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愛與規則必須並存

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愛與規則必須並存

清瑕的話

這是我2015年發表的文章,引發當時國內外很多群爭議。今作了些修改,在公號發送。在賞識教育不斷攀升的今天,大家似乎看到了一盆“冷水”,尤其是“戒尺”作為概念的提出,更有了太多異議。無妨,請您讀了文章後再說,這裡的“戒尺”究竟它是啥?對於今天很多教育現狀,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它。

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 ----從在美留學生施虐案談起

這是一個轟動中美的刑事案件,也是一個值得所有家長和全社會思考的教育事件。

我 們回顧下這個案件。2015年3月30日,在美國加州讀高中的2名中國女留學生,因為男女“爭風吃醋”的瑣事,遭到同為中國留學生的10多名學生虐待,虐待的內容包括扒光衣服、用菸頭燙傷乳頭、強迫其吃沙子、逼他們吃被剃掉的頭髮等,折磨虐待的過程長達7個小時。隨後,受害者劉某在當地報警,經過警方調查 之後,此案提起公訴。

媒體評論稱,狂妄中國留學生自己“作死”, 本以為在國內不會怎麼樣的同學間打鬥,在第一次審判時,沒想到竟然闖了一個美國法律有可能判決“終身監禁”的大禍。他們共受到6項綁架指控、2項折磨虐待指控和4項人身侵害指控,累計12項罪名,其中6項重罪。

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愛與規則必須並存

最終,洛杉磯中國留學生綁架案宣判,其中三名剛滿18歲的主犯翟雲瑤被判8年監禁,楊雨涵被判5年監禁,章鑫磊被判3年監禁,刑滿後全部驅逐出美國境內。媒體稱當時兩名主犯累計保釋金高達600萬美金,這是美國曆史上留學生犯案保釋金的最高記錄。這宗案件性質之惡劣,手段之殘忍,涉案人數之多,所犯罪行性質之嚴重,在美國刑事案件中也屬罕見。

更為離奇的是,案件發生後,其中一位學生家長認為“有錢就可以任性”,從中國趕到美國,賄賂受害人和證人,以為“花錢可以消災”,沒想到撞到了南牆上,這位家長也涉嫌給證人行賄受到懲罰。

所以,我今天要講的是一個需要每個父母嚴肅認真對待的問題,即如何教育孩子看待規則,遵守規則,心有所戒的問題。你聽起來覺得和孩子的學習成績關係不大,但一定和孩子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一定和每一個家庭的幸福息息相關。

案件裡,連家長自己都沒有一絲法律規則意識,不僅沒有教育和引導好孩子,而且連自己也觸犯了法律!可以想象,正因為有這樣的家長,有這樣的“潛規則”,這些學生才會耳濡目染,才會有恃無恐,才會下手這麼狠!讓“留學”變成“流血”,導致到美國校園的留學變成了到美國監獄留學。

下面是發文那一個月內關於中國留學生的涉案“新聞”

7月29日,匹茲堡地方法院對15名留美中國學生涉嫌共謀作弊替考案做出最新審理,首名認罪學生李必遠承認自己犯下尋找槍手為他人替考以及提供偽造護照的行為,被判處五年緩刑。

7月17日,加州24歲留學生陸其奧(QiaoLu音譯)涉綁架無家可歸女子被捕入獄,被控犯有涉嫌綁架、非法監禁、恐嚇等五項罪名。

7月15日,密歇根州英厄姆縣法院開庭審理了中國留學生李夢龍(Menglong Li音譯)涉嫌在美毆打同胞並參與違法組織“城管幫”一案,李夢龍被判處1年監禁。

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愛與規則必須並存

一連多起案件,讓人觸目驚心,令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尷尬地走到鏡頭前。

中國留學生為何問題頻發?難道僅僅是不尊重司法,僅僅是他們沒有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這裡有沒有教育的缺失,是不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

[1]

中國有句古話,“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孩子出了問題,一定是教育出了問題。教育不是把孩子漂洋過海,送到最先進的國家讀書就可以萬事大吉了。教育不是名校撐起的臉面,更不是金錢堆出來的雕塑。它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塑造人的靈魂工程。


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讚美、鮮花和掌聲,更需要傳授、引導和規範。這類案件的發生,除了一些客觀因素外,我認為與近年來父母、老師只抓分數,專注於鼓勵式教育,而規則教育、懲戒教育的缺失有關。教育不能完全放下“戒尺”!

人類社會是一個規則社會。古語講,“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而規則教育需要“戒尺”。無論在哪個國度,無論是何種文化,教會孩子遵守規則,是教育的基本職責。


從古至今,從中到外,不少偉大的人物都嚐到過戒尺的滋味。魯迅的啟蒙老師壽鏡吾老先生博學而嚴厲,在他的三味書屋裡,有戒尺,還有規矩。

在韓國,幾年前,就通過了《教育處罰法》。現在新加坡的中小學生教室後牆上,仍然懸著戒尺。新加坡的教師,可以按照規定使用戒尺懲戒違紀學生。

美國人蘭妮·麥克穆林在一篇名為《體罰》的文章中,回憶弗洛斯特女士的上課絕招,就是讓犯錯誤的“我們”閉上眼睛,然後用“那塊著名的松木板子”狠狠地抽打坐椅的墊子。“我們實在受不了朋友受罰的痛苦,就都主動請求老師別打了”。這塊抽打的戒尺,雖無肌膚之痛,卻讓她銘刻於心。

時代變了,我們不需要每個家庭、每個老師都準備一個體罰孩子的木板,但是在孩子的教育中,必要的懲戒教育不能放棄。

[2]

今天所說的“戒尺”,是一種教育理念,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沒有規矩,難成方圓。戒除邪氣,戒除傲氣,戒出規則,戒出敬畏,既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須,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現實生活中,我們教育孩子往往忽視“懲戒”,甚至連責任都不去釐清。大家司空見慣一個現象,蹣跚學步的孩子不小心被旁邊的椅子絆倒,大人趕緊跑過去,抱起孩子,去“打”那把椅子,口中唸唸有詞:“打你打你,誰讓你把寶寶絆倒?!”這種思維的可怕之處,是是非不分,孩子永遠沒有責任,錯都是別人的!

找不到責任也就學不會擔當,混淆了對錯也就沒有了懲罰。一句他還是個孩子,就可以原諒一切了。但因果必有報應,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一件件中國留學生的惡性案件,還不足以引起我們的警醒嗎!?懲罰遲早要來,恐怕來的時候就不是那把又愛又狠、恨鐵不成鋼的家庭“戒尺”了。

近年來,我們更多地專注於鼓勵式教育,賞識教育。而規則教育、懲戒教育嚴重缺失,有的老師和家長,在對孩子必要的規範和懲戒之後,甚至懷疑自己的方法是不是過時了?看看上面的惡性案例,看看下面的一些現象,或許會引起我們的一些警醒和思考!

如今,有些孩子,在很多場合不懂禮貌,買東西不排隊,亂闖紅綠燈……有些孩子追星,像瘋了一樣;有些孩子消費,像大亨一樣;有些孩子上網,像蜘蛛一樣……有些孩子不小了,還整天自稱“寶寶不喜歡,寶寶要這個……”,甚至連說話走路都快不會了……

教育的“唯賞識”現象已造成了一定的負面作用。

缺失懲戒教育導致一些孩子的人格異化:只知道自己的生存權利,不知道自己活著的責任,只要滿足自己的一切,便不顧及社會公德,只能被讚揚,不能受批評,只求別人無條件地尊重自己,不願自己最低限度的尊重他人。 這是我們需要的教育成果嗎?

[3]

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幾個教育孩子的溫馨故事,有些大家已經耳熟能詳。或許這裡沒有指責、沒有打罵,但他一定有懲戒。在這裡,我們看不到那塊抽打的“木板”,但一定有“戒尺”。

這是一個經典故事。林肯小時候脾氣很壞,幾乎每天都發脾氣,惹出不少麻煩。一天,父親給了他一包釘子,告訴他發一次脾氣就往家裡的圍欄上釘一個釘子。第一天,他釘了37根釘子,漸漸地,他發現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比釘釘子更容易。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每天往圍欄上釘釘子的次數越來越少,直到他不再亂髮脾氣。後來,父親告訴他,每控制住自己一次脾氣,就從圍欄上拔下一根釘子。又過了一段時間,圍欄上的釘子沒有了。父親用“釘子”當“戒尺”,戒除了林肯身上的“毛病”,林肯也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還有發生在一個普通美國家庭的小故事。梅麗莎有三個孩子,女兒漢娜正處於“糟糕的兩歲”,常常會大發脾氣亂扔東西,或者在爭搶玩具時咬人。有一次,漢娜把一起玩的妹妹推到了,還狠狠地在妹妹手臂上咬了一口。妹妹痛得哇哇大哭。梅麗莎聞訊從廚房出來,直接把漢娜抱起來放到樓梯上,嚴肅告訴漢娜:“You need to time out!”(你得獨處了/你不能再玩了)。漢娜在樓梯上大哭起來,而梅麗莎繼續在廚房忙碌,沒有理會大哭的漢娜。哭了約十分鐘,漢娜終於不哭了。這時候梅麗莎才問漢娜:“知不知道自己什麼事做錯了?”漢娜點點頭說不應該咬妹妹。梅麗莎把她從樓梯上抱下來,親吻了一下,漢娜歡天喜地玩去了。

在我居住的小區兒童遊樂場,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事情。孩子們由於玩得高興,該回家的時候也不願意回家。許多美國媽媽不會不斷嘮叨催促,而是直接告訴孩子:“再玩五分鐘回家!”這時候,孩子們會趕快找自己喜歡的項目玩,五分鐘過後,媽媽一聲令下,大家便都乖乖跟著走了。在美國,打罵孩子的行為可能觸法。 “Time Out”和“Time Limit”(“獨處”和“限時”)成為了他們的“戒尺”。


上面這些懲戒的故事,有些父母可能會認為有一絲體罰的意味,其實不然。只是父母們沒有仔細釐清教育懲戒和體罰的區別。懲戒不是體罰,是在關愛的基礎上,使用適度的處罰,來引起孩子思想和行為上的警覺,促其進行自我教育。


現在的孩子罵不得、說不得、批評不得,一點挫折就接受不了。賞識是一種教育的需要,懲戒也是一種教育需要。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科提出:

“合理的懲罰制度不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無論在哪個國度,遵守規則都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修課。好的懲戒方法會讓孩子受益終身。在這裡,父母承擔著基本的職責,不僅需要理念的更新,還需要在方法上的與時俱進

[4]

教育中,父母要始終手握“戒尺”。這不是要求父母始終手拿打人的“板子”,而是要心中長存“規矩”的意識。中華教育從來就是一個講究“規矩”、不缺“懲戒”的歷史。“程門立雪”的故事源遠流長,尊師重教的傳統貫穿古今。

但是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尤其是獨生子女群體產生後,在過度的賞識教育中,捍衛孩子“權利”成了時尚,“戒尺”成了落後教育理念的代表,甚至連學校的老師都不敢對孩子說一句“重話”。今天的北美留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很少吃過“社會的苦”,家中的懲戒教育又十分缺乏,出現上述那些不良案例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務之急,無論是家長、學校,還是全社會,都要重新認識“懲戒”的必要,重新審視“戒尺”的作用,讓孩子知道責任的重要,讓成長經歷必須的風雨,讓教育迴歸教育的本身。


教育中,要學會運用好的“戒尺”。時代不同了。“戒尺”也就不一樣了。好到懲戒一定是智慧的教育,打下去的“戒尺”一定要喚起責任。

這是我兒子給他同事出的主意,也是一個爸爸教育孩子的故事。一天午夜他突然接到一個電話,電話是投訴他正在上初中的孩子的。由於頑皮,這個孩子在網上查找了一些陌生人的電話,就在午夜或者閒暇的時候“騷擾”人家。這位父親知道後,和我兒子商量如何辦才好,兒子建議他不要沒收孩子的手機和電腦,而是讓孩子查找出他打過的“騷擾電話”,陪著孩子一個一個撥回去向機主道歉。當孩子硬著頭皮,滿臉慚愧地對他“騷擾”過的人說“對不起”的時候,他感受到的不僅僅是懲罰,更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懲戒的意義不是懲罰本身,而是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舉起的“戒尺”不是威懾孩子,而是告訴他要保持對這個世界規則的敬畏和遵守。學會使用“戒尺”,智慧使用“戒尺”,應該是每個家長的必修課。

教育中,父母要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孩子的基因不是一張白紙,在他們心目中,這個世界既新奇又隨意。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和制約的。如何讓孩子從小知曉並懂得社會規則,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說一個成人的故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一天,一位美國警察正在湖邊巡邏,突然,他發現一隻小松鼠不慎跌落水中。看著在水中撲騰撲騰,馬上就要淹死的小動物,他當即就停下車,跳進湖裡把小松鼠救了起來。當他上岸後,才突然發現自己將車停在了禁停地段,他無奈地擺了擺手,自己給自己開了一張罰單。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認為正義就可以忽視規則,能把事情辦好就是規則,我們甚至認為傻冒的美國警察既沒有人知道他違規停車,他又做了一個保護環境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他根本沒有必要給自己開罰單,也無需用這樣的方法懲罰自己。可就是這樣的成人,他用我們認為有些傻的行為懲戒了自己,也遵守了規則!為社會為家庭做了多麼好的榜樣。

如果父母不能做到心有所戒,那孩子一定會視規則如兒戲。在這背後,不單是孩子的錯誤,更有家長的問題。

加州留學生綁架案中,那名被告的父母來美后想私下襬平,因為賄賂受害人和證人,同樣面臨了懲罰。這對所有的家長是一份警醒。如果自己心無所戒,如何讓孩子健康地成長!?為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知道進退,本身就是一把最好的“戒尺”。

不要以為把孩子送到大學,送入名牌,甚至漂洋過海,在美國、到歐洲讀書就大功告成了。今天的孩子,不僅要學習知識文化,更要學會尊重和敬畏。父母希望孩子有更好的未來,就不能完全放下教育的“戒尺”!

[5]

古今中外,人類的歷史,是創新發展的歷史,也是遵循規則的歷史。教育的過程,既是一個不斷讓孩子突破自我,實現成長的過程,也是一個規範自我,成熟而不逾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戒尺”不可或缺!

在講究“賞識教育”的時代,正確地運用“戒尺和鼓勵”,不僅是教育的必須,也是孩子成長的必須,更是每一個父母必須學會的基本教育方法!在這裡,沒有先進和過時,只有適合和實用。以一端否定另一端,以一個否定另一個,在教育中,不僅無益,而且有害!

身為家長該嚴厲就要嚴厲,獎懲分明,愛與規則不可分割。

使用“戒尺”,是為了表達愛,拿起戒尺,是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這,既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須,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在中國教育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家訓,成為代代相傳的圭臬,其實就是一把代代遵守的“戒尺”,保障著家族興旺不衰,使得代代人才輩出。

歐陽修在寫給他兒子的《誨學說》這個著名家訓裡告訴我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些古老的教育思想,無論在那個時代,始終值得我們學習繼承!

認識規則、知曉尺度,有敬畏心,留有生活的底線,是每個孩子的人生必修課。


運用智慧,注重引導,做好榜樣,學會使用教育的戒尺,也是每個父母的人生必修課。


面對這兩門必修課,容不得我們的懈怠和失敗。因為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未來,都是我們的唯一!

只有不完全放下“戒尺”,才能讓孩子學會有序規則地生活,為他們一生的幸福保駕護航!

只有不完全放下“戒尺”,才能讓孩子的創新創造建立在規則之上,讓思維的成長更富理性,不再盲目。

只有不完全放下“戒尺”,才能讓父母的愛永遠守護著孩子,讓家庭永遠和諧,讓一代又一代人享受幸福和陽光。

教有標準,知曉進退;

育有尺度,懂得拿捏。

在中國漢語裡,“戒”是警戒、懲戒,“尺”是尺度、標準。

我們進行中美教育比較探討,為的是在地球越來越“小”的今天,在教育的遠視、近視和平視中,看到問題、提出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有些朋友看到我一引用美國的案例,就有人急著說,咱中國人的案例不能寫嗎,偏偏用老外的?您甭急,中國好的案例不少,您知道的也多,我在身邊拿老外案例,套用現在流行語:格局大一些,這不也是為了咱多些借鑑嘛。為教育,咱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實事。拜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