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餈粑,滿滿的回憶

臘月打餈粑,早已成為了中國南方的節日習慣。

家鄉的餈粑,滿滿的回憶

餈 粑 由 來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臣子伍子胥為父報仇投奔吳國,欲從吳借兵討伐楚國,投奔吳國的伍子胥輔佐吳王闔閭坐穩江山,隨後高官進爵。吳王親命其率人修建“闔閭大城”,然則其間伍子胥結怨甚多,深知處境複雜,便對自己親信說“大王喜而忘憂,國必有難,吾死後若國家有難,百姓受飢,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可得食也。”

闔閭的兒子夫差繼位後,多次拒絕伍子胥的忠告,竟聽信讒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不出伍子胥所料,去世後不久,越國勾踐乘機舉兵伐吳,將吳國都城團團圍住,正值年關,天寒地凍,城內民眾斷食,餓殍遍野,人民飽受危難。危難之際親信想起伍子胥生前所囑,暗中拆牆挖地,發現了熟糯米制成的磚石,這是伍子胥生前儲備的備荒糧,人們將磚石重新蒸煮,分而食之,由此便演變成為了年更習俗。

家鄉的餈粑,滿滿的回憶

家鄉的餈粑,滿滿的回憶

延傳至今,每逢佳節,我國南方很多地市都有著打餈粑的習俗,尤其是春節,人們更是把它當做必備美食擺上餐桌。在湖北,它更是家庭和睦安康的象徵,自家的餈粑每口都有著滿滿的情意。

情從何來?

在湖北恩施咸豐縣,家家戶戶都會在節日前夕製作餈粑。小小的餈粑可是需要全家上陣,男丁打糕,女眷烹製,每次製作都凝聚著全家甚至整村人的力量,男女老少齊聚一心,巧妙配合,才會做出令人垂涎的香糯餈粑。

家鄉的餈粑,滿滿的回憶

家鄉的餈粑,滿滿的回憶

家鄉的餈粑,滿滿的回憶

在恩施,餈粑一直保持著原香習慣,純糯米制作,不摻假任何作料,就連食用的糯米都是自己種植的當季香糯,山林之間,原鄉純然。

家鄉的餈粑,滿滿的回憶

原味餈粑有著一個不可超越的優勢,就是做法多樣,煎炒蒸煮炸樣樣留香。剛出鍋的餈粑,讓孩子們不禁流下口水,調皮的孩子搶過就往嘴裡塞,一下燙的嘴巴哇哇大叫,但還是不肯吐出來,嘴巴里打幾個轉,囫圇幾下硬是吞下去了,回頭再去搶另一個。這,或許也勾起了你我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