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三大戰役,爲什麼都是弱勢的一方反敗爲勝?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三國時代,時局動盪,軍閥之間為了地盤和人口,彼此之間爭奪不休。期間發生了許多著名的戰爭。其中,以三國三大戰役最為著名。為什麼說這三場戰役最為有名呢?因為它們有一個明顯的共同點:開戰前弱勢的一方逆轉局勢,贏得勝利;而氣焰囂張、實力雄厚,被普遍看好的那一方,卻遭遇慘敗。

這是哪三場戰役呢?

官渡之戰

交戰方:袁紹、曹操

雙方兵力對比:袁軍10萬,曹軍3、4萬

結果:袁軍慘敗,袁紹憂死,曹操統一北方

198年,袁紹攻破易京,擊殺公孫瓚,一統青、幽、冀、並四州,成為當時天下最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當時曹操正擊敗了呂布、袁術等勢力,並且控制著漢獻帝,擁有政治上的優勢地位。雙方這個時候隔河而治,爭戰在所難免。

200年,袁紹親率10萬大軍南下,曹操率軍在白馬、延津兩戰取勝,但依然抵擋不住袁軍的軍鋒,退到官渡據守,雙方形成對峙。曹操少軍少糧,相持一百多天後,形勢十分緊迫。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袁軍內部發生分裂,謀士許攸叛逃曹操,獻計燒燬烏巢袁軍糧草。形勢急轉直下,袁軍全線潰敗,袁紹僅率領800餘騎退回河北。

三國三大戰役,為什麼都是弱勢的一方反敗為勝?

此戰後,袁紹集團一蹶不振,最終曹操集團統一北方,號稱“四世三公”不可一世的袁紹就這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赤壁之戰

交戰方:曹操、劉備和孫權

雙方兵力對比:曹軍20萬,孫劉聯軍5萬

結果:曹操敗回北方,失去統一天下的機會,形成和劉備、孫權三足鼎立的局面

208年7月,遠征烏桓勝利後的曹操,趁著荊州牧劉表病重,率領大軍南下。曹軍輕裝急進,直擊襄陽,劉表當即憂死,其子慌忙投降。曹軍接受荊州降軍,數量達到20萬左右,實力大增。劉備在退往江夏後,和孫權結盟,連同周瑜、程普合軍5萬在赤壁抵抗曹操。

三國三大戰役,為什麼都是弱勢的一方反敗為勝?

曹操橫槊賦詩,何其雄壯

最終,孫劉聯軍採取火攻,一舉擊敗曹軍,曹操狼狽退回北方,和統一天下的機會失之交臂。

夷陵之戰

交戰方:劉備、陸遜

雙方兵力對比:劉備5萬,陸遜5萬

結果:劉備惜敗,蜀漢元氣大傷,率先被滅

214年,劉備攻下成都,自封益州牧;219年,劉備擊敗曹操,佔領漢中,自封為漢中王,同年底,關羽率軍北進襄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曹操一度要遷都避其軍鋒。短短十年間,劉備從在新野寄人籬下、當陽拋棄妻子的失敗人士,搖身一變,成為最具實力的一方諸侯。

因此,他不能容忍孫權的破盟、關羽的遇害。220年,劉備登基稱帝后,急忙率領精銳士兵進攻東吳。劉備氣勢洶洶,一舉深入吳境三百多里,才被陸遜擋住在夷陵。最終,劉備軍卻被名不見經傳的陸遜用火燒連營之計擊敗,灰溜溜逃回永安,無顏再回成都,最終老死此地。

三國三大戰役,為什麼都是弱勢的一方反敗為勝?

英雄落幕,白帝託孤

古語云:驕兵必敗。從三國三大戰役中折射出來的道理,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