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青島最初叫「膠澳」,德占青島後,蓋房子曾經大門朝北?

青島為何稱為膠澳,這其中有個緣故。從名字揣測,膠,即膠州灣,因其毗鄰膠州而稱之;澳,即港灣,指沿海曲折可以泊船的地方。所謂的膠澳,就是"膠州灣邊的海邊停船之地"的意思。不問可知,膠澳確實是一處天然良港。

青島:青島最初叫“膠澳”,德佔青島後,蓋房子曾經大門朝北?

都說青島是"渤海之濱、百年膠澳"。青島從最初的建制至今,時間不長,只有百餘年的歷史。明清以來,青島這片區域,一直歸屬於萊州府轄的即墨縣管理,只是一些村莊和漁村。到了清代末期,清政府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在膠澳地區設防,正式建制,即命名為膠澳,由登州鎮總兵官章高元率部駐守。章高元(1843—1912) ,字鼎臣,安徽合肥人,淮軍將領,系青島建置第一任總兵,駐守膠澳後修築了青島著名的棧橋等設施。

那麼青島的鰲山衛、靈山衛、浮山所等等地名,又是怎麼來的呢?這其實源於明代太祖朱元璋創設的"衛所制度",這是明朝最主要的軍事制度,類似於軍吞制。朱元璋非常得意自己的衛所制度,說百萬軍隊,不必耗費一粒倉糧。青島地區的許多地名,就從這個制度而來的。

青島:青島最初叫“膠澳”,德佔青島後,蓋房子曾經大門朝北?

因為備受倭寇襲擾,明代朝廷高度注視沿海防禦,永樂七年(即1409),在刀魚寨(即今天的蓬萊閣)水城設立了海軍抗倭衙署,因為刀魚寨地處登州,長官稱為"登州備倭都指揮使",辦公地點就是備倭都司府(就是今天蓬萊閣風景區內的水軍衙門)。

都司府節制山東沿海地區諸路兵馬(即今天的青煙威三個城市的沿海區域),按照衛所制度,設立了九個衛,分別是萊州衛、登州衛、寧海衛、威海衛、成山衛、靖海衛、大嵩衛、嶅山衛、靈山衛,每個衛下各設千戶所。

屬於膠澳地區的,是靈山衛和鰲山衛。如今青島市即墨區鰲山衛(即墨區藍色硅谷)、黃島區靈山衛(青西新區國家產業園)、市南區浮山所(青島市金融政治中心區)等地,都是從這些軍事指揮單位演變成地理名詞,仍在繼續使用。

至於威海衛的大名,更是每個中國人都牢記在心。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威海衛變成了北洋水師的處女戰場和埋骨之地,殘艦鐵錨被日本東京上野公園作為戰利品展示,《馬關條約》的簽訂,更是讓清廷主權淪喪。至今在威海衛對面的劉公島,建立的中日甲午戰爭紀念館,仍在訴說著這段滄桑的往事。

青島:青島最初叫“膠澳”,德佔青島後,蓋房子曾經大門朝北?

所謂好景不長,清廷在膠澳建制不過6年,山東就發生了震驚朝野的"曹州教案",兩名神父被亂民殺死。德國找到了好藉口,於1897年11月,強佔了垂涎已久的膠澳,並在次年3月6日,由駐華公使海靖與清政府代表翁同龢、李鴻章簽訂了《膠澳租界條約》,強租膠澳99年,同時擁有修路權、採礦權。1899年,德國按照自己的規劃,由德皇頒佈命令,將膠澳劃分為內界和外界,內界稱為青島,外界為李村。

僅僅十六年之後的1914年11月,日本作為一戰的戰勝國,繼任德國為新的膠澳殖民地主人,直到1922年12月10日,在中國的外交第一人王正廷的爭取和交涉下,青島才正式收回,改為膠澳商埠,由商埠辦公總署負責管理。至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接管後,將膠澳商埠變為青島特別市,1930年9月,改稱青島市,沿用至今。

青島:青島最初叫“膠澳”,德佔青島後,蓋房子曾經大門朝北?

德佔時期,德國人認為自己可以永遠擁有膠澳,九十九年也有長長久久之意。嚴謹的德國人進行了認真勘查規劃和建設,在管理上也完全把自己當成了"主人"。據說,當時德國的水師提督曾經頒佈一則通知,將膠州灣和周邊9公里的水陸區域,作為德國的管轄地,清政府地方官員無權干涉,所有土地交易和地方政務,都由德國管理。

德佔膠州灣以後,德國開始建設軍用和商用碼頭,把膠州灣作為新的軍需或貨物的中轉地,由此,衝擊了膠東半島的其它碼頭,如煙臺、威海等地的貨運碼頭,並嚴格控制港口的進出船隻。

德國人對佔領區的本地村民,也不是多麼友好。出了問題的中國人,當地政府是管不了的,只能由德國人審理,德國人會對犯人實施肉刑,用劈開的大竹竿抽打直到皮開肉綻、鮮血淋漓,之後還要在小黑屋裡關著,定時出來做苦力。據說有受不了酷刑越獄的,抓回來也要被砍頭。

青島:青島最初叫“膠澳”,德佔青島後,蓋房子曾經大門朝北?

除了港口、碼頭和軍用設施,德國在膠澳還開闢了許多宜居的場所,建起了公館、衙署,別墅和洋房,還有許多生活設施和公用設施,並開辦了商埠、銀行,還建立了中國境內的第一座啤酒生產廠,即青島啤酒的前身。

據野史,德國人建設房屋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膠澳當地人所建的房屋,都是大門衝南而北邊是山牆,並且沒有窗戶。觀察下來,不僅一家兩家,而是全部膠澳的村民都這麼建房子。沒有統一的規劃,這樣整齊劃一,實在是太奇怪了……

負責營造的德國設計師大惑不解,有心詢問,卻苦於言語不通,自己研究又無處著手,想來想去,想不明白。只是直覺上認為其中必然有什麼道理。按照既定的圖紙,道路隨高就低,房舍因型就勢,房子的大門和窗戶衝哪邊的都有,格局倒是非常美觀,住進去也沒發生什麼異常和詭異的事情。在裡面住了一年,入冬時節,有一部分門窗衝北的住戶開始叫苦不迭。

因為膠澳地區臨海,冬天北風凜冽,所有的大風和寒氣由北向南,都從北門衝進屋子裡,建築師來自歐洲,哪裡見過如此寒風,凍個半死,才恍然大悟,大門朝南原是為了避風。只得把房子都改為南北向。

不知道這一傳言是真是假,或許只是遭受壓迫的當地土人之間流傳下來的笑話,對武力侵犯的外邦人進行阿Q式的嘲諷。不管怎樣,倒是可以說明德國人崇尚科學的嚴謹態度。

(來自"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原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