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島原子彈事件

事件起因

1944年底,美國海軍陸戰隊經過浴血苦戰,付出重大的代價,攻陷塞班島。美軍全面佔領了馬里亞納群島,意義非同一般,這裡距東京兩千多公里,致使美國第一次能夠從海島基地空襲日本本土。提尼安島、塞班島共有800多架B-29型轟炸機。它們一次能攜帶幾噸炸彈,飛行兩千多公里,轟炸東京、佐世保、名古屋,神戶、橫須賀,幾十個輪次下來,日本65個城市已幾乎沒有完整的建築物。與此同時,在美國猶他州門多奧維空軍基地,也有一批B-29型轟炸機飛行員在接受一項特殊訓練。這批飛行員是從各個飛行部隊嚴格篩選出來的,他們除了知道將來的某一天要到海外執行任務外,其他一概不準過問,他們的組織代號為“509小組”。這個使用的B-29型轟炸機已經過改裝,為了使飛機更快更靈活,所有重武器均被拆除。他們的訓練課目十分單調:可載10噸炸彈的彈艙每次只裝1顆炸彈,但投擲這顆炸彈時,炸彈飛行距離要超過9000米,彈著點距目標須在300米之內。 [1]

1945年4月12日,白宮。一個畫家在給羅斯福總統畫肖像時,總統突然昏迷,並於當天下午去世。當天晚上,副總統哈里-杜魯門宣誓就職,繼任美國總統。典禮只進行了一分鐘。就在這個晚上,陸軍部長告訴新總統一件他從來沒有聽說過的事情——幾年前,羅斯福總統接受了著名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一項建議,決定開始研製一種威力空前巨大的新式武器。英美有關科學家被組織起來,在散佈於全國的實驗室進行工作;有10萬以上的人在全國各地極端緊張地工作。計劃保持絕對的機密,除了極少數人以外,從事這一工作的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們的研究將被用於哪裡,也不知道他們生產的產品是做什麼用的。這個能徹底扭轉整個戰局的武器在後4個月內就會被研製出來,它叫原子彈。

1945年2月,盟軍發動硫磺島戰役,在付出6871人陣亡、21865人受傷的沉重代價後,美軍佔領了硫磺島。1945年4月,盟軍發動沖繩戰役,盟軍傷亡7萬餘人。此時,美軍已經制訂了在日本九州登陸的“冠冕”行動和在關東登陸的“奧林匹克”行動計劃。硫磺島和沖繩戰役的結果使得美軍對日軍的抵抗能力和己方可能的傷亡重新做出評估。預計盟軍方面傷亡在100萬人以上,這是盟軍難以承受的。

為減少盟軍傷亡,加速戰爭進程,迫使日本投降,並抑制蘇聯在遠東的擴張,美國總統杜魯門決定在日本東京在內的六個城市(東京、京都、新潟、小倉、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京都是日本的文化古都,出於戰後對日本統治的政治需要被排除;東京此前受到過多次轟炸,不容易評定原子彈效果;新潟是日本重要的鋁製品生產基地,但距離過遠;小倉是日本九州的重要工業基地,但投擲當天氣象條件不佳;經過考慮,美軍把核攻擊目標選定為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廣島是日本的陸軍之城,是日本防衛本土的第二總軍司令部所在地,所有前往中國、朝鮮、東南亞、南洋諸島的日本陸軍均從廣島起航。長崎則是日本工業特別是造船業的重要基地。

1945年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發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出於軍事和政治的原因,美國政府便按照原定計劃,對日本使用原子彈 [2] 。 [3]

事件過程

廣島原子彈事件

原子彈爆炸之前的廣島

根據計劃,美軍將根據天氣情況確定轟炸地點:京都、新瀉、廣島、小倉,長崎是後來才加上去的。

廣島,與其在半個多世紀中拼命向世界表現的“和平之城”形象不同,當時是一座陸軍之城。它是日本本土防衛軍第二總軍的司令部所在地,也是中國(日本地名,相當於中部地區)軍管區所在地。在廣島市南面的宇品港,一代又一代的日本軍隊,在“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市民夾道歡送下,登上運兵船,前往鴨綠江與清軍作戰,前往奉天與俄軍作戰,前去吞併朝鮮,前去佔領中國東北,前往盧溝橋,前往哈爾濱平房,前往南京、武漢、平頂山、桂河大橋......廣島附近還有著名的吳海軍基地,擁有日本第一流的海軍造船廠。

長崎是日本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小倉則是日本北九州地區的兵器工業城市。其他備選目標:新潟也是兵器工業城,還是化學工業城。京都在前期的大轟炸中被美軍故意遺忘,積累了大量從周邊遷移過來的兵工廠和居民。東京則是日本政治、經濟中心。

1945年8月6日早晨8時整,3架B-29美機又從高空進入廣島上空。這時很多廣島市民並未進入防空洞,而是在仰望美機。在此以前,B-29已連續數天飛臨日本領空進行訓練,但這一次的3架飛機中,有一架已經裝上了一顆5噸重的原子彈。此時正奉命來轟炸廣島。

9點14分17秒,一架裝載著原子彈的B-29(44-86292)上的視準儀對準了廣島一座橋的正中時,自動投彈裝置被啟動了。60秒鐘後,原子彈從打開的艙門落入空中。這時飛機作了一個155°的轉彎,俯衝下來;一瞬間,飛行高度下降了300多米。這樣做是為了儘量遠離爆炸地點。45秒鐘後,原子彈在離地600米空中爆炸(具體地點為日本廣島相生橋以西100米的島病院上空600米處),立即發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強烈的白色閃光,廣島市中心上空隨即發生震耳欲聾的大爆炸。頃刻之間,城市突然捲起巨大的蘑菇狀煙雲,接著便豎起幾百根火柱,廣島市馬上淪為焦熱的火海。

1945年6月21日,美軍攻陷沖繩。美軍雖然勝利,但為期82天的戰役造成了48000餘人的損失(如加上非戰鬥減員,總傷亡人數超過7萬人)。日本出動2550架次“神風”自殺飛機,擊沉美國軍艦26艘,傷164艘,受到重創的軍艦甚至包括美國王牌航空母艦企業號。6月底。東京。日本軍方制定了“在日本決戰”的方針。經過塞班島、硫黃島、沖繩島戰役之後,日本軍閥們底氣倒足了。他們手上還掌握著幾百萬陸軍,有所謂“寧為玉碎”的決心,準備打幾年,打出個體面的結局。同樣是經過塞班、硫黃、沖繩之戰後,美國軍方心裡倒有點發毛。這幾次戰役全打勝了,但付出的代價之高,是他們始料不及的。照這個樣子進攻日本本土,很難說會付出多大代價。在他們這時制定的計劃中,戰爭要拖延下去,1946年春季以後才進攻日本主要島嶼本州。當然,他們認為,也有縮短戰爭的可能,他們還有一張牌沒打出去,這就是“509小組”。這段時間以來,“509小組”與提尼安島基地的其他B-29型轟炸機一樣,參加對日本各城市的空襲。所不同的只是,他們還是每次只攜帶一顆炸彈,每次投彈都要求保持一定高度;與以前的訓練課目一樣,要求彈著點準確,並在視力範圍內爆炸。經過實戰,他們的這項技術已大為提高,並且熟悉了複雜氣象條件下的飛行。這時,全組只有一個人知道為什麼要反覆演練這個動作,他就是帶隊的蒂貝斯上校。美國第一顆作戰原子彈被分成四個部分,由三架飛機和一艘巡洋艦分別運到提尼安島,並在這裡被組裝起來。它將由一架序號為82號的B-29型轟炸機投擲。據美國方面事後報道,在投擲原子彈之前的很短時間內,或是心理上的原因,或是什麼其他原因,訓練有素的“509小組”接二連三出事故,接連有4架B-29型轟炸機在起降過程中損壞或完全報廢。 [3]

1945年8月5日,蒂貝斯上校召集“509小組”全體人員開會,這是一次交底會。他第一次宣佈,“509小組”之所以訓練10個月,是為了在日本投擲一顆炸彈,但它不是一顆普通炸彈,而是相當於兩萬噸TNT能量的原子彈。44-86292號B-29型轟炸機將由蒂貝斯上校擔任正駕駛,原來的正駕駛羅伯特-劉易斯為副駕駛。機組人員中無一人瞭解原子彈的構造,技術專家柏森斯上校奉命隨機飛行,一旦沒有完成任務且被捕,柏森斯應立即自盡。原子彈被裝上82號機。隨82號機一同行動的還有五架B-29型轟炸機,其中兩架負責偵察,三架隨時報告天氣情況。然後根據天氣情況確定轟炸地點--廣島、長崎或小倉。8月6日凌晨2時40分,“509小組”準備起飛,82號機臨時命名為“依諾阿蓋依”號,這是蒂貝斯的母親的名字。飛機滑出了跑道,升空。柏森斯上校爬入彈艙,打開原子彈的保險裝置,裝上引爆器。從裝上引爆裝置那一刻起,用丘吉爾事後的話來說,82號機上裝了一個“憤怒的基督”,再過幾個小時,他就要降臨人世了。7時,天空一片晴朗。7時30分,為投彈做準備。因此可以確定把原子彈扔到哪兒了,廣島和長崎相距不遠,前者在本州島的西部,後者在九州島西北。目標:廣島。7時35分,伴隨“依諾阿蓋依”號的兩架“509小組”飛機迅速離開。8時正,“依諾阿蓋依”號機組人員戴上了厚厚的墨鏡,這是為了防止強光灼傷眼睛。8時16分,原子彈被投出彈艙。這一天,全廣島的鐘表都停止在8時16分。原子彈在離地面600米處爆炸。在閃光、聲波和蘑菇狀煙雲之後,火海和濃煙籠罩了全城,在方圓14平方公里內有6萬幢房屋被摧毀。 [3]

事件後果

原子彈爆炸

廣島原子彈事件

廣島原子彈後屍橫遍野

的強烈光波,使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6千多度的高溫,把一切都化為灰燼;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後20年中緩慢地走向死亡;衝擊波形成的狂風,又把所有的建築物摧毀殆盡。處在爆心極點影響下的人和物,像原子分離那樣分崩離析。離中心遠一點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間被燒燬的男人和女人及兒童的殘骸。更遠一些的地方,有些人雖僥倖還活著,但不是被嚴重燒傷,就是雙目被燒成兩個窟窿。在16公里以外的地方,人們仍然可以感到悶熱的氣流。

但是,廣島的事件並未使日本立即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後通牒,即無條件投降。他們竭力掩蓋廣島事實真相,對外宣稱是有一枚隕石隕落在廣島市。並認為美軍只有一顆原子彈,還把希望寄託在蘇聯的調停上。但1945

廣島原子彈事件

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

年,日本從蘇聯領導人那裡得到的回答是:日本仍在繼續著戰爭,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因此,日本政府請求蘇聯調停的建議已失去一切根據。蘇聯政府遵守對聯合國的義務,接受聯合國的要求,宣佈從8月9日起對日宣戰。就在蘇聯出兵這天的上午11時30分,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長崎全城27萬人,當日便死去6萬餘人,從而加速了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佈投降詔書宣佈投降。

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列艦的甲板上,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投降文件上簽字。簽字的時間是9點過4分。接著,西南太平洋戰區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簽字。他代表美國、中國、英國和蘇聯及與日本作戰的其他國家接受了日本的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