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丨「央媽」和「財爸」隔空喊話引發的理性思考

近日,圍繞如何防範重大風險及應對當前經濟發展遇到的瓶頸問題,央行和財政部一些官員、學者就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進行了一番“隔空喊話”,雙方觀點針鋒相對,引發廣泛關注。 “央媽”和“財爸”之間,這一場罕見的隔空互懟會引發怎樣的思考?今天,我們不妨聽一聽天津金融資產交易所首席經濟學家顧雷博士的聲音。

長期以來,央行與財政部就國民經濟發展問題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最近,各自觀點的不同再次升級為筆墨之爭,焦點就是7月13日《當前形勢下財政政策大有可為》和7月16日《財政政策為誰積極?如何積極?》兩篇文章,開啟了 “央媽”和“財爸”的隔空互懟模式。隨後,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媒體加入討論,各執一詞,莫衷一是。

這是好現象,有討論,才會有明辨;有明辨,才能出真理。當今世界,大國的中央銀行和財政部門之間也存在治國理財觀點的充分交流和討論。例如,美國的聯邦儲備銀行和財政部也經常發生爭論。但在我國,央行和財政部的大討論並不多見。

“央媽”和“財爸”之間,到底為了什麼起了“爭執”?

果真就只剩下無休止的爭執嗎?

簡單說,“央媽”從財政赤字率收窄角度認為財政政策並不積極,因為這兩年財政收入的增長遠遠超過GDP的增長,更是超過居民收入的增長,無法解釋降稅減費之後財政收入反而一直增長的原因。[1]這說明當前財政推出的減稅降費措施效果不夠明顯,特別是在整頓地方政府債務亂象方面,財政更不能推卸責任,應該著力避免財政風險金融化。

而“財爸”則反駁說,當今真正需要關注的是央行藉口防範經濟下滑而要求地方政府實施兜底的行為,對不該擔保或救助的隱形債務提供金融保護。即便是在地方政府債務亂象中,也常能看到不同類型金融機構參與的身影,所以,央行對地方債務問題並不是沒有一點關係。

獨家丨“央媽”和“財爸”隔空喊話引發的理性思考

造成今天的互懟局面,是雙方共同作用使然,不是單純的財政或金融問題。央行和財政都是相互聯通的,不能簡單分割,責任不完全在“財爸”、“央媽”一方身上。舉個例子,資產價格泡沫(脫實向虛)不僅是央行貨幣超發的問題,也是實體經濟回報率低的表現,而實體經濟回報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稅負過重。由此看來,能簡單的歸咎於央行或財政一方的責任嗎?顯然不能。

近年來,財政部持續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務管控,而央行的金融監管也在積極推進。這種雙重緊縮行為,直接導致了金融機構對實體融資劇烈收縮。例如,上半年社會融資總量累計同比少增2.05萬億元,而以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和未承兌匯票加總計算的表外融資量則在上半年累計同比少增約3.9萬億元。雖然央行通過降準或者是發MLF來釋放流動性,但是由於金融整體是去槓桿的,釋放的流動性並不足以對沖去槓桿帶來的資金面的壓力,整體資金面還是偏緊的。由此,國民經濟下行壓力不斷上升,企業財務狀況逐漸惡化,金融信用風險大範圍頻發,財政壓力由此驟然上升,地方政府不得不快速發行地方債券以挽救地方企業和縣域經濟,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大量債券兌付風險。例如,2018年上半年債券市場違約主體債券違約規模達到122億元,創下歷史最高水平。

由此可見,如果兩部門沒有相互配合協同,而是一味按照自己的邏輯行事,就會對整個國民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再如,今年上半年以前,央行廣義貨幣(M2)動輒以12%的速度遞增,雖然貨幣政策寬鬆能帶來一定效果,但不能解決微觀主體的風險偏好問題。也就是說,央行即使放鬆貨幣政策,沒有財政政策的配合和支持,資金也只能堆積在銀行間市場,難以有效流入實體經濟和地方企業,同時被認為是推升資產泡沫的主因,引發諸多質疑之聲。而如果央行採取貨幣緊縮政策,嚴格控制流動性,也會導致實體經濟融資貴、融資難更加嚴重。[2]於是,貨幣政策束手無策之時,整個社會經濟自然而然就會求助於財政政策。但問題是,如果採用寬鬆的財政政策,放鬆對地方政府債務管控,會導致不良債務劇烈上升,金融機構壞賬大量攀升,增加地方政府違規融資的風險,敗壞財政紀律。而如果財政加強財政管控,控制債務過嚴,不僅基礎設施投資增速放緩,也會直接影響地方經濟的發展。

獨家丨“央媽”和“財爸”隔空喊話引發的理性思考

由此可見,央行和財政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成功,兩者配合的切合點就是結構性擴張。否則,財政部門和金融部門均難辭其咎。亦如有學者指出:不管是防範地方債問題可能引發的風險,還是面對當前經濟發展遇到的其他問題,財政和貨幣政策都不應互相推諉,需要配合尋求解決之道。[3]

互懟不是目的,合作才是目標

在財政政策方面,未來財政部門應進行“大規模減稅”,提升財政預算透明度,讓老百姓都能第一時間看懂國家財政預算開支情況,並通過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有限制地發行債券支持養老、醫療、生態旅遊、信息消費和重點基建工程項目,以有助於根治地方政府“亂花錢”問題。以地方債問題為例,財政方面應該“堵後門、開前門”,堅決遏制違法違規舉債,規範地方政府融資渠道,在堅持去槓桿大方向不變的前提下,適當進行債務展期。否則,一味推行減稅降費的財政政策,最後受益的只是國有大型企業,中小微企業因稅收徵管加強的對沖受惠不甚明顯,財政補貼的目的並沒有真正達到。

在貨幣政策方面,央行不能單純收緊貨幣政策,減少市場貨幣流動性資源,那樣並不能有效遏制房地產泡沫,反而會加劇大量正在需要資金支持的新興企業的融資困難,導致實體經濟回報率長期低迷不振,銀行再次關注房地產融資模式。事實證明,這種模式更多地是犧牲中小微企業和老百姓利益,與中央的“共同富裕”目標顯然就是南轅北轍的。所以,央行不能單純倚靠收緊貨幣政策來“去槓桿”,要有針對性地祛除老舊國企、殭屍國企的貨幣槓桿,而對互聯網領域的創新資金不能簡單去掉,更應該通過定向降準,用銀行表內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既要避免財政風險金融機構貨幣化,也要防止金融風險地方債務化,這才是應有之舉。

獨家丨“央媽”和“財爸”隔空喊話引發的理性思考


[1]楊德龍:《央行和財政部“互懟”說明有沒有協調好的地方》,摘自《新浪財經》,2018年7月20日。

[2]從中國人民銀行2018年7月13日發佈的數據看:2018年6月末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創下歷史新低,這也可以很好解釋目前企業現金緊張的最直接原因。

[3]參見:《社論:財政、貨幣政策重在配合與聚焦》,摘自《第一財經日報》,2018年7月19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