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遠艦沉沒124年後現身 甲午海戰中曾以一敵四

经远舰沉没124年后现身 甲午海战中曾以一敌四

出水的毛瑟步槍子彈、左輪手槍子彈、37毫米炮彈、47毫米炮彈等。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供圖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2日電(記者 宋宇晟)在甲午海戰爆發124年後,沉沒的“經遠艦”在水下考古中被發現。

國家文物局透露,“經遠艦”艦體位於水下12米處的海床上,呈倒扣狀態,主體已被海底淤泥覆蓋。考古隊員在海床面以下5米處發現懸掛於艦舷外壁的木質髹金“經遠”艦名字牌,由此確證沉艦即為經遠艦。

這艘戰艦如何沉沒?它在那場戰爭中經歷了什麼?艦上的人又有怎樣的故事?

以一敵四的“經遠艦”

1894年9月17日,完成護送運兵船任務後返航的北洋水師在海上遭遇日艦。雙方海戰一觸即發。

戰爭之初,北洋水師並未處於明顯劣勢,但逐漸陷入日艦夾擊,腹背受敵。致遠艦沉沒後,經遠艦遭到圍攻。日本先鋒隊四艦繞攻北洋艦隊右翼陣腳經遠艦。

《中日戰爭》記載,經遠艦遭敵先鋒圍攻,中彈甚多,“船群甫離,火勢陡發”。經遠管帶林永升“奮勇摧敵”,“發炮以攻敵,激水以救火,依然井井有條”。

日艦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死死咬住經遠艦,“先以魚雷,繼以叢彈”。經遠艦以一敵四,“拒戰良久”。

经远舰沉没124年后现身 甲午海战中曾以一敌四

甲午海戰中日雙方戰力對比。戚其章著《北洋艦隊》截圖

當時經歷了什麼?

從現有的數據來看,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戰力明顯要弱於日本一方。

以此次發現的“經遠艦”為例,該艦由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

史學家戚其章著《北洋艦隊》顯示,北洋艦隊成軍之時,經遠艦排水量2900噸,航速15.5節,乘員202人,火炮14門,魚雷發射管4枚。而當年清廷自德國購入則用銀87萬兩。

1887年底,“經遠艦”作為“致遠艦”的僚艦,入編北洋水師。根據成軍之初的編制,全軍分為中軍、左翼、右翼和後軍。其中,致遠艦、靖遠艦、經遠艦三艦為中軍。

顯然,這樣的戰艦在北洋水師中,雖難與定遠艦、鎮遠艦相比,但從排水量、航速綜合來看,仍屬尚佳。

可若將北洋水師戰艦與當時日本聯合艦隊戰艦相比,則高下立判。

參與這次海戰的日本戰艦,不僅較北洋艦隊在數量上多出兩艘,而且總噸位超出七千多噸,平均航速也要高出2.6海里。火力發射速度方面,更是與日艦相差甚遠。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考古中還發現了53毫米格魯森炮彈、120 毫米炮彈引信等,均不見於“經遠艦”出廠檔案,文物局推測為“海戰爆發前緊急添置的武器裝備”。

经远舰沉没124年后现身 甲午海战中曾以一敌四

“經遠艦”的管帶(艦長)林永升。戚其章著《北洋艦隊》截圖

“艦長”曾赴英留學

“經遠艦”的管帶(艦長)林永升,如今看來當屬那個時代清廷少有的軍事人才。

他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還是清廷首批留英海軍生的12人之一。

就在北洋水師成立的十年前,林永升等12人赴英留學。他們中還包括後來成為北洋水師右翼總兵的劉步蟾,以及翻譯家、教育家嚴復。

1877年3月,這批留學生抵達英國倫敦。其中,林永升、嚴復等6人應試後升入格林尼治皇家海軍學院深造,攻讀理化、航海、天文、水師陣法、國際法,又學練電氣、槍炮、水雷等技術,後分別登艦實習。

留學三年後,林永升等人所獲的結業評語是“於行軍佈陣及一切戰法,無不諳練”。

经远舰沉没124年后现身 甲午海战中曾以一敌四

帶“經遠”文字的木質籤牌。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供圖

“在烈焰中沉沒”

按《清末海軍史料》所述,甲午海戰臨戰時,林永升“盡去船艙木梯”,“將龍旗懸於桅頭”,以表誓死決戰之心。

酣戰之中,林永升發現一敵艦中彈,下令“鼓輪以追之”,“非欲擊之使沉,即須擒之同返”。

在激烈的炮戰中,林永升“突中敵彈,腦裂陣亡”,經遠艦都司幫帶大副、二副先後中炮犧牲,但水手們仍未後退。

日本人川崎三郎所著《日清戰史》記錄了經遠艦沉沒前的景象——該艦遭到日艦“近距離炮火猛轟,尤其被吉野之六吋速射炮猛烈打擊,遂在烈焰中沉沒”。

甲午海戰打響的大約兩小時後,經遠艦沉沒。全艦二百餘人中,除十六人遇救生還,餘者全部捐軀殉國。(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