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航母最近已經安裝蠶繭狀設備,海試的日子越來越近

根據互聯網上最新發布的照片顯示,國產航母在安裝衛星通信天線之後,今日在船舷上已經裝有很多外形像“蠶繭”的裝置。這種裝置不僅僅航母上有,其他類型的軍艦有,而且很多民用船隻也會配備。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呢?其實這種東西很常見,就是氣脹式救生筏,用於在遇到情況時供給艦員們使用的。而國產航母裝上氣脹式救生筏,表明它離海試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國產航母最近已經安裝蠶繭狀設備,海試的日子越來越近

隨著海試的日子越來越臨近,國產航母上的許多細節也越來越豐富。

國產航母最近已經安裝蠶繭狀設備,海試的日子越來越近

紅圈之內就是氣脹式救生筏,外形看著很像蠶繭。

在海上救生設備中,氣脹式救生筏有很多優點,它的包裝體積小,只佔用很少的甲板空間,重量很輕,救生效果好快,而是使用簡便。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救生筏就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拯救過上萬人的生命。我國開始設計製造氣脹式救生筏是在20世紀60年代,迄今為止已經成為很多軍用艦艇和民船的標準配置。

同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相比,國產航母雖然做了很多改動,但主船體部分仍然和蘇聯的設計差不多。只要在建造時嚴格按照標準執行,國產航母的海試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而現在就已安裝氣脹式救生筏,表明我國對於海上救生的已經很重視了。同最初時刻僅僅依靠救生圈和漁船拯救落水艦員,我國海軍今天的救生裝備體系已經取得很大發展。

國產航母最近已經安裝蠶繭狀設備,海試的日子越來越近

我國的氣脹式救生筏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很多軍用和民用船隻的標配。

國產航母最近已經安裝蠶繭狀設備,海試的日子越來越近

氣脹式救生筏一般安裝在舷側,佔用甲板空間小,且使用簡便。

但另一方面,無論是在救生設備方面,還是在整體的救援體系上,我國都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首先是我國救生裝備發展得還不夠細緻,例如美軍艦艇上的救生衣就有三種,分別為前掛式、背心式和保暖服式救生衣,可適合在不同的季節貴不同艦員使用,我們僅有一種,且功能單一。其次是美軍擁有良好的救生衣使用觀念。發出戰鬥警報時,美國海軍進行準備的第一個動作就是首先穿救生衣,這種做法是比較科學的。

根據北海艦隊航保處發表的公開論文《美艦海上救生及啟示》介紹,我國海軍在穿戴救生設備的意識沒有這麼強,救生衣使用最頻繁的是以下幾大類人員,包括離靠碼頭時前後甲板的帶纜人員,艦上的掃佈雷人員和大風浪時的甲板作業人員。而其他類別的情況,我軍還沒有足夠的重視。

國產航母最近已經安裝蠶繭狀設備,海試的日子越來越近

氣脹式救生筏打開時的狀態

國產航母最近已經安裝蠶繭狀設備,海試的日子越來越近

我國052型號驅逐艦進行海上救生訓練

第三個方面是美國海軍艦艇的救生裝備齊全,不僅僅有救生衣,還有J型吊杆系統、救生擔架、氣脹式救生筏、小艇和直升機等等,而且基本上每艘軍艦都配備有2~3名專職的救生員。這些人員都經歷過嚴格的訓練,每年都要通過審查考核。考慮到全球部署和遠洋作戰的需求,美國海軍非常強調高海況條件下的救生作業。這些都是我們比較欠缺的。

在細節方面,我國艦艇的救生裝備也有很多值得改進之處,目前主要救生裝備是救生衣、舢板或小艇。救生衣品種單一,不具備保暖功能,位置顯示裝置少。舢板或小艇在4級以上海況下無法使用。尤其突出的是,我國缺乏實施高海況和高寒條件下救援的裝備。

不僅僅救生裝備需要得到改進,而且海上救援體系也需要提升。目前,我國海上救援體系包括地方救撈系統,即3個救助基地和11個救助站,海軍各個艦隊也有一支專業的救援部隊。該體系面臨著很大的困難,主要包括:基地與救助站都在靠近河道和近岸的地方,救助船要前往事發區域通常得5~10個小時;直升機數量少,訓練也很薄弱;站點規模小,船舶數量少且老化嚴重;尚未形成海空聯合救助機制。從這些困難可以看出,其實我國在近海區域的海上救生仍然有待於提高。

國產航母最近已經安裝蠶繭狀設備,海試的日子越來越近

航母要走向遠洋,配套的搜救體系也需很快地建立起來。

航母不是宅男,走向深藍,走向遠洋才是它的目標。我們除了要打造一支過硬的艦載機及保障隊伍,同時還需要一支精悍、專業和高效率的建制內搜救隊伍,專門用於保障航母本艦以及打擊群內的救生工作。因此在我國近海救生體系仍然相對欠缺的條件下,就要打造伴隨航母戰鬥群的遠海救生體系,其間的挑戰很大。

但是,中國海軍一直在進步,無論是思維,還是配套裝備的更新。航母戰鬥群這麼難搞都已經弄出來了,打造專業的遠海救生人才隊伍,擁有過硬的裝備體系,對於我們來說,還會是難事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