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華喦(1682年-1756年),字秋嶽,原字德嵩,號新羅山人,又號白沙道人、東園生,福建上杭人。

早年寓居杭州,後長年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于山水、花鳥、人物無一不精,時人稱“領異標新,窮神盡變”。老年自稱為“飄篷者”。晚年回到西湖,卒於家。

華喦寫生冊: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象駝

本幅畫一名紅衣牧者馭騎於象背上,緩步前行,身側放置的長耙,應是預備替象搔背之用。手中握著的細繩,另牽縛了一頭駱駝。象與駝在行進間,猶相互顧盼,神態顯得輕鬆而歡愉。 華喦卅四歲前後曾北遊塞外,歸後在其作品中,多次出現描繪駱駝、象、虎、馬等形象的作品。例如〈天山積雪圖〉軸和〈關山勒馬圖〉軸,就都源自塞外所見。兩畫也是以紅衣旅者為中心,一駕駱駝,另一騎馬,在冰山雪地裡跋涉前行,成功營造出北地荒寒落寞的情境。〈象駝〉則純任背景留白,重點強調人與動物之間的情感交會,相較於前舉二作,本幅益覺趣味橫生。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鬼趣

本幅純用水墨畫大、小鬼魅共計九名,背景則趁溼渲刷淡墨,營造出陰森蕭瑟的氛圍。 比華喦晚出的畫家羅聘(1733-1799),曾透過八幀〈鬼趣圖〉,暗寓諷世警俗的畫外意,引動了京師藝壇的重視。華喦畫鬼,是否與羅聘有類似動機,目前並未得見明確的證據。除了此作,華喦也經常將鍾馗與鬼同時入畫,比如院藏〈午日鍾馗〉軸,內容即是刻劃鍾馗醉後遭眾小鬼嬉鬧的情節。袁枚(1716-1797)題羅聘〈鬼趣圖〉,嘗有「畫鬼必須醜,不醜人不驚。」之語,倘援此與華喦的作品相比,華喦畫鬼醜雖醜矣,但似乎更蘊含了豐富的諧趣。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蜂虎

本幅畫草塬上一頭老虎,正舉起前爪拼命搔癢,顯然剛剛被停歇在枝頭的細腰蜂所叮咬,做出既痛苦又無奈的表情。 一般習見的畫中之虎,多半被塑造成雄壯威勐的山君形象,蜂與封同音,將蜂和山君同時入畫,塬本可以象徵加官晉爵,一展雄心壯志;本幅竟一反常態,描繪老虎離開深山,在平地裡受到欺凌的模樣,除了展現幽默風趣的藝術性格,可能也批露了作者壯志難伸的內心投射吧?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蜂房

本幅畫秋日裡桂花飄香,枝梢上蜂巢高懸。約莫二十餘隻細腰蜜蜂,正由蜂房中陸續湧出,預備享受一場甜蜜的饗宴。畫法揉合勾勒塡色與沒骨暈染兩種技法,透過小寫意之筆,不僅精準掌握住草蟲天地裡的生動情態,更是將塬本尋常的素材,推向清新超俗之境。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蛙戰

本幅畫水塘一角,兩隻較大的青蛙正張口瞠目,做勢要待對決。黃色青蛙的腹部底下,還伏臥著一隻幼蛙,彷彿受到母親的庇護。另一隻同色的幼蛙,正急速遊向母蛙,似乎想加入這場爭戰。而綠色青蛙的身旁,也有一隻小蛙在鼓譟助威。雖然僅是靜態的畫面,整件作品卻瀰漫著無比喧鬧、緊張的氣氛。而青蛙的膚色,賦彩簡淡而不失妍雅,線條於流暢當中,精準地掌握住形體的細節。類此取之於自然生態的清新小品,永遠可以超越時空侷限,引人愛賞。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本幅中畫一龜腹殼向上,手舞足蹈,模樣至極可愛。乍看彷彿不慎被翻轉,以致四足朝天。但仔細欣賞,發現此龜的神情十分悠閒,儼然正優遊於綠波之中。畫者不畫水紋而純任背景留白,反倒留給觀者無窮的想像空間。左下角的「嗬嗬一笑」閒章,也格外能唿應畫幅的幽默喜感。


山水作品欣賞: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清代名家“飄篷者”:華喦


感謝你的閱讀,喜歡請盡情點贊和發表評論吧!點擊頭像關注 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