) ,鸡(jī) 司(sī) 晨(chén) ,

苟(gǒu)不(bù) 学(xué),曷(hé) 为(wéi) 人(rén) 。

蚕(cán) 吐(tǔ) 丝(sī),蜂(fēng) 酿(niàng) 蜜(mì),

人(rén) 不(bù) 学(xué),不(bù) 如(rú) 物(wù) 。

下面我把这一章的现代白话文的意思说一下:

狗会在晚上替人守夜看门,防止盗贼入侵。公鸡会在早晨报晓,提醒人们天亮了;这些动物都能忠于职守,我们如果不能用心学习,只是迷迷糊糊的过日子,哪还有什么资格当人呢?

《三字经》第四十二章:从苏州吴中区的北宋名臣范仲淹谈起

犬守夜 鸡司晨

蚕能吐丝,供给人类作衣服的原料,蜜蜂能采花酿蜜,供人类食用;人如果不肯努力学习,岂不是连这些动物都不如了吗?

下面我再讲一下“勤学的范仲淹”的故事

宋朝有一位宰相名叫范仲淹,他不但是一位文学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也非常有成就。但是他的成功并非只靠他的运气及天赋,而是因为他非常好学,经过不断努力得来的。

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因为家里很穷,所以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到朱家。长大以后,因为劝告同母异父的弟弟不要随便花钱,却被讥笑自己不是朱家的孩子。当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就告别了母亲,独自進入南都学舍,跟随大学问家戚同文读书。

他过着贫苦的生活,不管白天或是晚上,一直勤苦的读书,从来没有解过衣服睡觉,常常读到深夜才去休息。有时候,书读得累了,便用冷水浇头,清醒以后,再继续读书。没有钱买米的时候,他就煮稀饭来吃。等到稀饭凉了,凝在一起的时候,就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又把咸菜切成十几条下饭,就这样填饱肚子。

有一次皇帝的车队经过附近,同学们顾不得看书,都争先恐后地跑出去看,惟独范仲淹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不急!不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進士,见到了皇帝。

因为范仲淹刻苦勤学了好几年,把五经研究得非常透彻,后来终于成了一个大学问家,而且在宋朝仁宗时,当上了宰相。

最后希望苏州吴中区的朋友都来关注我,并提出宝贵意见,如果大家对范仲淹或励志学习感兴趣的话,请帮助转发此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