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從蘭州向西,涉黃河,翻烏鞘,一行逶迤,踏上古代絲綢之路。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夾在祁連山脈和阿拉善高原之間,西連大沙漠,東西長約一千公里,南北寬從十到百公里不等,含今天的酒泉、嘉峪關、張掖、金昌、武威市全境以及蘭州、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在黃河以西地區,因形似走廊而得名。河西走廊既是中原連接新疆以及中亞的交通孔道,又是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接合地帶,地理位置重要,稱之為東亞陸上馬六甲海峽一點不為過。歷史上眾多民族在此交匯共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使河西走廊呈現出一種萬花筒似的瑰麗畫面。

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

武威又稱涼州,位於石羊河中游,是河西走廊東端的重要城市,靠近蘭州和內地,歷史上曾先後成為五涼古都、西夏陪都、唐河西節度使治所。唐代詩人岑參有“涼州七城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之句,稱讚其國際化和繁華。史載漢武威郡治設在姑臧縣城,而姑臧城的前身,乃匈奴所建的蓋臧城。

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天梯山石窟

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天梯山石窟壁畫

武威當為絲路第一古郡,地有四勝,私謂之曰:“廟墓寺窟”,即“文廟”、“雷臺漢墓”、“海藏寺”和“天梯山石窟”。四者之中,“墓、窟”尤勝,前者出土了造型飛揚的“銅奔馬”,現已成為中國旅遊的標誌;而規模宏大的天梯山石窟則有學者認為是“中國石窟鼻祖”。

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山丹軍馬場

位於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又稱甘州,自然條件極為優越,素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黑河是河西最大的內陸河,水量大,中游沖積平原肥沃。然而就是在這片號稱“塞上江南”的綠洲內,天降流沙,將黑水國遺址“定點清除”,的確不可思議。

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馬蹄寺

天馬踢踏,落腳於此,因之而得名的馬蹄寺。馬蹄寺有“四絕”,曰“山青、水秀、峰奇,洞異”,置身於逐水草而居的裕固族帳篷中,在青稞酒與手抓肉間,聆聽一段裕固族慷慨悲壯的歷史,探求一下他們與匈奴人古老神秘的淵源。

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漢代黑水國遺址

黑水國又稱西城驛沙窩,民間也稱“老甘州”。黑水國遺址位於張掖西北12.5公里處。南北長15公里,東西長10公里,是新石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月牙泉

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漱勒河古道

今泉猶在,斯人已逝,惟有一代儒將左宗棠所書”大地醍醐”,仍在彰揚著泉之清洌。作為古代酒泉與西域連接的紐帶,古城鎖陽不可不提。該城始建於漢,興於唐,後歷經戰亂興廢,現轄於酒泉。作為古絲路咽喉重鎮,鎖陽城在河西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諸方面都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我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軍事防禦系統和古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

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漢代名關——玉門關

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漢代古長城遺址

敦煌西北約90公里處,即為漢代名關玉門關遺址。映入眼簾的是一方形殘關,相傳和闐美玉,即經此關傳入中原,故名之曰“玉門”。玉門關是絲綢古道西出敦煌進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經關口,也是中原進入西域的門戶,在古代交通中地位極重。唐代詩人王之渙一首“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更使此關超越千年而深植人心。

河西走廊——璀璨的文化之旅

陽關遺址處的墩墩山峰燧

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處的陽關,始建於西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時期。它憑水為隘,據川當險,與玉門關南北呼應,為漢王朝防禦西北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也是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亞等地的重要門戶。在寶石東來、絲綢西去的年代裡,它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發揮過重要作用,所以"陽關大道"被喻為康莊光明之路。人們又常於此為西行者送行,"勸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以一首《渭城曲》的千古送別絕唱更使陽關聲震四海,名揚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