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建盞能在宋代獨領風騷

鐵胎功不可沒

那麼建盞“鐵胎”究竟含了些什麼?

不能吸磁鐵的就是假鐵胎建盞嗎?

下文為你解答!


一、建盞“鐵胎”究竟含了些什麼?

01、建盞的胎質 建盞胎體化學成分測定

中國科學院、福建省博物院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有關專家曾從庵尾山、大路後門和營長乾三處窯址收集了建窯7個時期古瓷碎片139片。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用NAA和WDXRF法分別測定額瓷胎中的微量和主要元素含量,分析結果表明,根據化學成分的不同可將建窯古瓷分為晚唐五代、北宋、南宋和元代4個群組;大路後門和營長乾窯址的黑瓷採用了相似的制瓷原料,庵尾山窯址所用的原料與前兩者存在明顯差別。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摘自 馬騁 著《建窯》)

根據測定,蘆花坪、大路後門、營長乾建窯產品的黑瓷胎化學成分主要為:

硅(Si02) 62.86%,

鋁(Al2O3) 23.06%,

鈣(CaO) 0.08%,

鐵(Fe2O3) 0.24%,

鉀(K2O) 2.53%,

鎂(MgO) 0.45%,

鈦(TiO2) 1.22%,

鈉(Na20) 0.45%,

鈷(Cr2O3) 0.02%。

02、建盞釉質化學成分測定


建盞的還原燒,是在快要燒製結束的時後,減少窯中進入的 空氣量,火焰中不完全燃燒的還原性CO和H2等,在高溫下與坯中的高價的紅色三氧化二鐵(Fe2o3)被還原為低價氧化亞鐵(Feo)等。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03、建盞鐵胎特徵及圖解

建窯黑瓷的胎質基本特徵:截面呈黑色、灰黑、黑褐、褐色、灰白等,其中黑色成分越多含鐵量就越高;加之胎骨厚實堅硬,手感厚重,扣之有金屬聲,因此俗稱“鐵胎”;其因含沙粒較多,故胎質較粗糙,露胎處手感亦較粗,目視猶如“桃酥餅”。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特徵1:厚重如鐵

真正的建盞,入手第一感覺是“重”。北宋蔡襄在《茶錄》中,便曰建盞“其坯微厚,熁[xié]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意思是,建盞坯較厚,用火烤過,盞熱的時間很長、不容易變冷,最適用於點茶了。因為盞“冷則茶不浮”,即是盞的溫度較低,茶粉就無法上浮,茶湯擊拂過程中不易形成湯花、泡沫,自然也就無法“咬盞”了。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黃上興 金油滴)


特徵2:坯厚

典型的建盞殘片標本,底足坯和釉層的總厚度約為1cm,盞壁坯和釉在止釉線處的厚度都是最厚,約0.85cm。與任何其他朝代的茶碗、茶盞相比,建盞的厚度是數倍之多。坯厚,盞自然重。以12.5公分標準束口盞為例,多個測量的結果是228~255g,平均重約242g,近半斤,拿在手上非常有分量。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胎骨:截面色黑,含鐵量高,胎質緊密)


特徵3:大部分褐黑如鐵

建盞釉黑、胎黑,表裡如一。胎黑是建盞的一個重要特徵,其截面顏色一般為黑色、灰黑或褐黑。這一點,在殘件的打磨面上觀察最為明顯;而殘件的自然斷面由於吃土緣故,顏色會感覺略淺。另外,建盞的底足也一般為褐黑、褐色,或赤褐色,是區分其他建窯系窯口所產黑釉盞的重要特徵。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宋代古盞殘片 鐵胎剖面)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福建水吉 現代柴燒建盞 鐵胎剖面)


二、鐵胎功效

茶襄曾說:“茶盞。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黑,紋如兔毫。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保溫蓄熱

從燒成工藝分析,建窯黑瓷為高溫燒成,若胎土淘洗太細,則器物易變形。正由於建窯黑瓷中的建盞胎體厚重,胎內蘊含細小氣孔,利於茶湯的保溫,適合鬥茶的需求,所以其在宋代成為上乘的茶具之一。用建盞喝茶,可以長時間保溫蓄熱並提高茶湯的鹼性,保證了茶水的口感更佳,並更可激發和提升茶的香氣,充分達到品茗效果和極致的軟滑甘甜順口感。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宋代 茶百戲)

軟化水質

經常用建盞喝茶的朋友會知道,茶水質會變得柔軟甘甜無比,起到了活水軟水順口的功效,故用建盞品茗和用鐵壺煮水、用銀壺煮水,皆具有異曲同工之功效。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防腐保鮮

夏季熱天夜裡,分別把殘羹剩菜放在加蓋的白碗與建盞裡,同置於廚櫃中,隔天建盞中的殘羹剩菜不餿可食,白碗中的殘羹剩菜則變質而發出酸臭味。同時間分別用白碗蓋杯泡茶與用建盞蓋杯泡茶來喝,建盞耐久浸保、原味可飲,白碗則不耐久浸、發澀難飲。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三、不能吸磁鐵的就是假鐵胎建盞?


1、鐵胎,是建盞一大特點。建盞的燒製必須採用水吉鎮特有含鐵量較高的泥巴做胎料,才能夠燒製出獨特建窯風格的“油滴、兔毫、鷓鴣斑等盞”。


大家都知道建盞具有磁性,因此,是否“鐵胎”,被許多入門愛好者判作“真假建盞”的依據,而如何測鐵胎,一般都採用磁鐵測試吸引效果,必須是“釹鐵硼強磁磁鐵”,並非普通磁鐵。

同時磁鐵的大小也得適中, 過大則太重, 過小則吸力不足,效果不明顯。

但是有的建盞卻根本無磁力,那是否就不是鐵胎,是假的建盞呢?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關於鐵胎鑑別建盞,最初其實是為了鑑別非建盞原產地,例如泉州德化、景德鎮等地所製作的“白瓷胎,黃泥胎,假建盞”。

淘寶魚龍混雜,不乏掛羊頭賣狗肉之輩,某些瓷器新手,並不清楚這類材料,並且此類假建盞,對於沒有建盞專業審美的新手,初觀視覺效果,往往第一眼覺得很美,加之“高售價,低成本,”為暴利設置鋪天蓋地廣告的視覺強姦法,新手非常容易受騙上當。因此,我們最初都推薦愛好者用磁鐵驗盞這一“簡單,粗暴”的鑑別方法。

但是隨著建盞玩的深入,手中盞漸漸增多,許多愛好者都發現一個問題,某些盞磁力強,某些磁力弱,某些壓根沒有磁力,甚至同一個師傅的盞都會如此,莫非是師傅偷換了材料,沒用鐵胎?並且網上不乏“磁力強弱”判斷建盞好差的謬論,使得眾多建盞愛好者對鐵胎磁性的認知產生了偏差。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那真的是建盞師傅偷換了材料嗎?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建陽水吉的本土材料並不稀少與昂貴,完全沒有更換材料的必要,況且更換材料就燒不出建盞特有的結晶釉了,建盞的高價原因關鍵是精品率極低,而非材料。那為何如此?這就得從建盞的製作工藝談起。瓷器分“還原燒與氧化燒”,還原燒與氧化燒是陶瓷燒製的兩大分水嶺,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窯中的還原燒與氧化燒的區別

整個窯體裡頭是一個空間,燒窯的時候,裡頭除了要燒的作品之外,其它空的地方就會佔滿氣體,簡單來說,窯內會有很多“氧氣”,氧氣是燒窯時很重要的變因,我們提到“燒”窯,要燒就要有火,我們也都知道氧會“助燃”,若我們在燒窯時大量的補充足夠的氧氣進入窯室使其充分燃燒就是“氧化燒”;

反之,若有技巧的讓窯室缺氧,使窯火從土胎與釉水抽取氧元素則稱作“還原燒”。而建盞的燒製方法為“還原燒”。


關於建盞的“鐵胎”,還有你不知道的嗎?


▲鷓鴣斑束口大盞[編號 : 54364]


建盞的還原燒技巧,是通過在某個溫度規律的加入“含油量非常高的松柴”,在爐內有限的氧含量下,氧氣供應不足,使得松柴無法正常燃燒充分,在燃燒產物中有一氧化碳等還原性氣體,沒有或者極少遊離氧的存在的火焰,形成"還原氣氛",還原焰能使建盞“釉與胎”內的高價鐵,還原成其他價態。例如四氧化三鐵,從而帶有磁性。而這種還原氣氛的強弱受到不同溫度,松柴投放次數,劑量的影響。 因此最終燒製出的花色,胎色,磁力都是有差距。

不同建盞的各類花色,就是靠這種控制實現的。其中“藍油滴”“藍兔毫”的建盞,是還原程度最高,還原臨界點控制得最好的建盞,並非被誣陷的“化學釉”。

最常見的“茶葉末建盞”,還原程度非常低,則無法被磁鐵吸附。並且某些建盞的胎色“偏灰”“偏黃”“偏黑”,甚至有的胎色“外表黃,內裡灰”,都與還原度有關係。 建盞不同花色的還原度是不同的, 則不同花色的胎色不同,磁力也不同。 每個師傅的每個作品的還原程度、方法都有不同,這就印證了為何每個作品的磁力不同。

而簡單憑藉“磁力強弱”判斷建盞優劣,實屬無稽之談。

謝謝大家讀完全文!

交流建盞,可以添加筆者私人V:132750995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