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三衢道中」,藏在深山中的「重點高中」

常山“三衢道中”,藏在深山中的“重點高中”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宋代詩人曾幾的《三衢道中》,膾炙人口,尤其對衢州人來說更是情有獨鍾。有朋友跟我說,他都去過三衢山好多次了,怎麼也領略不到曾幾的這份詩情畫意。“三衢道中”的景點到底在哪裡?不妨我們一起去先看三衢山,再尋三衢路。

常山“三衢道中”,藏在深山中的“重點高中”

三衢山位於常山境內的輝埠,於連綿起伏的群山之間,突兀而起三座石灰岩山峰。山上怪石嶙峋,象形似動,惟妙惟肖。三座石山,獨立相望,神氣呼應。如果說江郎山的三爿石,形似行草的一個“山”字,那麼三衢山就宛如一個天大的楷書“山”字。三座山峰獨立周圍萬山,又聳立於田疇,彷彿便是平疇糧田裡生長起的三支碩大竹筍,“筍”的根部阡陌縱橫,其山不擋道,故謂“三衢”山。

因此三衢山的第一大景觀應該是其全貌。少時砍柴立於前後山巔,鳥瞰三衢山,常常痴迷於三衢山雲蒸霞蔚、鍾靈毓秀,然只緣身在此山中,觀其全景實在不易。

常山“三衢道中”,藏在深山中的“重點高中”

三衢山曾經相當長時期裡,算得上是個難得的青山綠水,風景獨好。山道彎彎、清泉沁心、鳥語花香,天上人間。即使我小時候,山上山下仍然可見古木參天、泉水淙淙。想見更早時期的宋元明清,該是怎樣的風光無限了。

常山有俚語:“宋畈谷,大埂屋”,可見宋畈(今輝埠)是個富足之地。不僅如此,人傑地靈,歷朝歷代人才輩出(故宮博物院狀元名錄,仍赫然刻著“浙江常山汪輯”)。古時宋畈人的家學淵源深厚、聲名遠播,在周邊浙贛兩地獨領風騷。這不能不說到宋畈開山始祖汪氏。汪氏從徽州婺源大畈(今江西)遷徙而來,之所以擇地生根,據說大畈與宋畈地形地貌極為相似。而婺源大畈卻是大儒朱熹祖籍地,朱熹能夠成為孔子之後第一人,不能不說與其家學淵源有著密切相關,因此說宋畈人的家學是祖傳“自帶”的,也因此在“新學”尚未有影子的年代裡,八方子弟慕名到宋畈拜師求學的絡繹不絕。而古時候的書院差不多全是遺世獨立,一般都在深山老林,搭幾間茅舍,甚至就設於自然山洞,比如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武夷精舍等等。

常山“三衢道中”,藏在深山中的“重點高中”

三衢山,“山”字中間那根“筍”的半腰,有一個天然巖洞,大處若廳堂,小間如臥室,廳室之中“長”著錯落有致的石礅,如案如凳,四周石壁,光溜可鑑,刻滿詩句。這裡就是當初講經佈道的書院,也成了賢士名流的交情之處。風清月白,群賢畢至,吟詩論道,一時多少豪情,此洞也兼具文昌閣的功能。

常山“三衢道中”,藏在深山中的“重點高中”

眾多學子裡有一個叫趙抃,衢州柯城人。他就是在這裡青燈黃卷,苦心勵志,終於金榜題名,做上了宋朝御史,史稱“鐵面御史”的趙抃。從此三衢山的這個山洞就稱為“清獻書巖”,老百姓俗稱“趙公巖”。此後經年,清獻書巖更是聲名鵲起,本埠外方的讀書人,趨之若鶩,門庭若市,越發書聲琅琅。

名留青史的趙抃,其聲望是在他死後逐漸走紅的,而趙抃身後大約二三十年間,有位春風得意的朝廷命官,不管是赴任江西提刑,還是轉任浙西提刑,或者別的緣由,在一個梅子黃時的日子來到了衢州,路過三衢山,此人正是曾幾。“三衢”泛指衢州,但是作為一首詩的題目冠以“三衢道中”,一般應該是指實地的。其次,筆者梳理衢州所有歷史名勝古蹟,以及相對有名的風景地,與“小溪泛盡卻山行”契合的唯有去清獻書巖的景況一致。因此從詩人出行的動機,與路線圖上判斷,基本可以確認,《三衢道中》寫的就是曾幾探訪清獻書巖的片段。詩中隱約可見詩人那種憑弔故地,風景依舊,前輩已去,後繼有人(曾幾的工作性質與趙抃相當)感慨。“梅子黃時日日晴”——天朗氣清。“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不失是告慰先靈的一種欣慰。至於曾幾是否深受趙抃影響,而嶄露“鐵面”頭角,挺身與奸相秦檜拼死相鬥,不得而知,或許吧。

常山“三衢道中”,藏在深山中的“重點高中”

此後再過五百年,又有一個落魄書生,赴京趕考途徑常山,在常山逗留盤桓許久,也去清獻書巖“插班聽課”,只是大病不起,困厄於文峰塔下,被詹氏夫婦收為養子。後此人官至首輔,貪贓枉法,窮困潦倒,再度流落常山。這個故事常山流傳甚廣,縣誌也有所載,此人便是嚴嵩。不知他二度落魄常山,是否再去參訪清獻書巖,面對趙公有否幡然醒悟?

可以肯定的是——常山人都這麼說,略早於嚴嵩幾十年的一個浙江錢塘人于謙,17歲時慕名到清獻書巖求學,念及先賢“鐵面御史”,有感於三衢山燒石灰,寫下流芳千古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由此可見,清獻書巖在歷史的歲月中,確是遠近聞名的“重點高中”。

隨著歲月變遷,後來,三衢山的四面山腳,東一塊西一點的燃起了一堆一堆石灰窯採石場。朗朗書聲演變成了叮噹作響的千錘萬擊,時不時的炸雷樣的放炮,石塊漫天飛舞,灰塵遮天蔽日。三支“筍”被剝了外衣,露出白花花的“肉”。原本風情萬般的“山”字,衣衫襤褸,吐著濃濃的煙塵。鄉親一面禁不住石灰水泥、碳酸氫鈣帶來豐厚利益的誘惑,一面時時深深陷於“風水破了,文脈斷了”的悲嘆。

清獻書巖宛如一塊歷史殘骸,沉沒於厚厚的灰塵裡。

常山“三衢道中”,藏在深山中的“重點高中”

所幸近十幾年常山痛下決心,徹底根治,山青了,天藍了,水綠了。目前三衢山景區,也僅僅是“山”的左側一筆,而真正中間的這道主筆,聽說也已經在規劃開發了。想必作為“宋畈十景”之首的“三衢道中”景觀,不久也會重現光彩,因為畢竟有許多遊客開始在尋覓探訪“三衢道中”的去處了。

“山行多妙處,妙在人心中。到此興難盡,吟成詩不同”。遊客看了趙公巖不無遐想的感慨,這是一個最有書氣正氣的的山洞,倘若植被景緻得以恢復,那麼節假日孩子到這小溪嬉戲,山洞感悟,這就是真正是詩和遠方。要是這樣,假期裡孩子們,真的一中二中不如這“山中”了,這完全值得期待,你說呢?

常山“三衢道中”,藏在深山中的“重點高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