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新义:躲进小楼成一统——鲁迅先生书法摭谈

魏文帝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 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句话,鲁迅先生应当是很赞赏的。因为当年在文学的道统与闲适之争中,老先生写了《小品文的危机》,认为小品文属于文学上的“小摆设”,“不会有大发展”。这样“为人生而写作”的鲁迅先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从“救国家,救人心”的角度出发,书法在先生看来只能是“小摆设”,他自然不会将书法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上。书法之于鲁迅先生,更多的是文章余事,一种闲情与逸致。然而,决不能以先生业余书者之身份,而抹杀其艺术水准之专业高度。


臧新义:躲进小楼成一统——鲁迅先生书法摭谈


首先,鲁迅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学渊源,数位老师皆时代之硕儒俊彦。祖父周福清为晚清翰林;父亲周伯宜,会稽秀才;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其师寿镜吾乃清同治八年秀才,为越中宿儒。留日期间追随老师章太炎,更是那个时代的国学泰斗,篆书名扬天下。如此家学渊源、又从游于众多硕儒名师,其书品必臻高格。


臧新义:躲进小楼成一统——鲁迅先生书法摭谈


其次,鲁迅先生艺术兴趣相当广泛,举凡金石书画、汉画像石、古钱币、古砖砚、木刻版画等方面收藏甚富。老先生尤其热衷于搜寻碑帖拓片,据《鲁迅日记》中所列历年“书帐”作粗略统计,他持续所搜集的金石拓本(包括汉画像石拓片等)总数近六千余种。如此丰富的文物古玩字画收藏,自然不会是为了求其经济价值,更多的是欣赏与探究藏品的文化与历史本源。经年累月的研究,胸中自有万千气象,老先生艺术修养之高,鉴赏力之强,恐怕在大家辈出的民国时代,也可列于前茅。


臧新义:躲进小楼成一统——鲁迅先生书法摭谈


更重要的是,鲁迅先生在书法实践上身体力行,自小用功。少年时,花大量时间抄写书本和讲义,《说文解字》、《茶经》等,都曾整本抄写。自小就具有了深厚扎实的童子功。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许多年,我便寓在这里(北京绍兴会馆)抄古碑。”他从1912年到1926年教育部任职的14年间,空余时间几乎全用来抄写、校订、临摹古碑,为此先后在琉璃厂购买金石拓片数千张,“可见先生用功之勤,之深。抄古碑”使他“率性写去”之时章法合度、古气弥漫。许寿裳在《鲁迅先生年谱》中载:“先生著译之外,复勤于纂辑古书,抄录古碑,书写均极精美。” 先生尝自谓:“不要因为我写的字不怎么好看就说字不好,因为我看过许多碑帖,写出来的字没有什么毛病。”这种自信来自于先生数十年临摹碑帖的硬功夫!其弟周作人描述鲁迅校碑工作说:“他抄了碑文,拿来和王兰泉的《金石萃编》对比,发现书上错误很多,于是他决心要写一部精密可信的定本。他的方法是用尺量定了碑文的高广,共几行,每行几字,随后按字抄录下去,到了行末便画上一条横线,至于残缺之字,昔存今残,昔残今微存影的,也都一一分别注明。”


臧新义:躲进小楼成一统——鲁迅先生书法摭谈


鲁迅先生生前极少谈论书法,因此对其书法研究就缺乏真切的资料,但是从先生论及文艺的谈话总是能够看出点端倪来,如认为诗歌“造语还须曲折……锋芒太露,能将‘诗美’杀掉”,这种“诗美”理论想来也是他的艺术美感观点,应当与书法审美相通。另外鲁迅著作中唯一论说印玺的文章《代序》中,有诸如“古法””、“尔雅之风”、“神与古会”、“神情浑穆,函无尽之意”等类似古代书论中的美学思想。

鲁迅先生书法突出的风格特点是“清新刚健”与“古雅蕴藉”。 结体内敛而温厚,笔力沉雄而飘逸,线条含蓄而刚劲,于楷、行面目中融注了篆笔隶意,在清雅蕴藉的体态中,蕴育出一种萧散简远的魏晋风骨,于不经意处彰显了深厚的学养。郭沫若在为《鲁迅诗稿》写的序中称:“鲁迅先生亦无心作书家,所遗手迹,自成风格,融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挛,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宋唐,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而贵也。”


臧新义:躲进小楼成一统——鲁迅先生书法摭谈


巍巍乎民国,大家辈出,灿若繁星,善书者不乏其人,但是绝大多数文人志士恐怕都无意于成为书法家。这种对待书法的态度是与中国古代文人一脉相承的。千年以来,书法一直被文人士大夫们视为政务之余修养身心、完善人格的雅好。他们重视书法,以书法高妙为荣,但却不愿以书法家自居。鲁迅先生更是如此,他深邃的思想,深厚的学养与文学功底,使他的书法品格不凡、境界高迈,然而因他“为人生而写作”的态度,身处风雨如晦于外、血迹斑斑于内的“铁屋子”里,也使他无暇无意去刻意追求书法繁复的技法、笔墨的情调与书体的丰富,更不会屑于以书法家自居了。所以他一生中有意为之的书法作品很少,而且多数作品是为了赠送身边好友,且所书内容多为其自作诗词。鲁迅先生对弘一法师书作颇为敬重,曾托好友内山完造“乞得弘一上人书一纸”。笔者以为,鲁迅先生对弘一法师书法的敬重,还来自于同样曾为大文艺家的弘一法师对人与艺关系的根本态度。大师坚守“先器识,后文艺”古训,晚年更强调“世典亦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况乎出家离俗之侣!”“朽人昔尝诫人云: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

这种为人为艺的观念岂不正是大先生的知音吗?

(此文曾刊登于《青少年书法报》2014年12月25日第52期,略有修订)


臧新义:躲进小楼成一统——鲁迅先生书法摭谈


题外话

:

最近,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洪武在《北京书法报》上刊文《书法展不是时装秀,切勿本末倒置》,“客观地说,当代书法正处于一个‘快餐文化’与‘经典文化’尴尬失衡的生存状态,这使得我们与古人的优悠从容、闲适自在乃至豪情勃发、一绝于书的诗意状态愈走愈远。因此,陶酝当代书法诗意品格,走出文化缺失的误区,推动书法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书坛学界的共识”。

诚然,书法作为文人书写内在性灵与本我的表现方式,是必有的修养,自应坚守一种超然的品格与情趣。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也正是书法所要表现的内涵和应有之意。


臧新义:躲进小楼成一统——鲁迅先生书法摭谈

(臧新义,字涵之,号雨园、抱玉室、深柳堂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东城书协理事、刘艺书法艺术研究会执行秘书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