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为什么这么难?

产城融合为什么这么难?

最近华夏幸福的资金问题受到了市场的强烈关注,作为国内最大的产城融合制造商,人们对其资金链关注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关注在于“产城融合”的商业模式能够走多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产业,城市就是一座空城,但随着中国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的大趋势,中小城市的竞争力正在不断下降,很多城市的管理者也已经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开始寻找产业与城市共同发展的方式,用产业的活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用城市的发展激活产业成长,最终实现产城融合的目标,但在实践过程中,产城融合的推进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产城融合为什么这么难呢?

产业发展是产城融合的核心

每个城市的发展必须站在全国全球的角度,认真思考自己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城市可以对自己的产业规划做个SWOT分析,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特色产业+尖端产业的规划,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主体,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尖端产业的发展必须在科技与创意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企业的效率与创意壁垒,企业才能给城市创造出更多的税收财富和吸引效应,城市才能真正持续发展。对于三四线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管理者必须要提醒的是在承接一二线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要慎重,别人淘汰的落后产能不能不加取舍地引进,没有真正改进和发展的产能对城市的长期发展没有意思,每个城市都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培育出真正有竞争能力的产业,才能实现城市真正的发展。

城市生态是产城融合的基础

城市是产城融合发展的本底,吸引和培育尖端产业离不开城市的软硬环境,城市的硬环境是基础设施和自然生态,是人们长期驻足的基础,是产城融合的基石。在产城融合的发展中软环境更重要,软环境包括:人文历史、治安风貌、办事效率、居民素质等,人文历史是城市的基因,一些城市崇文尚武,人人喜欢读书看报,城市人文底蕴深厚,产业发展的人文基础就好;治安风貌是城市十分重要的本底,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城市,不可能吸引产业的投资,产业逃离都将是常态;办事效率是外来投资者十分关注的,时间是产业发展最大的变量,企业都有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城市的管理者必须帮助企业降低这些隐形成本;居民素质的提升对城市发展也十分重要,勤奋乐观的居民是城市最大的财富,城市管理者必须引导宣传,弘扬正确的生活习惯,夯实城市发展的本底,为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

人才智慧是产城融合的关键

产业和城市都靠人来建设,尤其是高端人才的智慧,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与人口的竞争,没有人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产城融合也必须思考人的因素,结合当地最好的人力资源,引进当地最需要的人力资源,创造人才发挥创造的平台,让人才结合当地的资源,充分展现所长,创造价值。人才管理必须放在产城融合的重要工作日程中,建成人才引进、培养、培训、激励与考核的完整机制,另外要思考因地制宜地人才机制,一二线城市是人才的聚集地,但大部分的产城融合项目是在三四线城市,打通人才一二线与三四线的流通纽带,形成互补效应,真正做到尊重人才发展,又让人才为我所用是产城融合的关键。

资金管理是产城融合的血液

产城融合是一个站在城市发展高度的大项目,很多项目的管理取决于资金的运作与管理,项目的投资来源于哪里,投资的节点是什么,每个阶段的资金如何平衡,项目的收益在哪里,最终项目投资的退出方式和退出周期是什么,这些问题决定了产城融合项目的成败。项目开始前,必须做好短中长期的资金筹划,做好每阶段资金投入后的风险管理,避免项目成为烂尾。有统计显示,华夏幸福运用了多达21种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但真正解决资金难度的核心是产品的销售回款,企业的现金流收入包括营业收入、融资收入和投资收入。近期摩拜和饿了么的出售都在提醒市场,光靠融资收入企业的长期发展难以为继,产城融合的成功必须保证资金血液健康充沛,对资本的合理规划才能保证长线项目的生命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