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管共享」全市率先實現,城關區在農村公益性設施管護方面這樣做……

“共管共享”全市率先实现,城关区在农村公益性设施管护方面这样做……

“共管共享”全市率先实现,城关区在农村公益性设施管护方面这样做……

隨著近幾年全區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加快,城關區利用惠農政策投資建成、投用一大批村級公益性設施,在村民物質文化生活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因管護不到位已影響到設施正常運轉,造成資金浪費並在群眾中產生不良影響。為加強農村公益性設施管護,通過在各行政村設立理事會、建立管護基金和設置管護人員等管護措施,率先在全市實現農村公益性設施共管共享。

“共管共享”全市率先实现,城关区在农村公益性设施管护方面这样做……

在全區農村建設村級公益性設施,是城關區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滿足村民物質文化生活需求的舉措,但因缺乏有效管護而出現不少問題。對此

城關區通過調研和徵求意見,提出加強管護的“三個堅持”:

1

堅持建管並重和建管並行

既要持續加大公益設施的建設,也要同步推進公益設施的管護,實現建管有機統一和同等重視。

2

堅持政府引導和村級自治

即村委會和村民是公益設施管護的主體,政府在提供必要的資金技術支持的同時,調動群眾積極性,做到村內事村民管和幹。

3

堅持財政補助和社會參與

在各級財政對公益設施管護資金補助基礎上,有效引導群眾和鼓勵社會各方參與共建共管。

“共管共享”全市率先实现,城关区在农村公益性设施管护方面这样做……

特別是城關區採取“三個著重”,建立了公益設施共建共享機制。城關區委統籌辦主任劉曉華說,由於各行政村沒有專人來管理,致使村級公益性設施管護缺位,不僅影響這些設施的正常運轉,而且造成資金財產的損失浪費。針對這種情況:

著重建立監管機制

在各村設立理事會,即各涉農街道以行政村為單元,通過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民主選舉方式,組建5至7人的村級公益設施共管共享理事會,設理事長1人、副理事長1人、理事3至5人,在村“兩委”領導下運行,受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指導和參與公益設施摸底、登記造冊、隱患排查、組織維修及管護人員崗位設置、管護人員管理和檢查考核等。

“共管共享”全市率先实现,城关区在农村公益性设施管护方面这样做……

著重資金保障

建立管護基金。城關區四個涉農街道下轄18個行政村,為保障資金在各村均設立管護基金,省市區三級財政每年給每個行政村各投入1萬元,共3萬元(18個村全年共需54萬元,其中省財政列支18萬元、市財政列支18萬元、區財政配套列支18萬元)。從今年起,城關區統籌辦、發改、民政、住建、環衛、環保、農水、林業、文體、幫扶等行業主管部門,在農村公益性設施建設項目安排時,統籌安排不少於項目總投資的1%做為今後的管護經費。同時可通過社會捐助、集體經濟留成、“一事一議”等辦法籌措管護資金。管護基金都設立專賬管理,保障資金用於村級公益性設施維修材料費等支出。

“共管共享”全市率先实现,城关区在农村公益性设施管护方面这样做……

著重組織力量

設置管護人員。按照因地制宜、因事設崗,以崗定人、按需定員要求。根據18個村的大小、人口和戶數等實際,全區共設108人,負責村級公益設施管護。管護人員補貼每月600元,且每年交納小額意外傷害保險費,保費由區級財政解決;崗位報酬由市區財政解決,市財政每人每月補助400元,區財政的補助不少於200元。管護人員採取民主評議方式擇優選擇,優先考慮建檔立卡貧困戶和失地農民、農村零轉移就業家庭中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意願的人員,管護人員主要負責村組道路、給排水管網、綠化帶、文化廣場、農家書屋、健身器械、公廁等村級公益設施管護,配合維護公共場所衛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