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辆氢动力火车开动了,中国氢能源汽车现状如何?

9月17日,全球首两列氢能源火车于德国首次投入服务。据悉,该列车时速可达140千米,每次充电后续航时间达1000千米,并且在行驶过程中几乎没有噪音。氢气火车较柴油火车更加环保,只排出蒸汽和水,真正做到零排放,零污染。该氢能源火车由法国工业巨擘阿尔斯通生产,其行政总裁拉法热宣布,氢气火车成功进入商业市场,现正准备量产,德国其他州也对零排放的氢气火车均感兴趣。此外,英国、荷兰、丹麦、挪威、意大利及加拿大亦有兴趣购买氢气火车,法国政府则拟于2022年首次引入。

全球首辆氢动力火车开动了,中国氢能源汽车现状如何?

放眼望去,世界各国对于新能源交通工具具有普遍的关注和需求。

| 氢能源交通工具优势有哪些?

氢能源动力过程排放物只有蒸汽和水,而不是二氧化碳这种列车排放的副产品,真正零排放零污染;氢能源的补充更加便利,氢动力所用的燃料电池只要加注液化氢就能工作,与传统的汽油车一样只需要去加气站加满气罐就可以了,而电动车需要一个漫长的充电过程。氢能源取消了内燃机噪声源和能源污染隐患,氢动力车比柴油车安静得多;此外,氢能源还具有燃烧性能好,发热值高等优势。

| 世界各国在氢能源燃料方面的发展

全球范围来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从资源、环保等角度出发,都十分看重氢能的发展。

美国在氢气生产和储运拥有着一些核心技术,在燃料电池乘用车和叉车保有量领先全球,拥有全球最多的67座加氢站。

日本政府对氢能和燃料电池的推广力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最大的。目前,日本在家庭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固定电站和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作方面都是最成功的。

德国在氢能方面的推广应用走在欧洲前列,六家氢能产业的龙头企业结成了H2Mobility联盟,以社会产业资本的身份通过NOW一同支持德国氢能产业发展。是全球第二大加氢站基础设施基地。

韩国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也有很大的野心,但是其相关技术实力较欧美日略差一截。以现代等汽车企业为依托,韩国政府未来五年内用于氢燃料电池以及加氢站的补贴将达到20亿欧元。目标是到2022年为15000辆燃料电池汽车和1000辆氢气公交车提供资金。最重要的是,资助计划包括310个新的氢气加气站,政府还会制定使用法规。

全球首辆氢动力火车开动了,中国氢能源汽车现状如何?

|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概况

目前,我国燃料电池发展的主要企业主要集中在中东部沿海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珠三角、长三角和北京等地区。近两年燃料电池投资热度升温,仅2017年氢燃料电池投资项目就达1000多亿。

2017年国内已经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试点运营项目,几乎都集中在商用车领域,2017年全国燃料电池商用车产量为1226辆,其中物流车占总产量的94%。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全国共生产150辆氢燃料客车,其中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汽车商用车有限公司产量位居前两位,占据84%的市场份额。

在抢占氢能蓝海的诸多地区中,广东省雄心可鉴。近两年,广州、深圳、佛山、云浮等地纷纷成立研究院,启动氢产业发展基金,打造了相对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2018年,东风特商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华南生产基地和广东长江汽车整车生产及氢动力研发中心项目分别落户云浮、佛山,前者总体规划建设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主、年产能为5000辆的新能源商用车生产线,后者争取于2019年建成投产,年产新能源汽车6万辆,建成达产后总产值将达200亿元。

全球首辆氢动力火车开动了,中国氢能源汽车现状如何?

在配套加氢站建设方面,我国加氢站不足20座,有些正在建设,整体还未形成规模。目前广东在建11座,预计年底投产运营,加上已经建成的4座,广东将成为国内拥有加氢站数量最多的省份。

有专家预计到2022年中国氢燃料汽车销量将达到3万辆。由此将带动加氢站、燃料电池、氢气生产和储运各个环节的发展。氢能产业年产值未来五年将超过千亿元。

| 卫士蓝写在最后:

目前,我国在氢能源、氢能源电池和氢能燃料汽车领域还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核心技术欠缺、资本注入欠缺量产困难等方面问题。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球性问题,未来会在业界的共同努力下,逐步解决完善。

而核心技术方面,目前国内最新研发的氢燃料电池寿命距离国外生产的主流电池平均寿命10000小时还有一定的差距,并且成本比国外的高30%-40%之多;由于工艺流程、制造设备的落后,使得关键核心零部件与国际还有很大差距,此外,双极板、质子交换膜、集成化技术、能量管理技术等方面,也存在不小的差距。要解决以上核心技术问题,引入高端专业技术人才是关键,而目前国内氢能源相关高端人才相对稀缺,通常采用非常规的招聘途径才能找到,猎头是个不错的选择。

全球首辆氢动力火车开动了,中国氢能源汽车现状如何?

另一个制约着氢能源发展的因素就是资本注入的欠缺,由于氢能源产业面临着较长的盈利周期,在达到规模量产之前,企业基本基本只有投入没有收入,这就使得很多企业由于缺少资本市场投入和政府的支持而熬不过这段艰难的研发投入期便夭折。

氢能源产业不只是解决造车的问题,还关乎能源结构的调整,也希望政府在产业基金等方式上提供支持,希望资本市场多予以关注。未来,我们非常期待看到中国的氢能源相关企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