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违约频发,要如何避免踩雷?

第一:事件概况

7月5日永泰能源公告,公司2017年度第四期短期融资券未能于2018年7月5日按期进行兑付,构成实质性违约,且公司发行的“13永续债、16永泰01,16永泰02、16永泰03”公司债券近期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公司股票和债券也自7月6日起停牌。7月7日公告公司主体和债券遭联合信用评级公司下调信用评级为CC。

今年债券市场信用事件频发,尤其是二季度以来违约爆发节奏明显加快,风险蔓延至多家上市公司,引起市场高度关注。

截止5月末,今年已有20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债券规模约176亿元,涉及发行主体11家,其中上市公司有4家,与上年同期相比,违约债券规模和发行主体个数分别增长8.2%和10%。

第二:违约明显上升的原因

1、 企业短期债务占比上升,再融资压力大

违约企业多数都出现经营不善,主业不突出,或依赖债务激进扩张,财务杠杆过高,或债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已披露的2017年年报和2018年一季报看,多数发行人虽然盈利继续改善,但内部经营和投资现金流均走弱,超过半数的发行人短期摘取占比同比升高,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家具,短期债务偿付压力大。

2、 广义流动性收缩,使得企业整体融资环境恶化

12个月社融滚动投放量从去年11月高点20.14万亿大幅回落至4月末的18.29万亿;4月末社融余额较上年同期增速下滑2.2个百分点。去杠杆政策导致广义流动性收缩,从而使企业的融资条件收缩。

3、 严监管政策导致融资渠道有限

去年以来推出的一系列监管措施使企业各类融资渠道收紧,包括了,清理整顿影子银行业务,债券收益率下行,股市定增监管趋严等等的情况。

第三:违约冲击下,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

从企业取消债券发行的情况看,截止至5月末,今年低评级企业取消发行的占比高达44%,明显高于2017年的33%,体现了投资者主动减少对高风险低资质企业债券的认购需求。即使评级较高的企业也受到波及。

显然,市场投资者出于信用违约的担忧,风险规避一是增强,导致债券融资环境恶化。这将使过度依赖外部融资借新还旧的企业发债难度明显增加,发行利率走高。如果企业的债券发行渠道持续受阻,又难以获得贷款等其他融资支持,将使企业的违约风险明显增加。

第四:去杠杆是否坏事?

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去杠杆在未来可期的时间内仍将继续。企业债券违约现象是潜在金融风险逐步释放的过程。刚性兑付的打破以及由此带来的违约常态化将重新定义市场的信用风险溢价,这对中国资本市场并非坏事来的。

因此,对信用债的投资需要弃劣择优,这个需要各位投资者看清楚,关注高评级,基本面扎实的。

债市违约频发,要如何避免踩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