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本該早已毀於戰國初年,卻又爲何能夠再次爭霸天下?

周厲王五年(公元前371年),魏武侯逝世,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他在位的時候既沒立太子,也沒有培養繼承人。國不可一日無君,但在當時魏國有倆個炙手可熱的君位繼承人。一是魏武侯的兒子魏罃,得到了貴族的支持;二是公中緩,受到平民大臣的鼎力扶持。

貴族一方想保持自己的地位,好繼續坐吃空山,況且,侯位可以換人但不可換姓;而平民大臣則是想抓住這失不再來的機會,以更上一層樓。公中緩與魏罃倆人誰也不服誰,都想執,倆派間也都互不妥協。一時間,魏國政局動盪不安。

魏國本該早已毀於戰國初年,卻又為何能夠再次爭霸天下?

周烈王七年,魏國大夫王錯可能是感到自身安危已受到了威脅,不想再淌這渾水,就出逃到韓國。公孫頎聽聞此事,瞭解事情來龍去脈後,前去稟告韓懿侯道“魏國發生內亂,可以乘機攻取。”魏國這塊蛋糕有點大,僅憑韓國一國還吃不下,韓懿侯便與趙成侯商議聯合攻打魏國,這是天上掉餡餅的事,趙成侯沒有不同意的道理。

魏國本該早已毀於戰國初年,卻又為何能夠再次爭霸天下?

三國在濁澤這個地方交戰,魏軍大敗,韓趙倆國乘勝包圍魏國,魏國面臨滅國之患。趙成侯對韓懿侯說:“我們現在殺掉魏罃,立公中緩,然後割地退兵,這對我倆國是有利的做法。”三家分晉初期,韓國實力最弱,魏國實力最強。趙國這種做法雖然可以讓韓國獲得好處,但前提肯定是趙國要先把好處佔盡,且等到魏國國內局勢穩定之後,韓國必然最先遭殃。韓懿侯對趙成侯這種做法段然是不肯同意,便裝模做樣地回答說:“不妥。殺死魏國國君,是強暴;割地後才退兵,是貪婪。不如讓兩人分別治理魏國,魏國分為兩半,比宋國、衛國還不如,我們就再也不用擔心魏國的威脅了。”顯然,鷸蚌相爭,漁翁持續得利,韓懿侯的做法更高明,想的更加長遠。韓懿侯的這點小九九,趙成侯哪能看不出,不過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又不怕魏國,他只要眼前實在的好處,自然也不同意。(注,在當時,各國間實力雖然有強弱之分,但差距並不是太大,一國想要徹底滅掉另一國,不僅會損失慘重且還會受到天下群起攻之)

魏國本該早已毀於戰國初年,卻又為何能夠再次爭霸天下?

韓懿侯不高興但也沒辦法,只好無奈地率領他的軍隊乘夜離去。落單的趙成侯也只好退兵歸國。

貴族與“平民”的戰爭,貴族自然是佔據優勢的,很快,公中緩漸入下風,魏罃抓準機會殺死公中緩即位,是為魏惠王。

如果歷史能夠倒退,趙成侯同意了韓懿侯的提議,說不定魏國從此就一分為二,再也成為不了戰國的主角。可歷史就是如此,既讓人倍感無奈,而又讓人覺得,一切皆是這麼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