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 宜丰曾有这样特产搭乘“一带一路” 远销海外

江西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首推瓷器外销。

然而,在明清时期,

江西另有一条重要的海上丝路,

即土纸出口南洋的水运商道。

江西是中国土纸生产的重要产地,

而江西土纸最为集中的产地就在

宜丰及周边地区。

一百多年前 宜丰曾有这样特产搭乘“一带一路” 远销海外

天宝乡平溪村是宜丰土纸产销重要的埠岸码头,出产的优质土纸闻名遐迩,苏东坡当年任职苏杭最为喜爱的竹帘纸,就是产自天宝龙洞并由平溪码头销运至杭州的。

据旧志记载,宜丰“县内行销出境者,以纸业为大”,至清末民初,全县四百多家商号,大都以经营纸业为主,最盛时,全县有纸槽五百多座、纸工六千多人。

著名茶庄“盈科泉”经营的土纸,甚至比茶叶在南洋的业务量还要大。这些商号,都有各自的纸庄、纸槽。平溪村凭借湘鄂赣三省通衢的优势,加之地处耶溪河水运源头,建起了水运码头,它既是土纸集散交易商埠,也是土纸下南洋的黄金水道起始点。

百年前,全村百分之八十的村民以土纸销运为业,码头两岸,商铺林立、客栈栉比、埠头分立。繁忙时,只见百舸争流,但闻号子起伏。一捆捆土纸从这里装船出发,顺耶溪、下锦江、入赣江,到达鄱阳湖重镇吴城大码头,再装大船进长江至吴淞码头,最后分发南洋诸国。

作为土纸航运源头的平溪码头,是中国土纸下南洋的始发点之一,有力见证了中国土纸外销出口之海上丝路的航迹。

制作工序

一百多年前 宜丰曾有这样特产搭乘“一带一路” 远销海外

每年春末小满前,工人上山砍来嫩竹,放入不添加任何东西的清水池中浸泡,连续泡上3个月,这叫沤料。3个月后,工人将原料捞出,泡在石灰水中,浸一下,再捞起来。

一百多年前 宜丰曾有这样特产搭乘“一带一路” 远销海外

随后,工人在灶台上埋一口锅,套上木桶,将原料倒入桶中,用火连煮八天八夜。工人需要不断搅动桶中原料。煮完后,再闷一天,方可取出。灶台中的火要昼夜24小时不间断燃烧。

一百多年前 宜丰曾有这样特产搭乘“一带一路” 远销海外

利用杠杆原理,用石臼将原料砸成纸浆,就像捣年糕,一个工人用脚踩,一个工人用手翻均匀,这非常费劲。捣完后,还需要再漂洗一次,这是制作高档纸的特殊流程。

一百多年前 宜丰曾有这样特产搭乘“一带一路” 远销海外

将纸浆放入抄纸槽(石板和木板围成的方形水池),加上纸药(即悬浮剂),用竹帘子抄纸(将水过滤),过滤后剩下的便是成形的湿纸。在穿斗式房子(没有墙)里,将纸的水分挤干。

用香糕砖砌成一堵空心墙,一头接烟囱,一头烧火,热气上升,墙面温度上升到一定温度时,将湿纸贴在墙面上,揭下来便是纸了。

一百多年前 宜丰曾有这样特产搭乘“一带一路” 远销海外

十大赣版好书,宜丰作家刘建华创作的《天宝往事》就是讲述了以书香门第天宝刘家打破不商的族规,经营土纸一呼百应而振兴民族工业,把宜丰土纸做遍全中国、做到南洋的传奇故事,展示了江右刘氏家族的爱国主义情怀。

书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宜丰土纸的生产过程。凭借对这一项中国传统手工业的书写,揭示了生产(或者说劳作)与文化创造之间的内在联系。

宜丰土纸这项产业,实际上衍生了宜丰当地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比如纸棚东家叫“雷公”,是为镇住深山老林里的神怪、野兽;总管叫“擘头”,擘头是大拇指,有巨大威猛之意。

一百多年前 宜丰曾有这样特产搭乘“一带一路” 远销海外

纸棚工人叫走纸棚的汉子,这是对他们吃苦耐劳精神的赞扬;砍竹纹叫“莲花”,表示人对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的尊敬;造土纸的行业祖师是蔡伦,这既是对先贤的尊重,同时也暗含有一种宗教情怀。

随着时代发展,

土纸制作已为历史陈迹,

但土纸制作技艺和

由此派生出的文化创造

早已融入宜丰文化,

成为宜丰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