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風口 車載便利店?

下一個風口 車載便利店?

出租車上,裝滿零食的布制貨架掛在了椅背上。掃描二維碼,乘客即可購買。

近期,深圳gogo車吧項目獲千萬級融資,並在深圳加大投放量,在近四百臺出租車上乘客可以掃碼購買零售飲品、食品。而在去年8月,杭州的“魔急便”項目已完成金沙江領投、王剛等參投總計1250萬元的天使輪投資。在車載便利店興起的背後,有從業者期待車輛成為下一個大流量消費場景。但業內對此較為謹慎,車載便利店存在監管雷區,且存在門檻低易複製替代、盈利模式不清晰等痛點,前景還不明朗。

採購商還是平臺商?

瞄準車內消費場景

對黃女士而言,這一次的打車體驗尤其不同。在車上掃碼、取貨,她在車上解決了早餐。以往的早上,她總是匆忙出門趕赴南山區開會,早餐總是來不及吃,只有等到打的士抵達單位後,再在寫字樓附近買早餐。而因為臨近開會,她的早餐往往要等到會議結束才能享用,早餐或許變成了午餐。

“看到出租車上有這麼多的零食,挺新奇。”黃女士稱,平時她並沒有在出租車上吃零食的習慣,不過,當前不少年輕上班一族常常來不及吃早餐就趕著去上班,這時出租車上如果有小麵包、牛奶,那確實挺實用。

出租車司機黃師傅剛剛加入gogo平臺,他只需要繳納貨架成本價200元,便可在gogo下單,然後到提貨點取貨。他沒有銷售任務,卻可以賺取商品差價、補充收入。因而,在他看來,出租車便利店的出現也是一個商機。

據gogo車吧項目負責人陳燕軍介紹,該公司於2016年創立,位於深圳南山區,是國內最早打造車載便利店項目的企業。該項目模式是:上游採購零食飲品、設計零售貨架、對接各大供應商,中游則開發小程序和數據平臺,下游聯結運營車輛。司機從公司統一拿貨,商品主要有飲料、零食、功能性商品(如雨傘、雨衣、充電寶、暈車貼等)。在車內貼上二維碼車貼、裝上貨架,乘客微信掃碼下單。每售出一份商品,這些收入就歸到司機個人賬上。“司機也可以同時當老闆”,陳燕軍告訴記者。

“12元的商品,給到司機可能不到10元,這2元左右的利潤就全歸司機。”在陳燕軍看來,gogo車吧項目在目前階段更類似於採購商和平臺商。不過,由於目前在深圳的體量不過千輛,gogo車吧在採購上並沒有很強的議價能力,而依託小程序和微信掃碼支付,消費者也很難形成黏性,大數據要發揮價值的前提必須是數據夠大,所以gogo車吧現時的重點是開拓更多出租車司機參與項目。

“運營車輛只是一部分,車載便利店更多的想象空間是未來的無人駕駛。”陳燕軍告訴記者。全國350萬出租車司機每天服務人數上億,其中僅深圳兩萬輛出租車每天就服務將近100萬人次,如此龐大的服務量必定有許多未發掘的需求。而在已有需求之外,和眾多瞄準零售新場景的創業者一樣,陳燕軍看到的是無人駕駛和無人零售相結合的巨大流量入口。

為他人做嫁衣?

易複製、可替代,盈利模式還需打磨

看中新消費場景,車載便利店項目不缺入場玩家,但如何活下來是關鍵。目前,國內後起之秀“魔急便”已獲1250萬元天使輪融資,已在杭州大面積鋪開項目。而紐約初創企業Cargo則聯手uber(優步)司機,在零售商品之餘,更多是和品牌商家合力,以廣告營銷獲得盈利來源。

不過,目前不論是深圳的gogo車吧還是杭州的魔急便,兩者更多還是在採購、零售上發力,司機或成最大得益者。其中,在gogo車吧項目中,司機需要直接付款拿貨,差價收入歸司機;在魔急便項目中,申請司機需為滴滴平臺合規司機並交納車載盒子(MobileGoBox)保證金299元,司機本身並不直接購買貨品,司機每日可獲得銷售總額的20%的提成。

並非所有司機都買賬。在觀瀾區域開出租車的李師傅和身邊大多數的同行一樣,對車載便利店項目並不“感冒”。早在2016年,他就聽說過有同行在車內架起了售賣貨架,時隔一年後他仍在觀望。在他看來,出租車內部本就空間狹小,貨品上架不僅意味著車內空間壓縮,還意味著備貨要佔用後備廂。攜帶大件行李的客人乘車,將無法擺放行李,“退一步說,我為什麼不直接自己進貨自己賣,而要通過第三方?”

自2016年起步至今,深圳gogo車吧項目曾經歷停滯,其中司機意願低是重要原因。據gogo車吧數據,每100個司機中僅有10%願意嘗試車載便利店。

在深圳投資人麥克的眼裡,這些項目存在可複製、易替代的問題。“因為沒人看守,無人貨架容易丟貨。但對車載便利店而言,他們容易丟的可能是‘命’”,麥克告訴記者。相較於無人貨架的研發、植入,車載便利店的投入更低、資產更輕。對無人貨架項目來說,貨架需要項目方自己植入寫字樓,運營維護、補貨採購倉儲都落在項目方身上。而對車載便利店而言,貨架成本更低,零售產品要麼是司機買入,要麼是項目方負責,但運營維護則在司機身上。因此,車載便利店的模式容易複製推廣,但門檻低意味著先入者未必贏。模式容易複製需要面對的一個負面影響,是各車載便利店品牌會和網約車一樣,容易陷入補貼戰爭,此時輕資產模式也就變成了重資產。

多名業界人士認為,車載便利店屬於垂直式消費場景,想象空間大但上升空間小,如果沒有可延伸的商業模式,可能很快就會接近天花板。不僅如此,這個模式本身也存在一些脆弱性。南都記者瞭解到,目前深圳gogo車吧把採購利潤完全讓給司機,而杭州魔急便和紐約Cargo等企業均是通過補貼吸引司機。魔急便在杭州試運營時,司機衝著補貼才同意在車內架設貨架,但補貼停止之後,就可能陷入停滯。

聲音

出租車內部本就空間狹小,貨品上架壓縮了車內空間,備貨還要佔用後備廂。攜帶大件行李的客人乘車,將無法擺放行李。退一步說,我為什麼不直接自己進貨自己賣,而要通過第三方?

———觀瀾出租車司機李師傅

車載便利店是對新消費場景的開發,而每一個適應需求而產生的新興零售業態、模式都值得期待。不過在走向更廣闊的場景應用之前,相關政策法規配套需要跟上。

———深圳零售商業行業協會外聯部主管鄧曉林

焦點

車載便利店前景如何?

尚需相關政策法規配套

雖然盈利模式並不明朗,但並不影響業界對於未來零售消費場景變革的想象。據Cargo的公開數據,車載便利店每月能讓司機增加100美元-300美元的收入;gogo車吧的數據也顯示,單個司機每天銷售額在30元-300元(人民幣,下同)不等,每月最多可獲得2000元的收入。除了出租車、網約車,公共運營車輛未來是否也會被納入開發空間?

深圳零售商業行業協會外聯部主管鄧曉林認為,車載便利店是對新消費場景的開發,而每一個適應需求而產生的新興零售業態、模式都值得期待。不過在走向更廣闊的場景應用之前,相關政策法規配套需要跟上。

走訪過程中,記者瞭解到,作為新興商業模式,目前車載便利店尚處監管相對空白的狀態,許多出租車司機並不知道和車內銷售商品相關的法規,但都擔心未來會因此而被處罰。記者從深圳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瞭解到,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三十五條規定,國家對食品生產經營實行許可制度。從事食品生產、食品銷售、餐飲服務,應當依法取得許可。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運營車輛兼售飲品、食品的行為,涉嫌無證經營。未來,車輛要納入新零售的消費場景,安全和衛生將成為監管配套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