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浙江省博物館年度大展“越地寶藏——100 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於杭州西湖美術館舉辦,展覽匯聚浙江省 39 家文博機構的百件(組)文物,共分為六個單元,沿史前到明清的歷史脈絡,呈現越地精彩的歷史印跡與獨特的地域文化。

如果把整個浙江的歷史比作一場精彩且完整的演出,那麼“越地寶藏”展覽中的每一組(件)文物所對應的歷史故事便是其中一出精彩的“摺子戲”。

此次挑選的百件展品中不乏聲名遠播的“明星”國寶,如《國家寶藏》中亮相的良渚玉琮王、臨安水丘氏墓出土的越窯青瓷燻爐、趙孟頫描寫家鄉的行書《吳興賦》;也有鮮少露面的“神秘”文物,如瑞安慧光塔出土的北宋金舍利瓶、平湖報本塔塔剎發現的明代鄭和款金書《妙法蓮華經》等。

還有一些雖名氣不及上述文物,但意義重大的展品,如海鹽出土的良渚象牙玉梳,是目前發現唯一完整的良渚象牙梳;首次發現的桐廬出土的石舍利函,填補了南朝佛舍利容器出土的空缺,亦是研究南朝舍利制度的重要資料。本文即挑選此展中幾件重要展品,與讀者分享。

象 牙 玉 梳

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距今 5300—4300 年),通高 10.5 釐米,玉背頂寬 6.4 釐米,象牙梳上寬 4.7 釐米,厚 0.6 釐米,海鹽周家浜遺址出土,海鹽縣博物館藏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玉梳背是一種常見的飾品,在陪葬品很少的墓葬中也有出土。梳背又稱冠形器,以前對其功能不甚瞭解,直至此件完整的梳篦出土後,方知它是梳背部分,或說本應是帶梳齒的頭飾。

這件玉梳頂部切割呈寶蓋頭結構,短榫內收,嵌入象牙梳頂端的凹槽,並用兩枚銷釘固定。象牙梳上部正反兩面以陰線刻畫席紋,下部切割打磨成六枚梳齒。此玉梳是考古出土的第一件完整的良渚文化梳子,也是瞭解良渚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

龍 泉 窯 青 瓷 葫 蘆 瓶

元(1271—1368),口徑 4.4 釐米,足徑 7.5 釐米,高 30 釐米,青田百貨公司窖藏出土,青田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龍泉窯胎白質細,器身滿施豆青釉,釉層肥厚滋潤。葫蘆諧音“福祿”,又因蔓長籽多,寓意子孫滿堂、世代綿延,深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這件龍泉窯青瓷葫蘆瓶出自浙江青田的一個元代窖藏。此窖藏出土 43件龍泉窯青瓷、兩件景德鎮白瓷、三件青銅器,其中有玉壺春瓶、八卦紋爐、瓜稜罐等龍泉窯青瓷精品。元代的龍泉窯白胎厚釉瓷雖不及南宋時雍容華貴、精巧玲瓏,但以渾厚古樸的造型獨樹一幟。

玉 琮

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距今 5300—4300 年),高 8.9 釐米,上射徑 17.1 ~ 17.6 釐米,下射徑 16.5 ~ 17.5 釐米,孔外徑 5 釐米,孔內徑 3.8 釐米,餘杭反山 12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此玉琮整器重約 6500 克,形體寬闊、碩大,構圖獨特,紋飾繁細,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堪稱“琮王”。器形外方內圓,上大下小,中間對鑽圓孔。琮體四面直槽內上下采用淺浮雕和線刻技法各刻一個具象的神人獸面圖像,神人頭戴羽冠,騎跨在一神獸上。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在角尺形的長方形凸面上,每兩節刻一組抽象的神人獸面圖案,這種角部的人獸組合結構是良渚玉琮紋飾的基本特徵。獸面兩側各有一淺浮雕的變形誇張鳥紋。早期的玉琮較矮,四邊加以圓弧處理,整體圓潤,晚期出現整體方正且節數增加的玉琮,顯得瘦高,但不知實際用途。現在關於琮的用途說法不一,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種通天的法器,也有學者認為它是宗教權的象徵。

伎 樂 銅 屋

春秋(前 770—前 476),通高 17 釐米,面寬 13 釐米,進深 11.5 釐米,紹興坡塘 306 號墓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1982 年 3 月,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紹興市坡塘公社獅子山遺址發掘了一座春秋時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銅鼎、銅罐、銅豆等青銅器,這件伎樂銅屋是此墓最珍貴的隨葬品。

此銅屋模型面寬三開間,明間較兩側次間寬 0.3 釐米,進深三間,各間深度均等。屋子南面敞開,不見牆和門窗,立圓形明柱兩根,東西兩面為長方格透空落地式牆壁,北牆僅在中心部位開一寬 3 釐米、高 1.5 釐米的小窗。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屋頂作四角攢尖頂,頂心立一圖騰柱,柱高 7 釐米,斷面作八角形,柱頂塑一大尾鳩,柱身中空,但不與屋頂相通。屋下有四階,屋頂、後牆及四階均飾以勾連回紋,圖騰柱表面飾“S”形勾連雲紋。

屋內共塑六個人物形象,均跪坐且束髮裸身。前排二人應為樂伎,似在吟唱。其餘四人或作吹笙狀,或作撫琴彈撥狀,或執槌作擊鼓狀,或執小棍作擊築狀,當為樂師。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觀察此屋殘留的痕跡可知,其鑄造時應是先將跪像、鼓架、圖騰柱分別澆鑄,最後合模鑄成全屋。雖然鑄造時省去室內金柱及樑架結構,但基本仿自實物的縮小模型,為研究當時的建築、信仰、藝術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趙 孟 頫 《吳 興 賦》卷

局部,元(1271—1368),縱 28.5 釐米,橫 293.6 釐米,浙江省博物館藏

-請橫屏欣賞-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這首《吳興賦》是趙孟頫(1254—1322)20 多歲時寫就的描寫家鄉吳興風物的詩作。他對此文頗為得意,手訂《松雪齋文集》開卷即為《吳興賦》。首題“吳興賦”三字右邊已殘缺,全卷正行相間,時參草書,字體舒展,章法整飭,神氣一貫。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吳興賦》局部

文末趙氏自跋:“吾年二十餘作此賦,今四十有九矣,學無日益之攻,援筆之餘,深以自愧而已。大德六年二月二十三日子昂記。”自鈐“趙氏子昂”朱文印,另有“張應甲”“張應甲印”“張洽之印”“希逸氏”等印,卷首四方,卷後七方,可見此卷曾經張應甲收藏。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吳興賦》局部

王連起研究趙孟頫書法風格,按時間將其作品分類分析,認為趙孟頫 45 歲前的創作,存世約 20 件,最能反映其書法師承。如上海博物館所藏其 33 歲創作的草書《千字文》,師法智永,“吳興公少時喜臨智永千文,故能與之俱化”。而其 45 歲之後的作品,則漸漸形成以“二王”為風範又有自身特點的“趙體”。大德六年《吳興賦》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結構合理,筆法完善。此《吳興賦》卷原藏於故宮博物院,在 1955 年經沙孟海聯繫相商,轉而入藏浙江省博物館至今。

鎏 金 銀 阿 育 王 塔

吳越國(907—978),通高 36 釐米,底座邊長 12 釐米,杭州雷峰塔地宮出土,浙江省博物館藏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此塔由純銀錘揲成型,整體鉚焊套接。塔方形,由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構成。基座每側各飾鏤空佛龕及四尊坐佛,下有底板封護。塔身四面圓拱形龕內鏤刻佛本生故事畫面,分別為“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屍毗王割肉貿鴿”“快目王舍眼”和“月光王施首”本生,人物外表鎏金,四角各有一護法金翅鳥。塔頂四角的山花蕉葉,每角的向外部分有兩個面,各分上下兩層,上面錘揲、鏤刻佛祖一生事蹟的佛傳故事畫面 16 則;每角的向內部分刻有坐像,為豎三世佛題材。眾多畫面生動地反映了誕生、在家、出家、成道與傳教等佛傳場景。塔剎相輪五重,頂部作火焰寶珠,底座飾 12 朵覆蓮,相輪飾忍冬紋、聯珠紋。塔身鏤空處可見內部有奉安“佛螺髻發”的金質容器。

此塔是吳越國末代君主錢俶專為在雷峰塔地宮中供養佛舍利而打造,供奉在地宮鐵舍利函內,完整無缺。雷峰塔塔身天宮出土了一座形制相同而體量略小的銀阿育王塔,塔內置金舍利瓶,瓶中奉安舍利。

為什麼稱為阿育王塔呢?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早年好戰殺戮,晚年放下屠刀,篤信佛教。阿育王在全國各地興建了 84000 座佛舍利塔,舉行大結集,為佛教在印度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五代吳越國王錢弘俶仿效阿育王,分別於乙卯(955)和乙丑年(965)鑄造為數甚多的“八萬四千寶塔”瘞藏佛經(即法身舍利),因此這種四角呈山花蕉葉造型的方塔便被稱為阿育王塔。這種小塔因瘞藏佛經,又被稱為“寶篋印經塔”,後又因發現銅、鐵阿育王塔表面大多鎏金,故又俗稱“金塗塔”。

青 瓷 褐 彩 雲 紋 燻 爐

唐天覆元年(901),通高 66 釐米,口徑 40.3 釐米,底徑41 釐米,臨安唐天覆元年水丘氏墓出土,臨安博物館藏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胎上施白色化妝土,繪褐彩,遍體施青釉。整器由爐蓋、爐身、爐座三部分組成。蓋作盔形,寶珠形鈕,上有花形鏤孔,頸飾兩道凸弦紋,蓋上繪如意、雲氣等圖案,並鏤空雕刻交錯排列的四組雲紋以出煙。爐身寬沿外折,直腹,下接五條虎首獸足,腹繪雲氣紋、如意紋。環形束腰底座,口微侈,座外撇,鏤八個壺門。整體造型規整莊重,體形碩大,工藝集鏤空與釉下彩繪於一體,堪稱晚唐越窯青瓷工藝的巔峰之作。

鏨 蓮 花 紋 金 舍 利 瓶

北宋(960—1127),通高 7.8 釐米,口徑 1.8 釐米,腹徑 5.3 釐米,重 63 克,瑞安慧光塔出土,瑞安博物館藏

浙江省博用100件文物講述你不知道的浙江故事

瓶為侈口,帶蓋,短粗頸,鼓腹,平底,是用金片鍛打頸、腹、蓋各部,再拼合焊接而成。蓋呈蓮葉形,葉脈鏨刻清晰。瓶腹三面開光,開光內鏨刻水面上露出高低參差的蓮花及蓮蓬,其他部分滿面鏨刻魚子地纏枝花紋。由慧光塔中同出的《建塔助緣施主名位》墨書寫本可知,該瓶與六曲鏨花鎏金銀盂、鎏金銀請舍利筯,均為法明院釋迦遺教比丘利和勸募眾緣製造,製作於北宋慶曆年間。

越地寶藏——100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

即日起—10.8

杭州西湖美術館

整理 | 谷屹

資料提供 | 浙江省博物館

本文刊載於《典藏·古美術》2018年7月刊,原標題:《與文物回顧越地歷史:浙江省博物館“越地寶藏——100 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