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大家就是愛聽單田芳的評書?

2018年9月11日,剛過完教師節,一個噩耗傳來,評書泰斗單田芳老師與世長辭,享年84歲。單老師走了,評書界少了一顆耀眼的星星。

為什麼大家就是愛聽單田芳的評書?


單田芳老師出生於遼寧省營口市,他一生是精彩的,雖然也曾有過無數的坎坷,但是他在評書這個傳統文化藝術中取得的成就,無疑是光芒四射的。他對評書的推廣和創新所做的貢獻無人能及。

為什麼大家就是愛聽單田芳的評書?


之所以這麼說,七零後、八零後應該是深有同感的,在那個娛樂相對貧乏的年代,能夠抱著老爹的破收音機,沒事聽聽單老的評書,是一種多麼享受的事情。他那略顯沙啞的聲音,將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娓娓道來,就像一位和藹的長輩默默地述說著塵封的往事,讓人總是百聽不厭。

雖然後來也聽過別的老師如袁闊成老師、劉蘭芳老師、田連元老師等大家的精彩作品,但是單老的聲音像在我心中紮了根,已經無從取代。《隋唐演義》、《大明英烈》、《薛仁貴徵西》、《三俠五義》等等,給我的童年增添了很多樂趣,從這些精彩而又通俗的故事中,慢慢體會到善和惡、是和非、為人處世的道理,而這些無疑會讓我受益終生。

在我心目中,單老在評書界的地位,和武俠界的金庸老師一樣,是不可撼動的,是空前絕後的,雖然一直在被模仿,但是從未有人超越。

為什麼大家就是愛聽單田芳的評書?


有人認為單老說的評書太多,古往今來各個朝代幾乎都有涉及,貪多不爛,不夠精益求精。這種說法其實是有很大問題的,首先看問題的角度是不對的,評書並非真正的歷史,而是演義,你硬要當正史來要求,是不是有點過分了。再者,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個人的興趣都不一樣,你對大明感興趣,他對隋唐更喜歡,如果單老只說隋唐或大明這兩個家傳絕學,很多喜歡別的方面的人就失去了欣賞的機會。

單老的一生都獻給了評書,他志在推廣這種傳統的文化藝術形式,覆蓋儘可能多的國人。其實,如果單純為了生活,他有《隋唐演義》和《大明英烈》兩部就已經足夠了。但是我們都知道,單老可是評書界的老黃牛,一生耕耘不輟,不但說書,還自己收集、整理、創新,時空跨越之大,題材範圍之廣,產量之大,評書界無人能出其右。

為什麼大家就是愛聽單田芳的評書?


要知道最初可不是什麼人都能聽評書的,在電視、電影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那樣的情節,茶館一坐,來壺茶,順便嗑個瓜子啥的,悠哉樂哉。廣大老百姓哪有那麼多閒工夫啊,傳播方式的落後,必然會對評書的發揚光大造成障礙。

如何讓評書有更多的受眾,單老所做的努力,讓人望塵莫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是開創免費營銷模式的先驅,雖然只是在評書界,但是卻比國內殺毒界的周鴻禕還要早。藉著廣播電臺的東風,在別人還在為說評書如何收費而費腦筋的時候,單老就免費把錄下的評書送到各個廣播電臺播出,供全國人民收聽。此舉無疑為提高全國人民的歷史文化素養做出了巨大貢獻,街頭巷尾、田間路邊你總能聽到單老師的評書。

為什麼大家就是愛聽單田芳的評書?


有句話說得好:“凡有井水處,皆聽單田芳”,足見單老師的評書影響之廣,你要說沒聽過單老師的評書,你還好意思說你聽過評書嗎?曾有人說,城市裡出粗車司機的歷史教育,基本上都來自單田芳,雖然可能有些誇張,但足以說明單老對評書的普及和推廣所做的貢獻是無人能及的。

如今單老走了,但是他對祖國傳統文化的貢獻我們不能忘記,願他一路走好,在天堂還能說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