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一位萊陽農村“80後”的兒時過年記憶

(編者按:本文仍是“膠東年味記憶”話題系列,這次的講述者叫做蓋霄峰,他是一位來自萊陽農村的“80後”,雖然很早就在城裡工作定居,但一直堅持回老家過年。提到老家的年,他深有感慨,下面就聽聽他的講述。)

講述:一位萊陽農村“80後”的兒時過年記憶

(姜疃鎮在地圖上的位置示意)

以下是正文——

我出生在1982年,老家是萊陽市南鄉的姜疃村。對比父輩人,我童年時期的條件已經改善不少,但其實還度過一段艱苦的時候,記得小學放學餓了時候,玉米餅子沾著豬大油吃,就已經是美味。因此,那時尤其盼望著過年,因為過年有好吃的肉菜,好穿的新衣服,還有奶奶給的五角壓歲錢。

年的感覺是從臘月就開始的,過了臘八,大集上開始有賣對子、福字、天章(門籤)、香燭、灶門頭、鞭炮等等 ,大人們忙著採購 ,孩子們放寒假之後也都出來湊熱鬧。

講述:一位萊陽農村“80後”的兒時過年記憶

當時趕集,我最掛念的就是小鞭炮,父親買的小鞭炮100響的,不“噶實”(方言:捨得)一下放完,都拆開一個一個放。到了大年三十這天,萊陽南鄉中午飯就是吃隔年菜,家家戶戶蒸米飯(大黃米)加豬排骨、粉條、豆腐、豬血、白菜,燉好了,澆在米飯上,真的就是這一個菜,每年都這樣。我問問我媽,我媽說老輩傳下來的,除夕這天中午就吃這個 ,不過真的挺好吃的,燉排骨加菜米飯噴香。很多長輩都說:“平時做這個菜吃這沒感覺,只有過年這天吃這個菜才有年味。”

講述:一位萊陽農村“80後”的兒時過年記憶

吃罷午飯 我們小孩照例就是玩,大人們忙著擺供桌,講究的人家擺上豬頭、鯉魚(都張嘴活的)和整隻的雞,再加上黃米飯、白菜、糕點,擺得滿滿一桌子。然後,家裡的長輩請出宗譜掛畫竹子,院子也擺上貢品。有的人家,除夕下午要去祖瑩上墳請祖先回來過年。

年三十的下午,婦女們通常在家剁菜包餃子,等著晚上迎年。下午4點左右,村裡就陸陸續續開始有放鞭炮的了, 年真的來了,我媽每年都叨咕,這些人這個點就吃飯了嗎?怎麼這麼早辦?心裡開始發急了,迎年是先放鞭炮後吃餃子 ,年初二下午送年是先吃餃子,再放鞭,先放鞭說明人家已經開始要吃年夜飯了。

講述:一位萊陽農村“80後”的兒時過年記憶

我們家中規中矩,一般正常就是5點半發紙,放完鞭炮我和我哥先問爸媽過年好,6點開始吃飯。6點半左右吃完飯小孩子最盼望的拜年儀式就開始了,先去自己的爺爺奶奶家磕頭拜年,奶奶會給5毛錢或者一塊錢壓歲錢, 然後再去大爹大媽姆家拜年。父親的親兄弟幾個子侄們也互相拜年,衚衕的人開始多了,大人們在衚衕看見了也互相問過年好發財之類的吉祥話, 我們這支人從我記事起就是晚上8點左右未出五服的互相拜年。第二天早晨(大年初一)再去一大宗支的人家拜年。小孩子們可高興了,家家都給糖吃,男孩子們過年這天不論大小,都當大爺們看待,8點左右拜完年就著急回來看春節晚會了,回家後趕緊掏出戰利品,數數拜年糖攢了多少,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也不缺糖果吃了 ,但是小時候真的很珍貴,特別是要到好吃的酒心糖,心裡甭提多高興了。

講述:一位萊陽農村“80後”的兒時過年記憶

(從萊陽城區向南,跨過韓格莊大橋,就進入姜疃鎮地界)

有的地方是:除夕子時守歲,發紙放鞭炮,凌晨拜年,我們這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沒有這個風俗,看完春節晚會睡覺 ,初一早晨7點起來還要拜年。

隨著時間的推移,感覺年味慢慢淡了,每年去拜年,炕上坐的長輩老奶奶們,一年少一個,慢慢的都走了,而我也長大了。

不過, 我的孩子現在還是盼望著去老家過年,等拜年的時候,家家戶戶去要糖,看到他,彷彿就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