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客家祖地风采——红色宁化

感受客家祖地风采——红色宁化


红色宁化

金秋的9月中旬(2006年),记者一行再次踏上了中央苏区——宁化这一方红土地。在绵绵的细雨中,记者体味着宁化人民秉承优良的革命传统,以饱满的热情在加快家园的建设:工业区已经平整好,入园企业正加快建设步伐,以期尽快投入生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一片片新生霍社区拔地而起,装靓了整个县城;矿区工人也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生产当中,为宁化老区的建设添砖加瓦……

每一次到宁化,都能感受到她的变化,变得更加繁荣更加靓丽;每一次到宁化,都能感受到她的热情,那是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老百姓露出灿烂的笑容;唯一不变的是,老区人民以客家人特有的勤劳、开拓的品质在努力建设,想要把这片贫瘠的土地变成为人间的乐土。这一次,记者想要在采访之余,来记录点点滴滴的感受,来记录宁化人民建设美丽家园的心路历程。

认识宁化——美丽而富饶

宁化地处福建西部,武夷山东麓,闽赣两省交界处。宁化全县现有总面积2407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有7个乡镇与江西石城、广昌接壤,边贸历史悠久,是福建省5个省级边界经济贸易改革试验区之一。

宁化农林、矿藏资源十分丰富,已发现和探明的矿藏有钨、锡、稀土、石灰石等36种,其中钨金属储量达30万吨,是全国四大名钨矿之一。宁化是福建省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年收购烟叶28万担左右;是国家和福建省商品粮基地县,年产粮食22万吨以上;是全国南方56个重点林区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73.4%。

宁化是著名的苏区,是中央红军长征起点县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当时只有13万人口的宁化县先后有2万多名青壮年参加了工农红军,有据可查的就达13777人,占中央红军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宁化籍红军将士绝大部分牺牲在长征途中,长征每前进10公里,就约有3名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倒下,解放后健在的宁化籍老红军仅28人,其中少将3人。据民政部的资料,宁化在册的烈士达到3300多名。

宁化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唐开元13年(公元725年)即设县,从唐至清,考中举人152名,进士50名,状元1名。画家黄慎是“扬州八怪”之一,书法家伊秉绶素有“南伊北邓”之称,李世熊所撰的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还走出了书法大家郑文宝,也是当代著名学者郭沫若的祖籍地。

宁化是世界闻名的客家祖地,是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1亿多客家人的祖籍地,是全世界客家人心中的圣地。自1995年起每年在这里举办一次“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成为世界客家人寻根追古的盛会。

宁化还是旅游的好去处。宁化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其自然旅游资源更是让人称道。国家地质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天鹅洞群就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旅游胜境。天鹅洞群风景区位于宁化县东部28公里处的湖村镇内,集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并以自然景观为主,尤以喀斯特地貌岩溶奇观为最。经国家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专家考察论证“其洞群规模之大、溶洞数量之多、洞穴分布之密、岩溶景观发育之完善为福建之冠”,并誉为“国东南地区罕见的洞群世界”。洞群中尤以溶洞地下河水中石林在国内独树一帜,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地质专家考察论证“溶洞地下河水中石林是区别于国内其它任何地方所没有、独特的地质奇埂”。宁化还有全国最深岩溶湖--蛟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牙梳山,明代古建筑群--延祥古村落,以及亩材积量世界之最的古杉木王群。2004年北山革命纪念园等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100个经典景区之一。

目前,宁化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积极融入到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中。

感受客家祖地风采——红色宁化

感受宁化——红色的记忆

“带上女儿到宁化长征集结出发地一游,既开了眼界,又受到传统教育,一举两得!”10月2日上午,在宁化县北山革命纪念园,一位从厦门来的中年游客对笔者如是说。听到记者采访,一位江西口音的女白领接过了话头:“没想到宁化还珍藏着全国唯一完整的《红军号谱》,我和儿子都长了见识。在这里近距离接触老一辈革命家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了,是培养孩子正确世界观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最佳途径。”

这是一片革命的热土。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1930年毛泽东在马背上吟诵的浑厚的声音仿佛穿透时空,再次在世人耳边响起。我们的思维也都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正是在“路隘林深苔滑”的宁化,却孕育着熊熊的革命热火。据不完全统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当时只有13万人口的宁化县先后有2万多名青壮年参加了工农红军,有据可查的就达13777人,占中央红军总兵力的十分之一。宁化扩红支前运动始终走在中央苏区县前列。出现了“妻送夫,父送子,兄弟父子双双当红军”的感人场面。

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叶剑英、张闻天都曾在宁化进行过革命实践活动。毛泽东曾先后三次入宁,朱德曾在县衙门口召开群众大会。1930年1月16日,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前委和第二纵队从古田出发,再次到达宁化安远,向广昌行军途中,在马背上吟就了《如梦令·元旦》的光辉词章。1933年9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委派省苏维埃主席张鼎丞同志亲临宁化,授予淮土、禾口“扩红模范区”的光荣称号。同时在粮食物质供给最困难时期,宁化每年为中央政府和红军提供“千担纸,万担粮”,被中央苏维埃政府称为中央苏区的“乌克兰”。

宁化更值骄傲的是中央红军长征起点县之一。1934年10月7日,红三军团第四、第五两师及代管的十三师在军团长彭德怀的率领下,奉中央军委命令,从宁化凤凰山出发,向江西于都集结,同时从宁化出发长征的还有红军医院、少共国际师一个团、中央直属炮营、红九团后方机关等。中共闽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地人员也同时奉命从宁化撤离,开始长征。宁化籍红军将士绝大部分牺牲在长征途中,长征每前进10公里,就约有3名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倒下,解放后健在的宁化籍老红军仅28人,其中少将3人。

从红军长征开始到抗战全面爆发之间,我国同时展现了两个战场:主战场是红军主力在长征途中及其在陕甘晋战场上的斗争,还有个第二战场是留在南方八省的第十五个游击区,坚持了坚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宁化作为是第二战场的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红军主力的战略行动。

所有这些我们都不能忘记,不能忘记我们的先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自由,为了祖国的解放,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豪情,不能忘记老区人民为了民族大义,送儿、送夫上战场的壮烈场景,不能忘记老区人民为了革命,不顾自己生活的艰辛,踊跃为红军提供各种生活战略物资的感人场面,尤其不能忘记的是,宁化老区人民的质朴、勤劳、勇敢、无私的精神。

老区人民没有忘记。随着《一本珍贵的红军号谱》、《大山里的开荒人》、《八旬老太(邱良秀)的愿望》等5个专题片今年国庆节前后在长江三角洲10城市陆续展播,宁化县开展的以“长征路、希望路”为主题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成为苏南老区节日期间的亮点。

不仅如此,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宁化县委、县政府承办了中央电视台《我的长征》及《情系长征路——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出征仪式;与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江苏南通电视台、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等制作了《伟大长征》、《万里长歌》、《全景西岸》、《长征精神代代传》等纪录片、专题片;邀请中央、省、市多家媒体到宁化开展采访、采风活动。通过报刊、影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有计划、分阶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报道宁化。同时,县委开展的“弘扬长征精神———奋起直追争创一流”的主题教育活动贯穿始终,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实际开展的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报告会、书法展、摄影展、美术展等系列活动,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活动推向了高潮。

可以说,英雄的老区人民正继承先烈的革命遗志,发扬红色精神,又走上了红火的经济建设的“长征”路上。

感受客家祖地风采——红色宁化

建设宁化——新“长征”路上的赞歌

然而,现实中的宁化由于基础薄弱、资源缺乏,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与福建省其他县域相比,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目前仍然是福建省14个经济欠发达县之一。宁化工业总量小,缺乏支柱产业,,交通不便利。目前境内仍无国道、高速公路、铁路,仅有3条共157公里蜿蜒曲折的省道,车辆通过能力低,属于闽赣边界中部交通死角。

所有这些都是摆在眼前的现状,宁化经济要有发展,必须要立足现状,开拓思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项目的引进与建设,加强原有优势项目的建设与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宁化地方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立足宁化实际,定出了建设闽赣边界中部经济强县的目标定位和“基础先行、做优环境、整合资源、扩张总量”的经济发展战略,引领全县人民改革创业、开放兴业、艰苦成业。在2005年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中,宁化列第22位,比上年跃升了27位,反映出宁化经济发展已经走上了相对快速发展的道路。

宁化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人民发扬传统,建设苏区。列出了发展的四个重点:一是培育发展“3+2”产业,即林产、特色食品加工、针纺织三大产业集群和矿产、建材两个重点产业;二是打响苏区、客家、地质三大品牌,构建“三点两线”旅游带,建设新兴文化旅游区;三是培育市场,打造闽赣边贸重镇;四是加快城镇发展。可以这么说,到目前为止,宁化的基础建设已经初见成效,宁化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活力。宁化方面告诉记者,交通基础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永宁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已经正式启动,省道205谢坊至燕子塘等三条100余公里的“红色旅游”公路开始动工,沙坪至水茜等三条通乡公路已经竣工,完成通村公路硬化290公里。城建项目基本完成城东“两纵一横”路网建设,建成红军长征纪念广场,完工农业科技中心、法院审判综合楼、新汽车站等公建项目主体工程,动工体育中心、城东中学等社会事业项目。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7亿元,比增47.2%,其中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3亿元,比增15.3%。就全县而言,近几年来,新增规模企业26家,规模工业产值从2000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亿元。特色农业发展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5年来,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创品牌工作也取得了突破。5年多来,新发展民营企业204家,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比2000年增长1.3倍。

宁化方面深知,社会经济要发展,工业必须先行。经过多方佐证,宁化决定在城东南开发城拿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一期开发1.2平方公里。园区坚持“同意规划、产业集聚、资源共享、整体优化”的原则,规划建设为集工业、仓储、居住、商业服务于一体,具有明显产业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聚集区。一期开发到如今已累计完成投资6300万元,开发土地面积650亩,企业入驻条件已具备。如今,园区内已经完成7座厂房基础建设及材料备料,园区内在建企业有园春食品、建新彩印、宏光玻璃、客家源食品等,合同企业有中泰食品、翠竹实业等2家,意向企业有中国银杏集团、杜葛生物等2家。记者在工业园采访时得知,客家源食品建设基本完成,现已经在调试机器,即将投入正式生产。

记者在宁化采访过程中,正好碰到了客家源食品的董事长陈龙文先生。陈先生是在宁化这片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他告诉记者,宁化虽然不具备区位优势,但有一些传统的特色产业,如果进行综合开发和工业化开发,这些传统项目应该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客家源食品就是进行粉丝加工生产的议价农业龙头企业。宁化县有种植地瓜加工淀粉的传统工艺,而且量很大,并且民间有用淀粉加工成粉丝的传统手工艺,这种粉丝是客家深手欢迎的食品特产之一。陈龙文先生正是看中了这一产品的市场前景,经过论证,于2005年,在宁化县下埠村建起了客家源食品厂,工业化生产粉丝。其产品一上市,就以其独特的口感特色受到了市场的欢迎,现,其产品已经打入了广东等地方的超市。客家源食品企业的成功,不但提高了农民种植地瓜这一农作物的热情,还保证了农民的增收,并且在工业贫乏的地方,解决了许多的就业问题,使许多的农民在家门口上班,能够得到更大的经济收益。目前,这种农产品深加工的模式,可以说是给经济不发达的地方提供了一范本,给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的保障,还大大提升了传统特色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感受客家祖地风采——红色宁化

客家祖地——开拓创新的源流

提起宁化,一个自然的反应就是,这是客家的祖地,是客家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据近现代学者的考证,现代客家人大都是从宁化的石碧村衍播出去的。因此,宁化石碧也成了学术界以及客家人公认的客家祖地。客家做为汉民族的一独特的迁徙民系,能长久生存发展下来,可见其具有强悍的特性。可以这么说,客家人骨子里面渗透着不息的追求和锲而不舍的韧性,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客家人勤劳、开拓,每到一处都是选择比较闭塞但有山有水适合耕织的地方驻扎,他们总能把荒山变为良田,把一处处原本荒凉之所建成一处处的“世外桃源”。更为让人惊叹的是,客家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的包容性与征服性,总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同化当地文化,体现了适者生存的强悍本性。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十七世纪,客家人就移居东南亚,并在西马婆罗州建立了一个历时107年的共和国,前后有10位总统执政。这段精彩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史实说明,这群外乡人,硬是用绵绵的客语打开了异族的大门,并征服了异族,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她的包容性与渗透性让人钦佩与感服!

宁化作为纯客县,石碧又是客家祖地。宁化人不仅继承了客家人勤劳、智慧、开拓进取的强悍性格,更是以这种大山挡不住、大海拦不住的精神奋斗在各行各业,并在各方面都书写着自己的辉煌。近几年,宁化本土的客家学者,为了阐明客家源流、客家精神,做了大量的考证研究,出版了一系列的《客家丛书》,在还大程度上宣扬了客家特性与客家文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使宁化客家圣地的地位得到提升,进而使宁化成了客家人追根溯古的好地方,也成为外人了解客家民系的窗口。自1995年起,县委、县政府每年在这里举办一次“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成了世界客家人团聚的盛会,更是把宁化的客家文化弘扬光大。

宁化需要经济的发展来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政策支持。在当地政府作为的同时,希望宁化人秉持客家人特有的品质,不断的开拓进取,涌现出更多的像陈龙文那样的企业家,把宁化的经济建设带动起来。还希望更多的客商关注宁化,来建设宁化,把老区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现代城镇,不辜负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追求。那样,宁化将迎来大发展。宁化美丽的明天我们拭目以待!(2006旧稿,作者时任《福建质量管理》杂志社副总编,策划推动一系列福建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报道,宁化是区域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