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維勤:堅守公平正義 踐行司法爲民

鄭維勤:堅守公平正義 踐行司法為民

一身制服,一輛舊車,走遍西溝東梁,踏遍南山北坡;一身正氣,一腔熱血,串起鄰里和諧,連著萬家喜憂。鄭維勤幾十載紮根基層,用法理守護一方穩定平安,讓司法正義在蕎鄉大地熠熠生輝!

日前,在庫倫旗六家子鎮司法所,直到中午時分,記者才等來匆匆趕回的所長鄭維勤。身形稍顯清瘦的他,說話乾脆利落,走路一陣風似的。就在剛才的兩個多小時裡,他已下村調解完兩起糾紛。

2016年8月,鄭維勤作為駐村幹部,到六家子鎮二道窪村現場指導工作,一位村民跑來找村長,上氣不接下氣地說:“趕緊去看看吧,老劉家哥倆又打起來了!”“怎麼回事?”職業的敏感讓鄭維勤不自覺地接過話茬兒。原來,打起來的兩人本是叔伯兄弟,前後院住著,僅一牆之隔。20多年前,因為院牆的邊界問題鬧翻,大打出手住院,還驚動了派出所,當地人盡皆知。這一次,為建設“美麗庭院”,事關院牆重新修砌,兩家又翻出舊賬。瞭解情況後,鄭維勤先從做雙方子女工作入手,幫助排除情緒干擾。接著,在村幹部的見證下,丈量好尺寸劃定院牆邊界,並在邊界處打好洞,灌入草木灰作為界樁,以防有人再偷佔面積。多年的積怨,讓這哥倆事事不對付,前院大樹的樹枝長到影響後院出行,可前院人就是不修剪,鄭維勤依據法理,講了類似案例,告訴他們:如果樹遭雷擊或意外折斷刮傷人,樹主人須承擔相應責任,就在當場,擋路的樹枝被砍掉。期間,鄭維勤還講了“六尺巷”的故事,既是鄰居,又是兄弟,更應該互敬互愛……“疙瘩”被解開,兩家的關係便緩和了。

基層調解是一件“苦差事”,可謂“上邊千條線,下邊一根針”,許多問題最終要回到村一級來解決,甚至會身處危險的境地。2012年5月,甘庫線一級路徵地拆遷過程中,瓦房牧場一、二分場的村民因為林木承包發生糾紛,300餘人聚集在施工現場,很多村民手中操著鎬把、鐵鍬,情緒激動,為避免不必要的傷害發生,政府出動百餘警力維持秩序,但爭執雙方各不相讓,情勢相當危急。鄭維勤臨危受命,走進劍拔弩張的村民中間,用他多年在群眾中建立的威信擔保,“你們這樣不解決問題,傷了人還得承擔法律責任,咱們回去好好商量。請相信我一定還大夥兒個公平!”經過幾番口舌,現場危機總算解除。此後的20多天裡,鄭維勤吃住在村上,挨家挨戶核實情況、做工作,走進地頭反覆丈量尺寸。他查閱了大量原始記錄,藉助豐富的司法經驗和紮實的法律功底,終於找到合法依據,林地合同最終被裁定為“無效”,村民們拿到了120餘萬元徵地補償款,對他千恩萬謝。

工作中,鄭維勤常常換位思考,法理之外更講人情,化解糾紛的同時,特別注重增進鄉鄰間的感情,每到一處,總是很快受到尊重和歡迎。2017年4月,一起叔嫂土地糾紛鬧到了司法所,小叔子長年外出打工,嫂子在家經營土地。老人去世後,小叔子要求拿回自己及老人的土地和補貼,嫂子一口回絕。鄭維勤在財政部門工作多年,對農業稅減免等政策爛熟於心,他將一家子召集來,將事情一年一年捋清,按政策分階段計算雙方利益,還將小叔子未履行贍養安葬老人義務一事,在經濟上做了折扣處理,雙方心服口服,握手言合。事後,兩人爭著請鄭維勤吃飯,他抓住時機,促成兩家人坐在一起吃了團圓飯,叔嫂從此冰釋前嫌。

調入六家子鎮司法所之前,鄭維勤還承擔著難度大、任務重的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矯正對象劉某刑滿釋放後沒有經濟來源,家裡一貧如洗,兩間破房搖搖欲墜。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到處流浪,一度脫管。為了儘快將劉某納入管理,鄭維勤連續幾天餓著肚子蹲在劉某家門口堵人,一等就是三四個小時。劉某無處躲藏,只好露了面。得知他身無分文,鄭維勤自掏腰包請他吃飯,之後又協調村委會幫他修好房子,爭取到低保。劉某激動地說:“出獄後,沒人看得起我。我今後要是不好好配合,第一個對不起老鄭!”

2017年12月,鄭維勤作為扶貧脫貧攻堅包村工作隊隊員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政府給貧困戶提供“扶貧驢”,但去遼寧黑山縣拉毛驢的費用要自理。看到村民們面露難色,他主動提出,“我比你們收入高,這錢我出吧!”一趟下來,13個人,連吃飯帶加油,花掉了1000多元。這事很快傳開,貧困戶們紛紛表示,“從前只聽說村幹部卡油貪錢的,如今扶貧幹部搭錢幹工作,我們一定好好幹,爭取早點脫貧!”

從助理調解員到專職調解員,十餘年間,鄭維勤接案率100%,調節成功率達98.8%以上。累計處理疑難糾紛3000餘件,排查各類矛盾問題千餘起,勸解群體性上訪456起,避免多起械鬥糾紛事件和75起民轉刑案件發生。曾被授予“全國模範調解員”“通遼市五一勞動獎章”“庫倫旗優秀共產黨員”“全旗司法行政先進個人”“人民調解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2017年,他的事蹟被改編成話劇《貼心老鄭》,登上我市政法匯演舞臺,引起強烈反響。

1962年出生的鄭維勤面臨退休,但他仍對崗位戀戀不捨。他對記者說,“對於司法工作者來說,百姓的信任就是沉甸甸的責任,國家沒有虧待我,給了我太多榮譽。眼看快要退休,我得爭取時間,能多做一點是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