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的孩子,都有一個敢於跟世界對話的靈魂

臨近春節,大家都開始討論回家過年的事情,可是,這幾天卻看到一條新聞:

留美研究生12年春節不回家,只因為不想回家面對已經決裂的家人

他寫了15000餘字記錄父母這些年對自己的“過度關愛”,並說:“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範”。

“不聽話”的孩子,都有一個敢於跟世界對話的靈魂

萬字文的開頭

他的父母會依照自己的喜好為兒子包辦大小事情;

拒絕他到外地上學的要求,把他限制在大院的單純封閉的環境中;

他到北京上大學之後,父母會讓在北京的大姨“照顧”他;

他去了美國讀研,父母也如影隨形,找到一位“老朋友”照顧他……

這一切都讓他這麼多年耿耿於懷放不下,他說他遭到長期的“情感忽視”,覺得“他們所有的付出都只是為了控制”,後來,他拉黑了與父母的所有聯繫方式,最近10年,他只回過一次家……

到現在,他的父母希望能跟他重新聯繫起來。

無可否認,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可是,為什麼愛會變成“控制”?什麼時候,父母和孩子能有平等溝通的靈魂?

聽話,是好孩子的基本要求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孩子從小是被要求“聽話”,絕對服從父母的命令和要求,一代又一代的小孩就在“聽話”的環境中長大,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父母,自然也會同樣要求自己的孩子。

然而,我們不要忘記一件重要的事情:現在的孩子,跟以前的孩子,已經大大不同了。

在過去,一個家庭裡有多個孩子,家庭教育大多是採取一言堂的模式。但是,現在的孩子被捧在手心裡長大,由於經濟條件和教育水平的大幅提升,孩子見多識廣,其知識水平和眼界已經遠非從前同齡的孩子能比。

與上一代人比,他們發展出更高的自尊水平,內心的不安全感少了很多。他們敢於表達自己,有很強的自尊心。

面對這樣的新生一代,如果我們還是遵循傳統,靠著父輩們傳給我們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註定會陷入困境。

前幾天看到一個視頻,一個犯了錯的小女孩,面對一直讓自己認錯的不依不饒的媽媽,邊哭邊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我知道錯了。

我已經說了“對不起”,你們為什麼還是要不依不饒?

請你們出去,我想靜一靜。

雖然小女孩不斷地表達了想靜一靜的訴求,家長沒有立馬住嘴,還是一再強調女兒的錯誤,希望女兒及時服軟:

你錯了,認錯態度不對。

你到現在都不知道你自己錯在哪裡。

我們可以讓你靜一靜,但是之後要寫書面檢討。

“不聽話”的孩子,都有一個敢於跟世界對話的靈魂

這不是父母與孩子的溝通,這是強者對弱者的施壓。

這樣的經歷,也許很多人都有過。或許孩子已經意識到錯了,但孩子也是有自尊的,面對母親一定要讓她認錯的強勢,孩子從情緒上無法接受。其實想想,這種類似的場景,幾乎每天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兩個小夥伴打架了,家長讓孩子道歉,孩子不肯,家長便拿出手段讓孩子就範,或是揪耳朵或是語言恐嚇“現在,馬上道歉,再不道歉一會兒不給你買玩具。”

“來,把衣服穿上。”

“不,不穿,我熱。”

“穿吧,外頭冷。”

說完硬給孩子套上,孩子拳打腳踢不想穿,家長怒了,“你這孩子,真不像話,一點都不聽話!”

你真的願意聽聽孩子的想法嗎

面對孩子“不聽話”的行為,我們為什麼那麼生氣?靜下心來想想,縱然他的行為讓你生氣,或許更讓你生氣的在於:

  • 孩子挑戰了做父母的權威,讓你失了顏面

  • 你討厭這種失控的感覺

  • 你希望用父母天然的權威性或者是以絕對正確的態度去逼迫孩子服從

對於父母和孩子談“平等”和“尊重”,稍微有所學習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但遺憾的是,即便讀再多的育兒書籍,即便喊再多的尊重平等,很多父母骨子裡並不認為孩子和大人是平等的

他們認為,孩子“不懂”,自己有更豐富的人生閱歷,在知識和體力上佔有優勢,是先行者,引導者,是權威,是正確的。

但事實上,縱然大人能在知識和體力上領先孩子,但在智慧上卻未必如此。我們常常能看到——

孩子拖著急匆匆要闖紅燈過馬路的家長,說家長的行為不對;

孩子想給點東西給路邊的乞丐,家長拉著孩子說“都是騙子”轉身離去;

孩子專注於當下的事情,而大人一直在旁邊不停地催促。

孩子以最真實最誠摯的狀態認識著這個世界,而拉著他認識世界的引路人卻未必懂他。

父母如果只是停留在口頭上的“我尊重你的意見,有什麼你說”,卻聽不見他表達的東西,孩子就不會停止用更大的力氣、更激烈的情緒來表達。

在“讓孩子聽話”和“聽孩子說話”之間,更多的父母選擇的是前者。當父母自喜於“手氣好”,有一個聽話不操心的孩子時,可能也就失去了和一個天真靈魂交流的樂趣。

對孩子來說,真實比權威更有力量

“不聽話”的孩子,都有一個敢於跟世界對話的靈魂

很多父母因為害怕損害自己在孩子面前的權威,會特別在乎顏面。

孩子調皮了,一定要讓孩子立馬改正;孩子犯了錯,馬上要認錯道歉;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拼命壓制甚至是不惜動用武力讓孩子屈服——特別是在公共場合,為了免於被他人指責,粗暴地干涉孩子,然而卻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作為父母,不妨在心底問問自己:

  • 為什麼我會那麼在乎他人的眼光?

  • 為什麼我那麼討厭失控的感覺?

  • 是我的感受更重要還是孩子的感受更重要?

  • 有哪些辦法可以幫助我提高承受力,允許孩子,也允許自己不完美?

權威的父母遠遠沒有真實的、不完美的父母更能接近孩子的心。

如果孩子總是擔心被懲罰、被教育,他就會知道這種關係是不安全的,會用謊言和迴避去對待父母,原本親密的關係成為一種對抗,時間長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就會越走越遠。

在心理諮詢當中經常可以碰見因為孩子的問題前來諮詢的父母,然而深聊下去,發現無一例外,父母與孩子無法瞭解對方的真實想法和情緒。而這當中,很多父母都是扮演了權威者的角色,聽不進孩子的多次呼喊。一旦雙方通過溝通達成和解,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與其等孩子走遠了再往回拉,還不如放下那些架子,一開始就用真誠、平等、尊重的態度去和我們的寶貝溝通,當你要求孩子的之前,先問自己能不能做到。

甚至有時候,以他們為師,去學會真實而大膽地表達,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和孩子一起成長,去發現自己錯身已久的坦誠。

只有聽見孩子,才能理解和尊重孩子,才能養育出更從容、更自信、更快樂的孩子。

茗荷

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欄撰稿人,一個腦洞大開、對生命熱愛和好奇的存在。我唯一的使命是讓你記起你有多完美。公眾號:茗荷心理在線(ID:mingheonlin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