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區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的30年開拓之路

中國食品報四川訊 (蔣雪)為摹寫“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李白曾寫下了“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詩句,但回顧蜀道考古成果時不難發現,早在商周時期,秦蜀先民就已開始利用天然的古道進行文化往來。2000多年前,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成都作為古代南方絲綢之路起點,亦有商隊從此地出發,在互利互惠的公平貿易中實現了絲綢之路的長期繁榮。而700多年前,馬可·波羅隨父親沿古絲綢之路遊歷東方,當他駐足成都府時,南河水闊、帆影重重,商貿船隻往來其間的天府之國繁華盛況,讓其不禁驚歎:“世界之人無有能想象其盛者,未聞未見者,必不信其有之也。”


成都高新區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的30年開拓之路

事實上,天府之國雖為四塞之地,卻塞而不閉,從來都以開放之姿不斷吸納外來文化,不斷拓寬交往格局。改革開放40年來,成都將千年孕育的開放活力釋放得淋漓盡致,已陸續與全球228個國家或地區建立經貿往來、與全球89個城市締結友城或友好合作關係,外貿進出口總額近20年增長26.5倍,成都航空口岸年度出入境人數近10年增長10倍,成為內地領館第三城,實現從半封閉內陸腹地到全方位開放高地的歷史性跨越。

在這樣的歷史性跨越中,應運改革開放浪潮而生的成都高新區,夯基壘臺、立柱架樑,在全國對外開放由南到北、由東到西層層推進的大變局中把握住大開放大開發的航向,隨著中國寬領域、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的構架,成為了成都乃至四川經濟外向度最高、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的區域,正高質高端構建起開放型產業體系。

改革開放大幕開啟 開發開放之路起步

1978年,我國82%的人口依靠農業為生,進出口貿易的比重不及國內生產總值的10%,是典型的低收入內向型農業經濟。隨著改革開放大幕的開啟,到1990年時,我國的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已達1154.4億美元,對外貿易依存度達29.46%。

為構建中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橋頭堡”,1990年上海浦東開放開發伊始,便在一片蘆葦蕩之上設立了中國首個保稅園區——“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按照國際慣例運作,實行比其他開放地區更為靈活優惠的政策,併成為國家開放金融、貿易、投資、服務、運輸等領域的試驗區和先行區。

1992年,日本伊藤忠商事有限公司入駐外高橋,這是新中國成立後進入的第一家外資貿易公司。隨後,英特爾、飛利浦、IBM等一批國際巨頭紛紛落戶,掀起了一波外貿大潮。“海關稅收從1994年的0.45億元到1995年的3.4億元,再到1996年的16.97億元。”外高橋開發公司首任總經理阮延華這樣回憶道,外高橋保稅區的成功,為全國各地提供了寶貴的複製經驗。

而彼時,距離上海1800多公里的成都,已向四川省委、省政府呈交《關於推進成都科技密集開發區建設工作的報告》,拉開了成都高新區籌建大幕,並於1991年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高新區。

相較於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和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而言,不沿邊、不靠海的成都高新區,開發開放之路走得艱難一些。1997年,當全國的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已達3251.6億美元時,成都高新區外貿進出口額僅1500萬美元,在成都市同期外貿進出口總額中所佔比例很小。

1998年後,隨著國家“大經貿戰略”和成都市“開放強市戰略”相繼實施,成都高新區開始及時調整外向型經濟策略,一手抓招商引資,一手抓外貿出口,以開放促發展,成都高新區的企業不斷“走出去”。

“成都高新區國際貿易產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這是《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志》中對成都高新區前15年對外貿易的總結。1999年,成都高新區外貿出口額僅2020萬美元,四川全省外貿出口額也僅11億美元,但就是在這一年,成都高新區的對外貿易迎來了一次風口——國務院啟動了國家級出口加工區試點工作。

顧名思義,國家級出口加工區指的是國家劃定或開闢的專門製造、加工、裝配出口商品的特殊工業區。設立出口加工區,不僅為高新技術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建立“橋頭堡”,也為高新技術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提供舞臺,推動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壯大。在此背景下,1999年9月,成都市成立申報設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工作領導小組,將出口加工區的載體放在了成都高新區。

在2000年4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行設立出口加工區試點的覆函》中,四川成都等15個地區成為第一批出口加工區的試點,中國首批、西部唯一的國家級出口加工區亦在成都高新區設立。在出口加工區先行先試措施的強勢推動下,從2000年起,成都高新區外貿連續6年保持35%以上高速增長,至2005年時,外貿出口額已達3.85億美元,比1997年增長24.67倍。

“英特爾效應”顯現 產業呈加速聚集態勢

回望歷史,發展的軌跡總有交集,世紀之交的2001年,曾為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英特爾公司,把目光投到了四川成都。

全球第一大芯片製造商、全球唯一的芯片封裝測試工廠、改革開放後成都投資額最大的外資項目……2003年,帶著這樣的光環,英特爾成都工廠項目花落成都高新區。如今,全球每兩臺筆記本電腦中,便有一枚“成都芯”,而在當時,讓項目真正落地卻是困難重重。

英特爾項目的推進得到省市兩級的大力關注與支持,成都市牽頭成立英特爾項目領導小組、工作小組,並在全市20多個相關部門中抽調精兵強將,整合成一個精英團隊,形成6個專家小組。

擺在專家小組面前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地從哪來?”在前期考察中,英特爾對成都高新區(西區)的區位尤為看中,而根據上海的經驗,這樣一個產品90%靠出口的世界級製造基地,要實現高效率通關,只能在出口加工區進行。

成都高新區(西區)當時並不屬於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區範疇,而成都是全國首批15個出口加工區之一。一座城市擁有兩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在全國是非常罕見的,中央會不會特批一個加工區?

2002年7月初,四川省政府一份《關於設立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區西區的請示》的“特急明轉”發往北京。國家八個部委經過慎重研究,向中央呈送的報告中寫道:“考慮到英特爾公司如到成都投資,將對四川省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和工業結構調整產生積極作用,對吸引跨國公司到西部地區投資具有示範效應,有關部門原則同意在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區設立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區西區。”2003年1月,海關總署正式批覆,同意設立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區西區。

歷史的縱軸與空間的橫軸終究會在一些特定的時空上交錯。1996年,英特爾在中國的第一間工廠於上海浦東的一片蘆葦蕩上開建,而7年後的2003年8月,響應中國“西部大開發”的戰略號召,英特爾宣佈投資成都,建立芯片封裝測試工廠。

除了提供產值,英特爾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英特爾效應”——英特爾每到一地設廠,都會吸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落戶。於是,2004年,馬來西亞的宇芯來了,美國芯源和莫仕連接器也來了……一座座新建的廠房就在英特爾成都工廠旁拔地而起,出口加工區內道路交通、水電氣、排汙、通信等功能日趨完善,產業呈現加速聚集態勢。

到2005年,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區西區已建成8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有英特爾、芯源、莫仕連接器等企業入駐,初步形成了集成電路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產業鏈,配套企業達600家,成為中國西部外商投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與此同時,從2001年至2009年,成都出口加工區進出口總額由63.3萬美元增加到67.2億美元,增長10616倍,進入全國先進出口加工區行列。

國際化視角考量發展 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在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大幅增長的同時,成都高新區的外貿結構也逐步發生著變化。2001年,成都高新區的出口總額90%來自一般貿易和傳統低價值產品。而隨著出口加工區西區內企業的陸續建成投產,到2005年,一般貿易的比重由90%下降到31%,高科技產品的出口比例由21%上升到45%,同期,生產型出口企業由16家增長到269家。

隨著英特爾、德州儀器、富士康、戴爾、莫仕等世界500強及跨國企業聚集,2010年,四川成都出口加工區迎來了轉型升級。在疊加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中心)的全部政策和功能後,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正式掛牌,並於2011年5月正式封關運行。運行首年,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進出口額便排名全國第五,中西部第一。而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綜合保稅區已實現進出口總額1511億元,同比增長25.7%,進出口總額超過崑山綜保區和新鄭綜保區,躍居全國綜保區首位。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隨著2013年中國正式發出“一帶一路”倡議,改變了中國以沿海開放為主的交往格局,使成都從內陸城市躍至國家向西向南的開放前沿。同年4月26日,首趟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從成都始發,沿著近萬公里跨國軌道直奔波蘭羅茲,架起我國西部乃至沿海地區通往歐洲的陸上貨運國際大通道,從根本上打破西部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必須依賴港口的歷史。

在四川省委作出推動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新態勢的戰略部署,著力以“開放格局之變”推動四川發展版圖重塑時,前所未有地賦予了成都在世界城市體系中參與合作競爭的責任和使命。既是“四向拓展”的起點又是“全域開放”的支點,成都的對外開放迎來了新的重大歷史機遇。成都高新區亦圍繞高質量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改革攻堅計劃,堅持用國際化視角考量發展,聚焦高質高端構建開放型產業體系、聚焦集成引領構建開放型平臺體系、聚焦高效便利構建開放型市場體系,以新機遇構建產業新體系。

在高新西區,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正加快建設。隨著格羅方德格芯12英寸晶圓製造基地與京東方成都第六代柔性屏AMOLED兩大項目的落地,芯源、宇芯、業成等企業也將研發中心帶到了這裡,產業鏈不斷向上遊延伸,為區域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同時,成都高新區積極從全球吸引頂尖產業資源、參與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分工,不斷向全球電子信息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核心邁進。

在高新南區,正進一步優產業、聚核心,以培育創新產業鏈為抓手,聚焦六大形態七大場景,著力構建新經濟產業生態圈。同時,高新南區將構建融入世界的開放活力地圖,不僅要提升中國-歐洲中心的功能和層次,聚集更多高能級國際機構、知名企業,打造國家級對歐合作平臺、國際交流中心,匯聚高端國際會議、論壇和專項賽事,更要構建泛歐亞開放中心,聯動四川大學、新川創新科技園,打造“一帶一路”國際社區。

在與雙流區共建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成都高新區以44平方公里的土地為載體,全力打造產業發展要素完善、創新創業氛圍活躍的生物產業生態圈,已引進全球醫藥巨頭賽諾菲等世界500強企業,聚集先導藥物、海創藥業、藍光英諾等優質企業,通過與歐美生物產業的“國際合作”、與中國國藥集團全方位戰略配對的“政企合作”、打破行政壁壘聚集強勢資源的“區域合作”三大模式,面向全球配置資源,不斷聚集產業高端要素,力爭到2020年初步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生物產業生態圈,2050年建成世界級生物產業創新創造中心。

在高新東區,隨著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的建設,成都高新區將按照“全球新樞紐經濟領航者”的產業定位,依託空港樞紐與未來的自貿試驗區,重點發展臨空指向性強、全球輻射廣的臨空型樞紐經濟;突出以人為本,瞄準高端客流群體,重點發展具有宜居、休閒特質的都市型服務經濟;圍繞新技術、新組織、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聚焦六大新經濟形態,重點發展科技與經濟深度融通、發展潛力巨大的創新型新經濟。

縱觀成都高新區發展的30年,每一次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改革開放,都找準了定位、踩準了節拍。開發開放、從理念轉化為行動,產業聚集、連點成線到面,三十而立再出發的成都高新區,以全球化視野描繪了“高質量建設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的發展新藍圖,將“朋友圈”擴展至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正著力構建基於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為核心的對外開放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