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下面图片是北京的老师朋友在鸭石村与老乡合影

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

记录无疆 影像留痕

去年的小年前,几位北京的老师朋友在网上调查争论,说现在的农村怕没有过小年的习惯了。于是他们想到了我,问邢台的太行山里还能看到“腊月二十三 打发灶爷上了天”的景象吗?我肯定地说有!于是周春甲等便风驰电掣地跑来了。

我带领大家走访了玉林沟、英谈、鸭石、茶旧沟、杜宾、王硇、绿水池等传统村落,看到山里人都还在祭灶,并以开始大扫除,这让大家感到欣慰!

他们走后,我沉淀了一下,为百姓中还能保存点传统文化而庆幸,更为北京还有一批人这样执着地研究推广传统文化而庆幸!

注:以下文字来自网络,但经过缩减整理,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后逐渐演化为"二十三,过小年"的说法。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传统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糖瓜儿(麻糖)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