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中國書畫春晚華山會場總編段清華先生(文/王小紅 高萬意)。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轉眼間,段清華脫下戎裝從武警工程大學轉業到渭南廣播電視發射臺工作已經16年了。本來,他義無反顧地選擇到新聞單位工作是想發揮自己的特長,為黨、為社會做出更大的奉獻。然而卻被陰差陽錯、陰錯陽差地分配到一個遠離生活基礎地,地處渭北旱塬的發射臺。由於所分配的單位是技術性較強的基層臺站,對他個人來說專業極不對口,個人成長進步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多年來,他只有在業餘寫作中享受著歡愉快樂,是文學創作給他的生活增添了一抹靚麗色彩。如今,他在業餘文學新聞創作道路上奮力前行成果頗豐,詩文入選入編多部典籍和榮獲大獎,被聘為多家媒體特邀撰稿人和記者編輯,前不久又出任絲路雲夢詩書畫苑文藝總監。

1989年冬季,帶著兩屆高考落榜的遺憾和投筆從戎、保家衛國的熱血豪情,段清華報名參軍,入伍來到祖國大西北邊陲-----新疆伊犁武警支隊,成為一名年輕的戰士。新兵連的摸爬滾打,報道組的挑燈夜戰,“處突”一線的危在旦夕、千鈞一髮,軍校生活的豐富多彩,提幹以後的重任在肩……至今仍舊縈繞在他的腦海。官兵情,戰友愛;民族團結一家人;緊張而有節奏的部隊生活;鍛造了他堅韌不屈、吃苦耐勞的個性,同時也為段清華的新聞文學創作提供了鮮活的素材。使他走上了業餘文學新聞寫作的道路,並因此改變他的命運和人生。

在新兵連火熱生活之餘,他結合部隊生活和自己的親身感受,相繼寫出《邊疆親人慰問新兵連》、《父親的來信》、《是金子總會閃光》、《第一次緊急集合》等文章,發表在《伊犁晚報》、《察布查爾報》和伊犁人民廣播電臺。1990年元旦,他創作的快板書《誇誇我們新兵連》,在伊犁州軍民迎新文藝晚會榮獲一等獎,受到部隊領導的表揚和戰友們的歡迎。

新兵訓練還沒結束,他就被支隊選到新聞報道學習班。學習結束後被分配到距支隊最近的直屬中隊當文書,同時兼任支隊政治處報道員。於是在練兵場、活動室、處突一線,部隊上只要有行動,那兒就有他的身影。當兵三年,他共在國家、省、市級新聞媒體發表各類新聞文學稿件近千篇數百萬字,連續兩次榮立三等功。筆下推出的典型人物榮立一等功、二等功四人次,全部破格提了幹,有的還成了英模。部隊也沒有忘記段清華,選送他考取了武警工程學院,圓了曾經的大學夢。並由一名戰士成長為共和國警官。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軍校畢業回到邊陲伊犁之後,段清華牢記肩上神聖職責,把一腔熱血和青春獻給了部隊。後經部隊推選,調回西安武警工程學院,成為一名學員隊幹部。在工作中,自己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先後帶出一批大專隊和兩批大本隊學員,多次受到學院和系表彰。在法律本科 函授學習中撰寫的論文《試論法制和德治的相輔相成關係》在《武警學報》發表後被全國多家刊物和網站轉載。

2001年年底,段清華自覺服從部隊院校安排,轉業地方。本來,通過努力我完全有能力和機會進入黨政機關工作,但為了心中的理想和對文學新聞事業的偏愛,選擇新聞單位,最終成為一名普通的廣播電視事業工作者。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轉眼已有16年多。雖然陰差陽錯地被分配到遠離城市、條件艱苦的技術臺站,但他仍然是懷著滿腔熱情和對新聞寫作的熱愛,業餘時間筆耕不輟,及時用手中的筆記錄著生活的閃光點,謳歌社會發展進步和新人新事新風尚,給臺站駐地群眾宣傳黨的政策,為他們排憂解難,恪守著一名普通黨員和業餘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在多年寫作實踐中,他深深地體會到: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善於思考才能寫作出有生命力的文章。

02年10月轉業前,他在部隊一直是從事新聞宣傳和機關政治工作。到發射臺工作後,儘管那裡地處偏遠,生活單調枯燥他仍然能正確對待和自覺服從組織分配,愉快地投入到生活中,並利用業餘時間滿懷熱情地寫出了《韋莊發射臺建成花園式臺站》、《東秦第一鐵塔》、《用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將黨和人民聲音傳遍千家萬戶》等反映韋莊臺工作風貌的新聞稿件,在媒體相繼刊登,對展示該臺幹部職工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激發主人翁責任感意識起到了一定的鼓勁和促進作用。同時也使他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得到了施展。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轉業到地方不久,段清華受渭南廣播電視報的委託,採訪單位駐地韋莊居民點上的一起宅基地糾紛。調查核實反映此事的當事人姚政法給報社來信中所反映問題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這是發生在兩個退休老教師之間的紛爭,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已拉扯拖沓了十幾年,由於這起宅基糾紛距當時間隔太久,加上牽扯的當事人調走的調走、病故的病故,許多調查取證工作都非常複雜麻煩,他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嚇倒,不畏艱難,不偏聽偏信,憑著自己的一股憨勁和責任感,經過艱苦細緻的調查取證,先後走訪了20多名當事人和見證人,採訪蒐集到大量的一手資料,爾後寫成調查報告《十三年宅基地糾紛何時了?》、《禍以天降、宅基地無端被佔十餘年,氣憤難平,老教師東奔西走討說法》在省市主要媒體刊登,對還原事件真相、督促問題的妥善解決起到了關鍵性作用。“03.8 ”兩華洪災過後,積極給有關媒體建議,由華商報和西安城建委牽頭,在災區搞“幫災民找活幹”活動,而且利用休假,忙前忙後地幫助渭南記者站組織災民去西安建築工地打工賺錢,減少了災區不安定因素,又讓數百災民在春節前每人掙到1500-3000元不等的工資,使災民過上了祥和幸福的春節,並有能力開展災後重組,當地群眾自發組織給他送來一面題有“心繫災區冷暖,情注家鄉重建”的錦旗。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03年9月,家住韋莊鎮韋一村小學六年級品學兼優的女學生黨潔重病復發,其養母王桂蘭為給養女治病早已借遍親友鄉鄰,而且債臺高壘,只好帶著病女四處求助,甚至長跪不起在街頭鬧市,但乞求來的錢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求助於段清華,他一方面勸黨潔養母王桂蘭逐級向關工委、婦聯等反映情況,爭取救助;一方面藉助媒體向社會各界呼籲。他也積極地為她們母女分憂解愁,想方子。在傾聽王桂蘭和黨潔的哭訴後,看著為給養女治病幾乎發瘋和絕望的王桂蘭,聽著小黨潔發自內心渴望早日戰勝病魔重返校園的呼喊,也被她們母女水深火熱的悲慘遭遇和真情至愛深深打動。當天晚上就挑燈夜戰,完成4000多字的通訊《患病少女和養母的人間至情》(《苦命母女情撼渭北旱塬》),1200字的消息《花季少女渴望早日重返校園》相繼在渭南媒體和西安、北京媒體以圖文形式刊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之後,渭南人民廣播電視臺“熱點直擊”、渭南電視臺《東秦百姓》欄目;陝西電視臺《訴說》欄目,省衛星電臺新聞傳真、陝西日報、三秦都市報等媒體相繼給予專題報道和關注,在媒體的呼籲下,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愛心溫暖的雙手,使黨潔從生命垂危的邊緣又看到了生的希望。經過社會各界的幫助和關注,小黨潔的病已得到有效控制和逐步康復,並於04年8月免試免學雜費進入韋莊初中學習,初中學習期間她勤奮學習,成績名列全級前茅,而且被評為三好學生。2007年8月,黨潔考入高中學習,黨潔全家人懷著感激的心情給我送來了一面寫有“扶弱濟難,立德揚善”的錦旗,小黨潔在澄城創新中學高三畢業班讀書時,澄城創新中學不但連續幾年減免她的學雜費,而且還給黨潔的母親找了一份臨時工,邊打工邊給黨潔做飯。現在黨潔已從天津師範大學畢業,走上教師工作崗位回報社會。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1.段清華和智取華山戰鬥英雄劉吉堯20040616合影留念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2.和著名歌唱家貟恩鳳和段清華先生合影留念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3.國學大師費秉勳和段清華先生合影留念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4.原陝西省作協黨組書記雷濤和段清華先生合影留念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5.篆印大師程平和段清華先生合影留念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6.原華山掌門人:許長仁和段清華先生合影留念

永做新聞文學前哨的小白楊 一記優秀轉業幹部總編段清華先生


7.段清華在杭州沈園

人人書畫網、人人文學網、滄州成悅文化傳播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