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提舊恩的人: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

不提舊恩的人: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

《弟子規》知恩圖報的故事。

明末動亂時,李自成的起義軍攻打到河南睢州,就是後來成為清初理學名臣的湯斌的老家。而湯斌時年只有十五歲,其母親趙氏在戰亂中不幸身亡,而他亦不得不選擇離開家園去到外地以躲避戰亂。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他帶著僕人趕路行走在半道上時遇到了劫匪,被搶光了盤纏,不得已只好向路過的一戶人家求助。

不提舊恩的人: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

半道趕路。

主人是個善心之人,聽了他們的遭遇便答應讓他們留宿一晚。第二天,湯斌早起即向主人告辭,帶著僕人離開了。僕人捧著臨行前主人送的食物,愁眉苦臉地說:“吃完這些食物,我們該怎麼辦呢?”湯斌苦笑著搖搖頭,繼續向前趕路。

不提舊恩的人: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

前路。

走出不多遠,僕人突然拍了一下腦門,並大喊起來:“我想起來了,剛剛那戶人家的主人先前與我們家老爺是舊相識。幾年前,他路過我們府上時,突發疾病暈倒了,我家老爺趕緊找來大夫,並安排他在府上養病,這樣將他醫好了。如此說來,老爺還是他的救命恩人哩!”看著僕人高興的樣子,湯斌卻淡淡地說:“我知道,我早就認出來了。”“那您方才怎麼不提呢?”僕人疑惑不解地問,“念在舊恩上,他定會讓我們多住一些時日的。”湯斌擺了擺手說:“現在是我們遇到困難而有求於人,若提及舊恩,就變成了我們向他索要回報,這樣會給人家帶來壓力,讓他為難。而且,即使他願意幫助我們,本是出自一片善心好像就變成了理所當然,這樣會讓對方感到不適甚至反感。所以,還是不提舊恩為好。”後來,那家主人也想起了往事,認出了湯斌是舊日恩人的兒子,於是專門派人把他們請了回去。當聽到湯家的僕人說了方才湯斌說的那些話後,他也對湯斌佩服不已。

不提舊恩的人: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

金狗歡歲。

我們常說要知恩圖報,但正如英國詩人堂恩所說:“每一種恩惠都有一枚倒鉤,它將鉤住吞食那份恩惠的嘴巴,施恩者想把他拖到哪裡就拖到哪裡。”正式因為湯斌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不提舊日恩,就避免了這枚“倒鉤”的出現,不讓過去的恩惠給他人帶來壓力,這種寬廣、大度的胸懷以及體諒、理解他人的氣度,很值得我們學習。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