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半年內離職率超三成 第一份工作平均維持7個月

據《勞動報》報道,去年7月起,第一批“95後”本科畢業生踏入職場。都說年輕人愛跳槽,沒想到這麼能跳。勞動報記者發現,近期就有多個研究報告同時顯示出95後職場人的高離職率。新生代95後職工為何離職?

-數據-

第一份工作平均維持7個月

如果將時間軸拉得縱深一些,我們會發現職場人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在職時間,無可挽回地呈現出遞減趨勢。

近日,領英針對其全國範圍內15萬份用戶公開檔案展開統計發現,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才換,80後則是3年半,而90後驟減到19個月,95後更是僅僅在職7個月就選擇了辭職。

不約而同地,麥可思研究院在今年6月發佈的《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也顯示,201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高達33%。

58集團聯合騰訊發佈的《2017-2018年度中基層求職者行為特徵研究》則指出,“興趣愛好”成為95後求職考慮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任性”95後的眼中:穩定、前途早已經不是他們選擇工作的首要因素,興趣愛好才是重中之重。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他們都不願意將就。

-個案-

95後職工閃辭為哪般?

“說走就走”的背後,是源於95後的草率衝動或個性使然,還是因為年輕給予了他們更充足的勇氣,更多元的選擇還是有其他理由?勞動報記者找來兩位新生代職工聊了一聊。

“不符合個人追求,秒辭是最好的選擇”

小林,1995年生,畢業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初入職場不到一年就已經“閃辭”了三次。小林大學畢業後首先通過校招進入滬上一家人力資源公司,初入職場,她很快發現這家公司並沒有當初面試時介紹的那麼美好,每天加班到深夜,工作內容繁雜,她感到很失落,沒幹多久就決定辭職。

之後,她曾在一天內參加了4家公司的面試,奔波求職,最後選定了一家互聯網企業,可也只在那裡工作了兩個星期。上週,小林又成功入職一家媒體公司,職位是新媒體運營。萬萬沒想到,“任性”的她再次刷新了離職速度———“上午入職後,我下午就決定不幹了。”小林花了幾分鐘向記者講述了她這份不到8小時的工作,解釋了她為何選擇離職。

總結來說,入職前說好是做新媒體運營,入職後才發現這個所謂的新媒體運營是最主要還是做銷售。而她對此的態度是:“我不喜歡做銷售,如果不是新媒體運營,是新媒體銷售,那麼我一開始就不會投簡歷。”

就這樣,小林因為工作內容的關係,上午才入職,下午就離職了。當記者詢問“為什麼不再待幾天?最少也該過幾周再看看”時,她表示,“公司不符合我的追求,我覺得繼續待在公司沒價值,即不想浪費公司的時間,也不想浪費我的時間,秒辭是我最好的選擇。

“其實誰也不想這樣跳來跳去,真的很累,但如果內心對自己對未來還有一小點期許,就會不斷去尋找自己想做的。”小林說。

“不要畫大餅,我只想要勞有所得”

同為1995年出生的小郭,第一份工作就職於張江一家已頗具規模的創業型公司,每月到手6000多元的工資,起先讓他覺得還不錯。

作為一名程序開發人員,小郭每天要面臨的是創建、測試、修改,偶爾到了下班時間,某個代碼還沒有寫完,加班晚走些,他也覺得無可厚非。

然而入職兩個多月後,自從公司一個大數據醫療健康項目啟動後,小郭說自己每天都要額外加班4-6個小時,“錯過回家地鐵已經是小事,可怕的是第二天還要繼續這樣加班。”

更讓他無法接受的一點是,由於年紀輕、資歷淺,小郭常常被指揮來指揮去,一個人要攬好幾個人的活兒。

“一個蘿蔔一個坑,需要多少人就組建多少人的團隊,並且大家各司其職。”小郭對記者說,這家公司的權責並不分明,好像是個事兒就都有他的份,“雖然天天加班,但工作效率並不高。還有一次因為被指派接手別人幹了一半的活兒,沒做好,反而被其他部門的同事投訴過一次。”

對於這些,小郭也曾找公司領導反映,希望要麼加薪,要麼減去他份外的工作量。然而領導給予他的回覆則是,“應屆生剛入職場不要怕累,不要太看重錢,應該以今後的發展為重”等等。

“付出了,就要有對應的回報,這是我對工作最基本的一個要求。”小郭說,公司領導這樣“畫大餅”式的規勸讓他最終下定決心離開。

“我不是想要‘不勞而獲’,我只要‘勞有所得’,那是天經地義的事。”小郭說。

 -分析-

職場外部環境已大不同

本科生數量、企業、產業都在變

實際上,不是年輕人變得快,而是這個時代變化得太快。

首先,年輕人找工作就迎來了變數。經濟學家蓋伊·伯格爾指出,“大學文憑曾經能讓你擁有一份長達40年的工作。但現在,它只是你第一份工作的敲門磚而已。”

其次,企業也在變化。薪資的增長方式則加速了企業之間人員的流動,跳槽成為提升收入最為便捷的方式。在人力資源領域,一個流行的說法是,每次跳槽應該至少要求20%-30%的漲薪。

第三,2017年中國的第三產業比重為51.6%,已超過GDP的半數。而從經濟角度講,第三產業佔主導的發達國家,工作靈活多變,跳槽機會多是發展的標誌。

先就業再擇業在變化中謀求發展

職場在變,年輕人則在變化中求發展。

年輕人帶來的第一個改變,是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並非就要一輩子幹到底。調查顯示,62%的2017級應屆畢業生,認定自己需要“先就業,再擇業”。

“其實換工作的理由就這麼幾項,這些想法中年人也時刻都有,只不過年輕人最敢做,試錯了大不了重來。”智聯招聘一名資深招聘專員告訴記者,如果按年齡劃分,35歲以上的員工是最穩定的人群。30歲以下的年輕人,機會成本不高,換工作的風險不大。

而年輕人帶來的第二個改變,是原來由穩定帶來的安全感,現在被追求進步所取代。

“跳槽分主動跳槽和被動跳槽。如果主動跳槽增多,這說明職場人生存狀態在發生變化。”該人士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逐漸擺脫了在一個地方混資歷的工作模式,這對年輕人其實要求更高,只有不斷提升專業能力,才能如魚得水。

年輕人帶來的第三個改變,是看重職場變化中的自由。

如今是“自我選擇”的時代,國企還是私企,創業還是打工,年輕人自己說了算,幹不爽了想跳槽很正常。

“當然,自由也是相對的,”他表示,一方面年輕人可以選擇的空間越來越大,選擇自由會帶來更高的滿意度。另一方面,一旦讓年輕人自由了,年輕人反而有了焦慮,因為貧富都是自己努力的結果。也就是說,年輕人要為自己的未來做安排和負責。

企業該怎樣留住95後?待遇合適、平等交流

對於主動離職,一種被廣泛認可的說法時,員工離職只有兩個原因:要麼是錢沒給夠,要麼是心委屈了。

人力資源專家屈輝向勞動報記者表示,千萬不要以為95後“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他們也在揹負著巨大的經濟壓力,滿足基本的物質基礎是留住他們的首要條件。

公司僱傭員工,原本就要付錢,對於貢獻大的員工,多付點錢是應該的。比如在加班文化十分盛行的華為,離職率卻沒有想象中高,就是因為華為強調:公司對員工要以利益為前提,以制度為保障,以文化為紐帶。

屈輝表示,一些企業往往喜歡壓榨員工的剩餘價值,恰恰95後是最看重人身權益的。所以只給一份固定薪水,就要求員工能無條件奉獻自己,自願承擔一些本職工作之外的勞動,那是不可能的。

對95後員工來說,老闆只是勞動合同的另一方,而領導只是同樣領工資辦事的人,作為下級,他們會尊敬你,但是不會無條件地為你辦事。侵害人身權益,佔用休息時間,這些都是他們不能忍受的。

此外,用老闆的姿態打壓員工、用“過來人”的姿勢對員工進行訓誡,用教訓的口吻對員工進行說教,用不耐煩的語氣進行指導……這些做法也有不妥。

警惕“試錯型”辭職跳槽要基於職業規劃

對於95後本身來說,專家也建議要理清自己辭職的真正內在原因。

上海向陽生涯職業規劃機構人力資源專家表示,辭職有理性和非理性之分。其中,比較常見的“試錯型”辭職就是非理性辭職,多發於年輕一些的職場人,特別是剛剛走出校門的應屆生們。因為年輕和缺乏職業規劃,他們更傾向於通過“試錯”來找到適合的工作。

然而,試錯型辭職發展到後來很容易形成一種心理慣性,但凡工作上出現問題,或者和領導有了矛盾、覺得自己職業倦怠了,就會忍不住想辭職、換工作。這類辭職顯然是不可取得。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院長馮喜良認為,頻繁跳槽不利於個人發展,其實想要真正瞭解一個職業,沒有3-5年的積累是不現實的。不過,如果是經過深思熟慮,簡單來講一定是基於自己的職業規劃,找準了自己的職業定位和未來的發展方向之後才去辭的職,當然可以。而除此以外,他表示,年輕人若是盲目辭職跳槽,那只是逃避,而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