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新規如何影響理財市場?

資管新規出臺之後,理財產品市場將迎來鉅變。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即將成為歷史,3個月以下的封閉式理財產品將消失,合格投資者門檻抬升,未來投資者可能從理財產品中獲得“超額收益”。打破保本和剛性兌付之後,也意味著銀行理財不再穩賺不賠,投資者不能再“閉著眼睛”購買理財產品——

資管新規如何影響理財市場?

我國資管業務統一監管標準日前正式落地。4月27日,《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發佈(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資管新規出爐將影響超過22萬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這些理財產品究竟將發生哪些變化?未來收益率會走高還是降低?在新規過渡期之後,銀行理財產品到底還能不能買?

作為金融機構資管業務中的重要部分,銀行理財產品近年來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攀升。截至2017年末,不考慮交叉持有因素,金融機構資管業務總規模已達百萬億元。其中,銀行表外理財產品就超過五分之一,資金餘額為22.2萬億元。資管新規出臺之後,理財產品市場將迎來鉅變。

銀行理財將不保本

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即將成為歷史。實際上,觀察近期銀行在售理財產品可以發現,越來越多的理財產品說明書上都寫明瞭:不保本。

理財產品的本質應是“受人之託、代人理財”。保本理財實際上是剛性兌付,這就偏離了資管產品的本質。在監管層看來,這容易抬高無風險收益率水平,干擾資金價格,不僅影響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還弱化了市場紀律,導致一些投資者冒險投機,金融機構不盡職盡責,道德風險較為嚴重。

因此,資管新規作出了一系列細化安排。在定義資管業務時,要求金融機構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產品出現兌付困難時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同時,細化了剛性兌付的認定情形,不僅明確保本保收益理財產品屬於此類,如果採取滾動發行等方式保本保收益、自行籌集資金償付或委託其他機構代償等,都屬於剛性兌付。

這意味著變相發行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也沒有了空間,未來此類產品將逐漸從市場上消失。在資管新規給定的過渡期內,也就是2020年年底之前,這類產品還可以繼續發行。

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了,意味著消費者要改變將銀行理財產品視同銀行存款的理財習慣。這部分消費者一般風險偏好比較低,相對厭惡風險且喜歡較為平穩的收益。但要改變長期形成的理財習慣還需要一個過程。光大銀行資管部總經理潘東認為,未來要改變這種理財習慣,形成“自負盈虧”的理念,還需要較長時間來培養,更需要金融機構在員工培訓、投資者教育上下更大功夫。

短期理財產品受限

資管新規明確,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最短期限不得低於90天,投資非標資產終止日不得晚於封閉式資產管理產品的到期日或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的最近一次開放日。

這意味著3個月以下的封閉式理財產品將消失。此外,銀行不能再通過滾動發行超短期的理財產品並投資到長期資產當中以獲取期限利差,也不能通過開放式理財產品實行期限錯配。這與打破剛性兌付的措施一起,進一步限制了短期投機性的理財產品,有助於形成“良幣驅逐劣幣”的局面。同時,這也有利於改善金融機構和老百姓的投資習慣,引導市場更加註重長期、真實的投資機會,減弱短期的盲目投機和資產泡沫。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短期理財產品就沒有了。未來金融機構將對理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如果要開展短期投資,投資者未來可以考慮開放式淨值型產品。

理財收益可能增加

未來,投資者可能從理財產品中獲得“超額收益”。

資管新規要求,金融機構對資管產品實行淨值化管理,淨值生成應當符合公允價值原則,及時反映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讓投資者明晰風險,同時改變投資收益超額留存的做法,管理費之外的投資收益應全部給予投資者,讓投資者盡享收益,並在此基礎上自擔風險。

現在,消費者較為習慣的是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模式,但這一收益率沒有變化,並不能反映出其投資的基礎資產風險,投資者更不清楚自身承擔的風險大小。如果有超過預期收益率的部分,就落入了銀行的口袋。未來,這一局面將被打破,超過預期收益的部分將歸投資者所有。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就必然上升。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從短期看,理財產品面臨著一定轉型和調整壓力,對非標準化債權投資的限制以及禁止多層嵌套,將可能使部分理財產品如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從長期看,資管新規將促進資管業務健康發展、剛性兌付打破、資管子公司成立等,金融機構的投資能力將得以提升,資管產品的研發將更加專業,這將可能推動理財產品收益率上升。當然,影響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市場的流動性。如果銀行體系流動性較為充裕,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可能下降,反之收益率上升。

私募信託門檻提高

如果想買私募、信託等風險更高的產品,就必須達到合格投資者的要求。

資產管理產品的投資者分為不特定社會公眾和合格投資者兩大類。資管新規將合格投資者的門檻抬升了——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淨資產不低於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對企業和其他機構來說,要求最近1年末淨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

對於投資金額也作出了明確限制:合格投資者投資於單隻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30萬元,投資於單隻混合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40萬元,投資於單隻權益類產品、單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的金額不低於100萬元。同時,投資者不得使用貸款、發行債券等籌集的非自有資金投資資產管理產品。

部分資金或將分流

銀行理財打破保本和剛性兌付之後,也就意味著銀行理財不再穩賺不賠,投資者不能再“閉著眼睛”購買理財產品。

市場分析認為,一部分資金可能會迴流傳統渠道,如定期存款、購買大額存單等。中信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明明認為,隨著資管產品淨值化管理的開啟,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將會表現出不同的投資策略。對於低風險偏好投資者來說,其資產結構的變化雖然有可能使大量表外理財轉入表內;高風險偏好投資者在理財風險收益配比關係不再具有比較優勢後也將有可能轉向權益、房地產乃至海外資產配置中。

據中信證券估算,約有11萬億元資金將從表外理財轉向表內結構化存款以及一般性存款。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認為,隨著保本理財產品的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以“存款+衍生品”形式存在的結構化存款產品。結構性存款本質上還是存款,但相比於普通存款,結構性存款的最大特徵在於其利息與掛鉤標的物的收益表現相關,因而其利息是浮動的,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李奇霖表示,在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的4個月時間內,很多銀行已經提前準備,大量開展結構化存款業務,這是銀行在負債壓力下的選擇,但也是在為保本理財退出資管舞臺做準備。央行數據顯示,3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共計8.8萬億元,比2月末增加4335億元。


免責聲明:本平臺部分文章來源或改編自互聯網及其他平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亦不對因使用該等信息而引發或可能引發的損失承擔任何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