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偉略的秦穆公爲什麼讓177人殉葬,臨死留下最大汙點?

公元前624年,秦穆公36年,在經歷了多年角力之後,秦軍終於在孟明視的帶領下,渡過黃河,大破晉軍,秦穆公成為第三位春秋霸主。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37年,由余帶領秦軍討伐西戎,大獲全勝,益國十二,開地千里,秦國從此獨佔關中地利,未來向東爭霸時幾乎立於不敗之地。人生的最後數年,秦穆公卻完成了其影響最深遠的成就,時間果然是偉大人物的好伴侶。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39年,穆公壽終正寢,並選定了177人殉葬,其中不乏舉國知名的能臣,國人大失所望,也給秦穆公的一世英名埋下了汙點,甚至有人指責秦國人才損失導致無力在向東爭雄。以惜才知名、雄才偉略的秦穆公為什麼在人生的終點留下這一汙點呢?後人們議論紛紛,各執一詞。筆者就此問題分析如下:

第一.從商朝起,直至戰國時期,殉葬制度都是流行的社會風尚,並無關道德高低。而秦國的殉葬制度是從秦穆公的大伯秦武公開始的,秦穆公已經是執行該制度的第五位秦國君主了。從這一層面上講,秦穆公的殉葬其實是例行公事,並不構成所謂的汙點。引起國人不適的其實是他的殉葬人數高達177人,遠超過往。要直到,武功卓絕的秦武公的殉葬人數只有66人。

第二.秦穆公殉葬人數的激增,可能恰好反應了當時階級分明、禮樂制度流行的特徵,以及秦穆公的豐功偉績在當時就受到了認可。越是有成就的人物,越會通過宏大的禮節來展示其地位,葬禮正是其中之一。這就如同周天子用六匹馬,而諸侯只能用四匹馬一樣,都遵守禮樂制度。

第三. 當時對秦穆公失望的人,應該主要是那些家人或朋友在殉葬行列以及擔心這項制度未來會影響到自己的人。要知道古人的道德準則和社會風範,與現在是截然不同的。現在我們當然都認可殉葬是野蠻的行為,但當時這並無關道德。所以後人認為這是汙點,而時人只是惋惜秦穆公帶走了優秀人才。

歸根結底,秦穆公讓人殉葬,在當時並算不上汙點。後人所說的“汙點”,只是強加給歷史的道德審判,更多的是指導後人引以為戒隨著社會的進步,奴隸制度的瓦解,和普通人權利意識的甦醒,國家管理制度中的野蠻行為逐漸消減,殉葬制度日益消亡,直到清朝康熙時期被徹底廢止

雄才偉略的秦穆公為什麼讓177人殉葬,臨死留下最大汙點?

圖.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所以,對歷史事實脫離時代背景的評判都是耍流氓。每個歷史人物有他自己的歷史和背景,他的行為自然以當時的社會環境為基準。如果有人過去春秋時期跟秦穆公講飛機大炮和人權,是他自己腦子不好,而不能怪秦穆公太古板和傳統。

關注陽光舊事錄,觀看古往今來,解讀大千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