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頭看,民營企業的起家與下崗工人的作用

從1987年開始,國營企業開始改制,變為國有企業。也就是這一年開始出現(職工)工人下崗,以後下崗的越來越多。為什麼要下崗?這個國家解釋的很清楚,因為“人浮於事”,幹多幹少一個樣“大鍋飯”,所以要砸破“鐵飯碗” 讓企業有“新的活力”。

是時,國家鼓勵民營企業發展。

不管是誰都得承認,剛開始民營企業起家都是以“作坊型”為起點,或是承包“國營企業”為起點的形式進入企業行列。

我們回頭看看下崗的工人下崗後是怎麼分流的。

一、進入作坊式的民營企業發展。

下崗後的工人,很多進入了“作坊式”的“民營企業”。很簡單,剛起家的“民營企業”,可以說要什麼沒什麼。不管是設備,還是技術都是“零”。有的只是膽量,和國家的鼓勵。所以,“民營企業”要發展,不但需要設備,更重要的是需要人才!當時沒有人才市場,人才也不會從石頭縫裡蹦出來,所以當時的人才從何而來?只有從“國營企業”的下崗工人中尋找!

三種人:一種下崗後心裡感到鬱悶,不平衡,即使“民營企業家”“請”也不去;第二種剛參加工作不久無技能,所以就“流落”到生活裡;第三種即是參加工作有年限,儘管技術不是很成熟,但是還是比較熟練的。“民營企業家”有請,於是就進入到了“民營企業”!在“國營企業”這些人作為“廢人”掃地出門,但“民營企業家”把他們當做了寶拉倒了旗下,他們是最初“民營作坊”的中堅力量。“民營作坊變成”“民營企業”能有今天這些下崗職工是功不可沒的!

二、對於承包國營企業的“民營企業家”就更簡單了,根本就是原盤原碗,只是分流了行政與剛參加工作的某些職工。於是同樣的廠子,同樣的產品,同樣的人,不同的結果。

其中也如前面一樣有同樣的三種情況。

……

綜上所述,無論是“民營作坊”變“民營企業”還是承包企業變“民營企業”,他們的發展都是國營企業的工人支持與創造。沒有下崗的國營企業職工,民營企業就不可能有今天!他們要發展就需要有技術工,熟練工!而這些需要不是一時半會能培養出來的,所以改革的紅利就落實到了我們“民營企業家的頭上”,我們民營企業家就鴻運高照,一路順風發展到了今天……。

只是我們的工人從主人位置變成了為主人的位置。至於他們的結果是什麼,真不得而知。這些只有參加民營企業的,為民營企業服務的才能知道。

記得有人講過一個國營水泥廠,產品是高標號,供不應求,但工人卻不停的下崗,最終這家廠子倒閉解散。而就在這家水泥廠倒閉的同時,另一個地方拔地而起了一家水泥廠。工人就是這個廠子的工人……

現在想想這些都糊塗了,同樣的人,同樣的事,不同的結果……

2018.9.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