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四大家」蔣捷《虞美人·聽雨》抒發亡國之痛感懷人生之無常

宋末“四大家”蔣捷《虞美人·聽雨》抒發亡國之痛感懷人生之無常

蔣捷(生卒年不詳),南宋末年生人,字勝欲,號竹山,陽羨(今江蘇宜興)人,宋度宗鹹淳十年(1274)進士。公元1276年,蒙古軍隊攻佔臨安,南宋殘餘勢力擁立小皇帝繼續南逃作殊死抵抗。蔣捷深懷亡國之痛隱居太湖竹山,拒絕入仕元朝,與周密、王沂孫、張炎並稱“宋末四大家”。

宋末“四大家”蔣捷《虞美人·聽雨》抒發亡國之痛感懷人生之無常

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海戰”,是宋元之間的大決戰,以宋軍全軍覆沒、元朝統一中國結束。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里的崖門鎮,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向南延伸入海。

公元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南宋流亡小朝廷逃到海邊,再無退路,只能直面蒙古軍隊的步步緊逼,雙方在崖山進行了一場大規模海戰。

崖山海戰對於趙宋王朝來說生死攸關,奄奄一息的流亡朝廷只有拼死一戰。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愛國將領文天祥親眼目睹了宋軍的慘敗,當時他已被元軍俘獲。

宋末“四大家”蔣捷《虞美人·聽雨》抒發亡國之痛感懷人生之無常

元世祖忽必烈志在統一南北,遂派已投降的漢人大將張弘范進剿南宋小朝廷。結果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沒,陸秀夫懷揣玉璽、揹著八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隨行十多萬軍民也相繼跳海壯烈殉國!據《宋史》記載,此戰後,十餘萬具屍體漂浮海上,向世人昭示了一個民族寧折不彎,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和精神。

從那之後,"崖山之後無中國"的說法流傳甚廣。有人認為這種說法是日本人為了侵略中國杜撰的,但事實上這是宋亡之後中國人自己先形成的一種史觀。明末清初詩人錢謙益有詩曰:

“海角崖山一線斜,從今也不屬中華。”

可見明朝的時候這種說法就流傳開了,但當下就中華民族融合的結果來看,這是一種有歷史侷限性的、大漢族主義的錯誤史觀。

不過,這也並不能抹殺崖山海戰所昭示的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當時為抵抗蒙軍入侵而殉國的宋人仍然可歌可泣,文天祥等人仍然是民族英雄。

宋末“四大家”蔣捷《虞美人·聽雨》抒發亡國之痛感懷人生之無常

崖山海戰是宋朝對蒙古入侵最後一次有組織的抵抗,10餘萬人投海殉國,寧死不降,悲壯至極。趙宋王朝隕落,這個事件標誌著古典意義上的中國第一次被整體性的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使得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後來明清的文明形態與宋朝完全不同,宋朝文明甚至可以認為是古代中國數千年裡最高級的存在。元朝社會肉刑被恢復,即使在朱元璋恢復華夏以後,被廢除長達千年的人殉制度又死灰復燃。封建專制制度空前加強,宋朝所出現的商品經濟文明被扼殺,南宋的大航海時代被終結。

拋開民族融合因素不談,元滅宋這個事件整個就一落後文明攻陷先進文明的典型案例。

宋末“四大家”蔣捷《虞美人·聽雨》抒發亡國之痛感懷人生之無常

《虞美人·聽雨》·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首詞簡要概括出少年、壯年、老年聽雨的特殊感受,言簡意賅。感慨人生悲歡離合之無情,把國破家亡的滄桑變故都盡數寫了下來。

少年的浪漫、中年的漂泊、 老年的孤寂悉數濃縮於三幅聽雨圖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