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贫穷,比贫穷本身更可怕

感谢贫穷,比贫穷本身更可怕

视觉中国

01.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与迷茫。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近日,一篇18岁女生关于自己、关于贫穷、关于希望的文章引发了网友的强烈反响。这名女生叫王心仪,毕业于河北枣强中学,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了707分的成绩,被北大中文系录取。

感谢贫穷,比贫穷本身更可怕

王心仪

在收到北大录取通知书之前,王心仪写下了这篇名为《感谢贫穷》的文章。

↓ 点击阅读高清图片 ↓

感谢贫穷,比贫穷本身更可怕

这一“穷人家的孩子”艰苦奋斗逆袭考上北大的感人事迹被各路媒体竞相报道、转载,他们的标题如出一辙:

感谢贫穷,比贫穷本身更可怕

没错,清一色大写的“感谢贫穷”。

一时间,在社会上形成了一种“感谢贫穷”的舆论,说实话,这四个字看得人不寒而栗。

贫穷,真的值得被感谢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如果贫穷值得被感谢,被赞扬,如果贫穷真的有意义,那我们还追求什么富裕?国家还追求什么富强?

换句话说,如果成功建立在苦难之上,苦难的确让我们愈发坚韧,逆流直上,最终促使我们获得成功,但是苦难就值得被感谢吗?

现在世界局势和平稳定,大小国家关系融洽,是什么换来的和谐局面?归根结底是战争,是一次次血流成河的屠杀,难道我们也要感谢战争,肯定屠杀吗?

我们不能因为战争促进了世界和平,就忘记甚至忽视战争带来的危害和伤痛。

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家庭困难的孩子考上北大坦言感谢贫穷,就掩盖贫穷之下百弊丛生的现实。

02.

其实你我都清楚,王心仪之所以能出人头地考上北大,绝不是受利于家庭贫困,而是她在贫穷之下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奋起反抗的结果,而不是贫穷的生活状态的功勋。

但是基于“感谢贫穷”舆论的出现,许多人把愤怒和不满的情绪归结到王心仪身上,他们说:

王心仪你现在感谢贫穷是因为你才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并且刚好取得了一个值得欣慰的阶段性胜利,但等你以后真正步入社会你就会为当初感谢贫穷而后悔,因为真正难的还在后头。

这席话本身并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批判否定这个积极拼搏的18岁女生。

她真的感谢贫穷吗?

其实也不尽然。

因为贫穷,她姥姥操劳一生,一病不起,她们无能为力,只得眼睁睁看着老人死去。

因为贫穷,她从没穿过一件像样的新衣,没有一个哪怕体面的交通工具,她吞下了所有的嘲笑与深深的自卑。

因为贫穷,她们全家捉襟见肘,省吃俭用,一边还债一边给外公和妈妈治病,更不用提玩具、零食、游戏机。

年龄尚小便受到贫穷的百般刁难,你说她真的会感谢给她带来痛苦、嘲笑和伤害的贫穷吗?

相反,就因为她早早品尝了贫穷的窘迫,她知道贫穷背后的苦难生活才刚刚揭开面纱,所以,她立誓要反击,要冲破贫穷。

于是,她不得不将贫穷化成自己出人头地的动力,她也想有朝一日,能保证自己的父母外公,有命无病,她也想有朝一日,再让曾经嘲笑自己的同学看看,自己到底有多牛逼。

后来,她终于在贫穷面前杀出一条血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得知录取消息后,她长出一口气恶气,写下了这篇《感谢贫穷》。

感谢贫穷是这个女孩的谦卑,更是这个女孩对贫穷的讽刺与无奈,她的本意并非真正感谢贫穷,其实她比我们更痛恨贫穷。

就像曾经央视采访岳云鹏,岳云鹏抹着眼泪对镜头说出的那句话:

我永远不会感谢那些伤害我,侮辱我的人,我永远恨他们。

对王心仪来说,贫穷也一样。

感谢贫穷,比贫穷本身更可怕

王心仪是个好孩子,单单是作为一名生长于贫困的孩子对贫穷对生活能有如此认识和理解,就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

一个成年人面对贫穷都难以保证做到意志坚强,乐观向上,更不能苛责贫穷给一个孩子带来积极的结果,贫穷并不必然让一个孩子坚强、乐观和懂事。

所以说,并不是贫穷让她成长,而是那份韧劲和坚强,让她看清社会的现实,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03.

如果可以不贫穷,她还会选择贫穷吗?

当然不会。

如果无法选择,面对贫穷,付出比别人多一百倍的努力,吃比别人多一万倍的苦是唯一的出路,除此之外毫无办法。

这,就是贫穷的弊。

是,王心仪牛逼,她做到了。

但,其他人呢?其他的孩子呢?

个例毫不具备普遍意义,世界上有太多像王心仪一样生活在贫穷状态下的孩子,他们没有王心仪这样的思想认知,也不具备这样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美好的希望和伟大的梦想早在小小年纪就被贫穷拦腰斩断。

他们有的甚至饥不果腹,就连丰衣足食都成了他们遥不可及的梦,你让他们何谈努力学习,又何谈冲破贫穷?

贫穷本身无法造就美好的品质与性格,只有克服和战胜贫困创造的困难,才能真正体现经历贫穷的意义。

但是真能克服和战胜贫穷的,又有几人?

当真的贫穷到来时,抗得过来就是阅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但抗不过去就是灾难,是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弊处无穷。

现在,我们国家的贫穷人口数量依然庞大,而寒门贵子却日渐稀疏,这本身就难掩贫穷所致的严峻现实,难得出现这样一个案例,却被许多人加以利用,过度解读,甚至大肆宣扬感谢贫穷的言论。

要肯定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的奋斗,但舆论如果借机将贫穷的状态当成鸡汤,肯定贫穷,感谢贫穷,那就是比贫穷本身更悲哀的事。


文章来源:时代华语图书(ID:MediatimeBook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