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疑案,僅因爲一個細微的疏漏,變成了一點就破的紙燈籠

在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了北宋名相張昇的一次斷案。古人斷案多有靈光一閃之舉,這個井中屍身案就是一個典型。

古代疑案,僅因為一個細微的疏漏,變成了一點就破的紙燈籠

張昇在潤州當知州的時候,遇到了一個案子。

一個女子的丈夫出門很多天都沒有回家,於是滿世界去找。正在這時候,有人說菜園裡的水井中有個死人,於是這個女人也去查看。一看之下,女子大哭起來,“這是我的丈夫啊。”於是到府衙鳴冤。

古代疑案,僅因為一個細微的疏漏,變成了一點就破的紙燈籠

有人喊冤張昇這個知州就要審理。他親自來到井邊,在周圍鄰里的圍觀之下,命令下屬查看屍體。下屬官吏趴在井口拼命向下看,然後回報:“下面確實有個屍體,但井太深,光線又暗,穿的什麼衣服,高矮胖瘦,甚至是男是女都看不清楚。”

張昇說:“這就奇怪了,你們都看不清楚,可這個婦人一眼就看出這是他丈夫,這是什麼原因呢?”

張昇立刻嚴審那女子。女子很快招供,女子與別人有姦情,為了長相廝守,二人將其丈夫殺死並拋屍井中。待屍身被人發覺,女子到井邊哭泣好,結果演的急了,變成欲蓋彌彰,被張昇一眼識破。

古代疑案,僅因為一個細微的疏漏,變成了一點就破的紙燈籠

看來演員這個行業著實不易,這一旦演砸了就是性命之憂。

不過在古代,這種案件被矇混過關的可能還是很大的。只有像張昇這樣敏銳的聰明人才有可能舉重若輕化繁為簡。

古代疑案,僅因為一個細微的疏漏,變成了一點就破的紙燈籠

事實上這個張昇可不是一般人,他在大中祥符年間以進士及第。一路以敢於直言聞名。哪怕是皇親國戚,只要被張昇點了名,基本都好不到哪去。

張昇一路做到了宰相,而且有擁立太子的功勞。到太子宋英宗繼位後,希望將更多的權利交給他,可是張昇卻一直高呼病老不堪重用,希望回鄉養老。

古代疑案,僅因為一個細微的疏漏,變成了一點就破的紙燈籠

最後,這個掛著“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做了五十幾年的官,當中還有十幾年是當朝宰相的老人,在歸鄉後竟然生計都不太夠,搭了個草房子,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他的清廉可見一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